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2010-02-14虎维军文志强杨晓辉虎志宏
虎维军,文志强,杨晓辉,虎志宏
(彭阳县水务局,宁夏 彭阳 756500)
1 县域概况
彭阳县系1983年10月从原固原县划分出来的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地处六盘山东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全县土地总面积 2528.65km2,其中耕地面积11.7万hm2,属国家西海固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县辖3镇 9乡156个行政村,总人口 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3.3万人(回族人口 7.3万人)。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植被稀疏,属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年均气温 7.4~8.5℃,无霜期140~170d,正常年份年降水量350~550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每年雨季适逢粮食收割时期,地表裸露,坡地土壤抗冲性减弱,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建县初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33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92%,土壤侵蚀模数 6000t/(km2◦a),年流失土壤约1400万t。在全县土壤侵蚀中,微度侵蚀面积168.17km2,轻度侵蚀481.5km2,中度侵蚀1324.37km2,强烈侵蚀305.36km2,极强烈侵蚀 53.6km2。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农业长期陷入了乱开滥垦、广种薄收和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干旱、冰雹、大风、扬尘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基本上是“十年九灾、十灾九旱、春夏连旱、年年抗旱”,极大地影响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就
从1983年建县到现在,经过近30年的治理,彭阳县水保生态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强县的方针,坚持从群众长远利益出发、从眼前利益着手,认准目标不改变,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工作中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抓手,广泛调查研究,找原因、想办法,不等不靠,走出了一条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成功路子。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全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12km2,治理程度由建县初期的11.1%提高到现在的73.4%,林木覆盖率由3%提高到22.4%,共造林 919km2,种植多年生牧草 233km2,水平梯田由建县初期的 20km2增加到560km2;修建水保骨干坝 45座、其他中小型水保工程 6万座(眼、处),可淤地 255hm2,保土 681万t,年可蓄水 60931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 6000t/(km2◦a)下降为2961t/(km2◦ a);工程滞洪库容3961.22万m3,拦泥库容2984.6万m3。全县累计治理小流域 83条,其中12条通过了水利部、财政部“十百千”联合验收。2000年彭阳县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05年3月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现在的彭阳县已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路畅通”的生态人居环境,生态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并率先在宁夏南部山区实现了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目标。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艰辛历程中,打造出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2009年,地方生产总值达12.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6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5.65元,绝对量分别比建县初期增长了 48.5、41和41倍。
3 主要做法与经验
3.1 坚持“三个不动摇”,不断完善“县委决策、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各业唱戏”的建设机制
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几任书记一本经,几届县长一道令,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的工作作风,坚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志不动摇,坚持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略不动摇,坚持拓宽水保经济开发路子不动摇,先后提出了“三个五”经济发展战略、“百字方针”、“6531”工作思路、“20字”建县方针、“443”工作思路、“五个三”战略。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由政府统筹安排,多方协调,做到“四集中”、“四统一”,即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资金、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时间,形成了政府执导、水保铺路、各业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使水土保持工作秩序井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2 立足实际,探索出水保生态建设的四种模式
彭阳县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后探索形成了水保生态建设的四种模式,即:①白岔流域“三三制”农业经营模式(农、林、牧各占1/3);②“1335”家庭单元模式﹝户均1眼井(窖),人均3亩(0.2hm2)基本农田,户均3头大家畜,户均 5亩(0.33hm2)经济林﹞;③“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立体治理模式(梁峁顶部实行草灌绿化,中下部坡耕地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干、支、毛沟修建淤地坝、塘坝、谷坊,并适当开发沟坝地);④“坝、池、窖(井)联用、以水定业”农业产业经济开发模式。
3.3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五大工程”建设
彭阳县把每条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一个经济开发单元来对待,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综合治理,努力做到“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治理中重点抓好如下“五大工程”建设:一是以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立足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退耕还林(草)与荒山造林相结合,实行“山顶沙棘、柠条、山桃戴帽;山坡地埂“两杏”缠腰,庭院四旁广种核桃、花椒,河谷川台规模发展苹果、梨、桃;杨、柳、椿、槐下滩进沟上路道”;土石山区实行“封造结合、针阔混交”的林草布局模式 。二是以农田为主的“温饱工程”。把农田建设作为有效蓄积径流、发展生产、保障生活的重要措施,在农田建设中坚持宽、大、平标准,实行人修与机修相结合并以机修为主,常年修与集中会战并举,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推,一个流域一个流域地治,农田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变过去的“三跑田”为现在的“三保田”,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以道路为主的 “通达工程”。为方便群众生产、加强流域管护,彭阳县坚持把道路建设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做到流域治理到哪里道路就延伸到哪里,在流域内修路 680km,全县形成了“三纵两横”的道路网络。四是以窖、坝为主的“淤地坝及集水工程”。围绕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径流,在流域内建窖、打井,修建涝池、塘坝、谷坊等小型集雨工程;在适宜建设淤地坝的地方布设淤地坝,建一座淤地坝治一条沟,控制一方水土流失,改善一方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五是重视建后的工程管护。“三分建,七分管”,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发挥的关键在后期管护上。在每个流域内建管理点,配备专、兼职管理员,在管护期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每建成一座淤地坝都要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做到有章可循。
