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02-15本刊编辑部
■ 本刊编辑部
6月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立足战略全局,把握发展大势,深刻阐述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任务,并对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讲话对于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是发展永恒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他强调,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此阐明了当前要着力推动的科技发展工作8项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技、信息网络科技、现代农业科技、健康科技、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空间和海洋科技、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技等。这8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特别集中地体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和要求。出席这次两院院士大会的院士们说,从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8个方面科技重点工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纷纷表示要加强原始创新,整合研究力量,培养创新人才,在加快经济转型、促进国家创新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组织精兵强将,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规划及配套支持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组织力量,制定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落实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方面,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创新思路和做法值得关注和效法。
2 0 0 9年,广东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广东全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和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产业规模连续1 8年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产业也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 0 0 9年产值超过1 8 0 0亿元。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半导体照明(L E D)、光伏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地,广州成为全国软件、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圳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产业基地,珠海、佛山、中山等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今年年初,广东省委提出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方向和技术路线,要求实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和半导体照明(L E D)三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广东省政府已经制定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拿出2 0个亿,5年投入1 0 0个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以百亿财政资金引导、拉动千亿社会资金投入、打造万亿新兴产业规模。
浙江、安徽、江苏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批3个试点省份,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把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作为本省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战略高地。不久前,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 0 1 0-2 0 2 0年)》。作为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这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起,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必将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确把握和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带来的战略性机遇与挑战, 积极、科学、前瞻性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地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此,就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促进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我国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提供可靠保障。这就是我们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最大感受和最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