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的初步研究

2010-02-14邹厚远焦菊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土壤侵蚀灌木水土保持

邹厚远,焦菊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

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的初步研究

邹厚远,焦菊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

土壤侵蚀作为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最主要的驱动力,严重干扰着植被的发育演替过程,植被则通过采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形态与生理补偿等方式来克服和适应土壤侵蚀造成的负面压力,使植物本身对土壤侵蚀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继而发展成为可抵抗土壤侵蚀的植物和群落。凡具有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能在土壤侵蚀条件下生存,并能保护改良土壤和具有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具有繁殖更新能力,可维持群落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称之为抗侵蚀植物。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中不同抗侵蚀植物进行分类、及其侵蚀学特征与土壤侵蚀环境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土壤侵蚀学观点出发,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先后出现的植物和群落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及防蚀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植物和植被保持水土与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土壤侵蚀环境;抗侵蚀植物;水土保持植物;植物抗侵蚀特征

1 抗侵蚀植物概念的提出

土壤侵蚀是影响植被发育并受植被反作用的一种生态应力[1],不但会通过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养分积累来胁迫植物群落的发生与演替[2-3],降低植被的盖度与物种的数量[4-5],并通过机械作用力破坏植物根系,使得根茎比减少,加速植被的逆向演替过程[4,6],而且会减少土壤对种子的保持力,造成种子的流失,使得土壤种子库密度减小[7],并影响着种子的萌发及建植[8]。植物定植是植被恢复演替最为敏感的阶段[9],受种子活性与定植微环境特征的影响,决定着种子的萌发、出苗及成活[10-12],而种子活性、出苗与成活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13],影响着植物种群与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植被恢复的程度。可见,土壤侵蚀作为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最主要的驱动力,严重影响和干扰着植被的发育演替过程,始于种子的形成发育,且贯穿于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干扰着种子的活性、再分布、萌发、定植、群落结构以及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

然而,即使在非常严重的土壤侵蚀地区,依旧有植被生存、演替与繁衍,可见,土壤侵蚀不只是植被演替的负干扰或灾害,也是植被进化与适应的动力。植被可通过采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形态与生理补偿等来克服和适应土壤侵蚀的这些负面压力,使得植物本身对侵蚀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在土壤侵蚀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例如: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高频率出现的优势物种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光合生理有近似“休眠”状特征,具有维持高水势、低蒸腾耗水和高水势、延迟脱水的耐旱性特征,对外界因子变化的敏感性最低,受大气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最小,抗旱性最强,这是其长期适应黄土丘陵区半干旱侵蚀环境的结果;演替后期稳定群落的优势物种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其叶片内含有大量氨基酸及生物活性物质,它可能利用这些物质进行渗透调节,维持低水势,从而防止脱水,其耐旱机制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类,白羊草还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生长发育,根茎繁殖使其更适合于作为水土保持植物[14]。在美国和日本的火山灰沉积侵蚀区的研究表明,植物抵抗土壤侵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根系的发育形态[15],在土壤表面不稳定的生境中,生长良好的多年生植物经常是营养繁殖占优势[16],大多数常见物种发育有广延的根系或者发育良好的根状茎等[17]。在芬兰北部沿海地区侵蚀沙地的试验表明,沼生植物如 Carex rostrata和高柳(Salix phylicifolia)树的成活率较高(分别为 30%和 80%)而被认为是该区的抗侵蚀植物[18]。在西班牙北部,物种Brachypodium ramosum、Bupleurum fruticescens、Genista scorpius、Plantago albicans和 Thymus vulgaris通常出现在泥灰岩区的高侵蚀区域和黏土区的轻度侵蚀区域,也就是说这些物种经常会在干燥黏土区的退化轻的立地环境和湿润泥灰岩区侵蚀强烈的立地环境被发现,而 Erucastrum nasturtiifolium、Lithodora fruticosa和 Santolina chamaecyparissus 3个物种在 2种基岩区域均为抗侵蚀植物[19]。可见,在土壤侵蚀环境下生存的植物具有其特殊的品质,可抵抗土壤侵蚀造成的各种胁迫压力,对土壤侵蚀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继而发展成为可抵抗土壤侵蚀的植物和群落。

因此,将凡具有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能在土壤侵蚀条件下生存,并能保护改良土壤和具有防止土壤侵蚀作用,具有繁殖更新能力,可维持群落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称之为抗侵蚀植物。可见,抗侵蚀植物必须具有 3个条件,即:具有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能在侵蚀条件下生存;具有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能防止土壤侵蚀的形成;能保护和改良土壤,从而提升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而由抗侵蚀植物单优势种或共优势种构成的植物群落,称之为抗侵蚀植物群落。笔者所指土壤侵蚀环境是能生长植物,降水时受到雨滴溅蚀和径流冲刷而使自身连同植物遭到损坏的土壤环境。土壤侵蚀环境具备 3个条件:能生长植物;降水时会受到雨滴溅蚀和径流冲刷;这种溅蚀力和冲刷力造成土壤自身连同植物一起而受到损坏。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抗侵蚀植物(或群落)将随着植被的恢复演替与土壤侵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同时,土壤侵蚀环境随着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逐渐向着有利于植物恢复的良好条件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抗侵蚀植物的概念是从土壤侵蚀学的观点出发,通过对植被恢复的研究而提出来的,是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抗侵蚀优势植物消长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

2 抗土壤侵蚀植物与水土保持植物的区别

在水土保持科技文献中,常常遇到水土保持植物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植物?它与抗侵蚀植物有何不同呢?

