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10-02-14杜新让
吴 炜,杜新让
(1.中国共产党西吉县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宁夏 西吉 756200;2.西吉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宁夏 西吉 756200)
1 聂家河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二上三进”是聂家河模式的基础。“二上三进”就是以水保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林草上陡坡、农田上缓坡、坝系进沟道、科技进农田、畜牧进农户”的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模式。目前,聂家河小流域共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1425.3hm2,建骨干坝 8座、淤地坝 9座、蓄水池6座,打水窖372眼,营造水保林1078.5hm2,人工种草 565.5hm2,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 2.3%上升到21.5%,形成了“山顶种树种草、山腰坡改梯、山底打坝、村内养殖”的格局。
(2)“坝窖池联用”是聂家河模式的核心。“坝窖池联用”模式是为适应山区复杂、破碎的地形条件,寓治理于开发之中,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一种节水灌溉模式。即以坝系工程内蓄水为水源,通过各种低压管道和小型工程,在丰水期,利用小型抽水设备将坝内蓄水抽到池、窖中储存,用于缺水期灌溉。目前,聂家河小流域已发展水浇地146.7hm2。这一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山区库、坝集蓄的降雨径流资源,扩大了坝系蓄水容量,提高了水窖的复蓄指数,减少了蒸发和渗漏,增强了抗旱能力,而且还有效地调整了用水时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3)调整产业结构是聂家河模式的目标。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始终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小流域治理的根本和落脚点,充分依托综合治理成果,积极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的耕作观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由结构单一、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向富裕型、经济型的林果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根本性转变。目前,聂家河小流域农户家家都有自己的经果林,户户都养牛,一部分农户利用骨干坝发展养鱼和设施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利用退耕地种草发展养鸭和獭兔养殖。
(4)培育后续产业是聂家河模式的重点。聂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聂家河贫困落后的面貌,但如何使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山要绿、坝有水、人有钱”和“既要青山,又要金山”的原则,立足聂家河实际和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后续产业,成功总结出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杏、山毛桃嫁接发展美国杏梅、台湾黑李子、玫瑰红李子、七月红李子、李广杏、新疆核桃等高品质经果林的后续产业模式,目前共发展经济林 40hm2。通过大胆创新、试验和实践,摸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增加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后劲。
(5)科技进村入户是聂家河模式的保证。治理前,聂家河农民大部分以种粮为业,科学种、养技术特别贫乏,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采取“科技部门进村、专家现场指导,技术人员进户、到田、到圈舍”的手把手教和面对面讲的培训方式,大力实施了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观摩学习、培养农民技术员等形式,加大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使聂家河小流域90%以上的农户基本上掌握了种、养技术,科技对聂家河人经济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达85%以上,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支撑作用。
(6)专业化发展是聂家河模式的有效形式。始终坚持把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综合治理成果的突破口,在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带动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不断延长产业链,走出了种、养、加、销一体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如在发展甜玉米产业上,聂家河引进了先进的甜玉米加工设备,将甜玉米就地加工转化后直接送进银川各大超市销售;将玉米秸秆编制成玉米秆席子或粉碎处理后发展养殖业。通过一体化、规模化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2 聂家河模式取得的成效
聂家河模式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过程,在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水利水保部门的直接指导和聂家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1)实现了穷山恶水向青山绿水的大转变。综合治理后,聂家河小流域的荒坡基本实现了林地化,坡耕地基本实现了梯田化,沟道里筑起了淤地坝。全流域林草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1.75%提高到19.4%,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已由6000t/km2下降到1500t/km2以下,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24.32km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4.3%,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 2.3%上升到21.5%。昔日沟壑纵横、秃梁枯岭的聂家河,如今已被坝坝清泉、层层梯田和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和经济林覆盖,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特别是在 2009年和2010年的特大旱灾中,水土保持效果更加得到彰显。
(2)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大力开发水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以经果林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獭兔为主的养殖业和以甜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8年聂家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2500元,是 2000年的 5倍。过去无人知晓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希望村”和“富裕村”。
(3)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大转变。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改变了聂家河人千百年来以粮为纲、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而且还有力地带动了设施农业、经果业、甜玉米、劳务、草畜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大转变。全流域共发展设施农业示范园1个、甜玉米加工厂1家、果品专业合作社1家、节能燃气炉生产厂1家;全村更多的人从传统、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从事起了劳动强度小、发展快、经济效益高的鱼、鸭和獭兔养殖业、设施农业和劳务产业。
(4)实现了小农经济向规模经营的大转变。为解决农民群众甜玉米、果类种植技术缺乏和销售问题,成立了聂家河小流域经果林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对甜玉米、经果林种植等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走出了协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由“高成本、低收入、小打小闹”向“低成本、高收入、集团化发展”的大转变,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和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合作社还对部分家庭劳力少、发展养殖业的农户的土地进行了收购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全村农户都加入了聂家河小流域经果林专业合作社。
3 聂家河模式的启示
(1)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位于历史上被称为“不治之河”的滥泥河中上游的聂家河小流域通过治理获得新生,造福当地群众,是县委、县政府及水利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当前,全县经济社会正处在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能不能战胜困难、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得如何。全县各级干部要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和敢于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抗衡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在充分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强化发展措施,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符合我县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没有水,发展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就无从谈起。聂家河能够在特大旱灾面前彰显效益,最重要的是聂家河抓住了“水”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地摸索和建立了一套“保水、蓄水、用水、节水”的“坝窖池联用”体系,可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目前,全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概括为投入大、水库多、利用少、效益低,效益远远跟不上投资,水资源浪费严重。县委、县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正视西吉水资源没有被合理开发利用起来的原因,总结和推广聂家河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科学规划和开发我县水资源,使现有水利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探索我县低投入、高回报的水资源科学利用之路,为我县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筋健骨。
(3)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聂家河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干旱贫困山区农民要增收、要富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西吉县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产自销的状态,经济效益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必须把依靠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马铃薯种植、劳务和种草养畜三大产业为核心,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和“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的发展方向,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力争形成全县乡乡、村村都有特色支柱产业,都有特色主导产品的发展格局,把不起眼的小特色调整培育成强县、强乡、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4)培育后续产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聂家河小流域的退耕还林之所以能做到“退得下、保得住、不反弹、能致富”,最根本的就是聂家河人能够结合当地特点,积极探索、培育起了生态效益显著又兼顾经济效益的后续产业。从西吉目前的情况来看,退耕还林还草面积非常大,但还没有一个乡或村真正能够培育起来本乡或本村的后续产业,培育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是当前西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县委、县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总结聂家河培育发展后续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各乡村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大力推广和普及以山杏为主的林果业和以苜蓿为主的草畜业,并以此作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反弹、出效益。
(5)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连接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抓手。聂家河农民能够把甜玉米产业和经果业做大,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与外界大市场连接的桥梁——聂家河小流域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聂家河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西吉县虽然扶持和发展起来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组织规模还比较小、领域还不够广,服务内容单一、利益关系不明确、“品牌”观念淡薄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按照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我县马铃薯种植、种草养畜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专业大户和能人为骨干,着力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或合作社,培育和壮大一批各类专业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达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6)科技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科技普及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聂家河的经验告诉我们,用先进技术开发资源、生产产品、培育良种,是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西吉县大部分农民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科技知识少、科学种养不够、接触面不够广、接受能力差等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主要因素,建议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与应用作为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一号工程来抓,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工程,采取“一个技术单位一个乡”、“一个专家一个村”、“一个技术人员一户人”的办法,“手把手”、“面对面”地进行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