3.4 打造精品工程,创造亮点工程,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的白岔,80年代的梁沟,90年代的阳洼、黑窑滩、前洼、阳湾、姚岔,2000年以后的大沟湾、小虎洼、杨寨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都受到了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这些流域在取得巨大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基地。
杨寨水保科技示范园区,面积 5.88km2,目前的治理程度已达 85%以上,原有的大面积农耕地除退耕还林(草)外,几乎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在示范区内发展节水灌溉 58.6hm2,其中喷灌13.3hm2、小管浇18hm2、低压管灌 20hm2、膜侧沟垄7.3hm2(水窖提水),水分生产率达到1.8~7.5kg/m3,灌溉水利用率近期可达到0.8、远期可达到0.9,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使该示范园区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流域内小气候得到了调节,年可保土 2.87万t、拦蓄径流 44.88万m3,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 7840t/(km2◦a)下降为1100t/(km2◦a),形成了拦、截、蓄、灌、排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正常年份流域内粮食单产由治理初的1400k g/hm2提高到2900k g/hm2,土地产出由现状年的 756元/hm2提高到2900元/hm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初的 566元/a提高到3300元/a,示范区内 49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示范区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好、辐射作用大,为全县水保生态建设树立了样板。目前,彭阳县已建立起“88542”造林示范点、沟道治理示范点、围栏封禁治理示范点、退耕种草示范点等,这些示范点带动了周边乡(镇),全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效林果业和高效畜牧业,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3.5 层层把关,落实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工程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骨干坝和投资超过 50万元的中型淤地坝委托具有资质的招标机构实行公开招标,对投资不超过 50万元的中、小型淤地坝和其他单项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实行合同制管理,对所有工程全部实行监理制。
实行公示制。即将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各种建设指标及投资金额在项目区公示,接受群众与社会监督。
严把技术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如在林草措施的配置方面,首先要求所选择的树草种要耗水低,适宜于在干旱地区栽种,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其次以水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创建星罗棋布的水土保持径流聚集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从源头上提高树草种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经济价值打下了基础。为保证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县水保站成立了淤地坝工程与流域治理项目组,固定专业技术骨干从事施工管理,并与固原利原水利工程公司、彭阳县农业机械服务队等单位签订了工程施工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双方享有的责、权、利及奖惩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成立了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该返工的坚决返工,该重新补植栽种的必须补植栽种,并按照签订的责任书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罚。工程建成后,淤地坝工程实行保修制,其他水土保持工程实行跟踪回访制,回访期 2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回访期内要保证林草的成活率达到85%。
3.6 强化监督,依法治理
一是狠抓水土保持宣传。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广大群众、面向开发建设单位的宣传,使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与综合治理知识宣传面达到100%。二是狠抓建章立制。县里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相关文件,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三是狠抓执法队伍建设。1994年以来,先后培训并任命了 7名县级监察员、33名乡级监察员、26名助理监察员、167名村级监察员,每年举办一次以上的执法培训班。四是狠抓监督执法。近年来,全县累计处理水保违法案件196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 41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全面实施依法监督管理,依法保护治理成果。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1)治理投资国补标准低。从彭阳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投入看,国补投资标准 5.7万~9.2万元/km2和坝系建设国补投资比例骨干工程占65%、中型淤地坝 <50%、小型工程 <35%显得偏低,人工工时费部颁标准1.2~1.9元也远远低于工程建设实际用工工资标准。
(2)科技含量低。由于受投资标准的限制,综合治理中对水土保持高新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很不够,工作中总是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常规的建筑设施,选择标准低、投资少的定型设计。
(3)管理水平粗放。工作中存在重治理、轻开发现象,已经完成资源培植和综合治理的流域后期管理粗放,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致使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4.2 建 议
(1)加大国补投资标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修改部颁设计规范标准,提高工程单位造价的国家补助比例,以确保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和工作逐步转轨的实现。我们认为坡面工程综合治理国补投资标准应该 >15万元/km2。
(2)今后的水土保持应该向高新技术推广和设施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转变,应建立水土保持开发基地,大力发展水土保持行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