水土保持植物概念是依据人工造林种草的研究而提出来的,一般是指水土保持工作中用于保护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通常认为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是乔木树种和人工林 >灌木和灌木林 >多年生人工草地 >1年生人工草地 >1年生作物农地。而且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往往重视乔木,而忽视灌木和草本,不论从各地上报的统计数字,还是国家公布的数字,都是乔木林面积远远高于灌木林面积,人工草地面积则最少。在陕西省安塞植被实地调查时也发现,目前进行的退耕还林实践中,鱼鳞坑造林面积很大,而很难发现人工草地。

依据水土保持作用的大小,重视乔木和人工林是对的,但从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方面来考虑,由于乔木树种要求土壤和立地条件比较高,一般都需要在土壤和立地条件比较好,土壤侵蚀程度比较轻的环境中才能生长,所以它们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是比较低的。实际上,除了个别情况外,一方面整地质量高(改善了土壤侵蚀环境),另一方面遇到 2、3年合适的降水(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水分环境也比较稳定),苗木才能得以顺利成活、生存下来,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苗木成活率与保存率低,生长状况差,往往年年造林不见林。这一现象,在森林草原和草原带表现的最为突出。

虽然,有文献提到水土保持植物有抗旱、耐瘠薄等抗逆能力[20],但很少提到植物抵抗土壤侵蚀的特征。王晗生等[21]认为,典型而严格的水土保持植物是本身具有能够快速覆盖地表面的潜在生长特性的植物,与其特定的近地表分枝习性及根蘖性、蔓生性密切相关,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水土保持植物;但这种说法只强调了植物通过占据覆盖地面的特性来保护土壤的功能,并不能反映植物能否适应侵蚀环境的能力。吴钦孝等[22]认为,植被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具有良好的结构、一定的覆盖度、一定数量的枯枝落叶层、发达的根系和一定的年龄条件下,才能发挥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但在侵蚀环境下要达到这些条件,也首先需要植物能适应这种立地环境。

因此,在以往的水土保持实践中,引进的植物可能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但往往引入的物种对生境适应性却一般,植物会很快退化,而致使水土保持效果不能持久。如 20世纪 80年代初期,在黄土高原飞播的沙打旺(Astraga lus adsurgens)和人工种植的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5年后逐渐衰亡;20世纪 50—70年代在梁峁顶上造林,5~10年后多为小老头树或死亡;1999年陕北清涧县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造林 40万余株,仅存活 100余株,被群众戏称为“梁山好汉”。在水土保持植物的选择方面,早期更多的是强调其保持水土的作用大小,并注重所选植物的经济、饲用、药用与景观美化等实用功能[23-26],而忽视了植物适应侵蚀环境的能力。随着水土保持实践的积累,水土保持植物的选择则越来越重视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如依据在江西省宁都县的花岗岩侵蚀区和德安县的第四纪红壤侵蚀区 3年的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地上部分浸水密度、根系鲜质量、地上部分生物鲜质量、有机质等指标的观测与综合评价,从 19种草本植物中优选出的水土保持草本植物,即糖蜜草(Melinisminuciflora)、柱花草(Styiosanthesguianensis)、棕叶狗尾草 (Setaria palm ifolia)、鸡眼草(Kummerowia strata)、马塘草(Digitaria sanguinalis)5种草本植物在花岗岩侵蚀区生长良好;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黑麦草(Lolium perenn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假俭草 (Eremochloaop hiuroides)和苏丹草(Sorghumsu dauense)5种草本植物在第四纪红壤侵蚀区生长良好;而百喜草 (Palspalum notatum)和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t)2种草本植物在花岗岩侵蚀区和第四纪红壤侵蚀区都生长良好[27]。李永红[28]认为,在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植物的选择,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强调树种多样化,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形成长期稳定的生态群落,同时达到了水土保持与景观美化的效果。

因此,笔者提出的抗侵蚀植物的概念,不仅反映了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的侵蚀学特征,而且也能用于指导人工造林种草实践。从水土保持植物的概念,也可以看出,它与抗侵蚀植物的不同点在于缺少适应侵蚀环境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正是基于这一点,可以说,抗侵蚀植物概念是对水土保持植物概念的补充与发展。

3 抗侵蚀植物分类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阶段与生长型来划分,可将抗侵蚀植物分为:1)一年生草本植物,如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2)多年生根茎禾草植物,如厚穗宾草 (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香茅草 (Hierochloe odorata);3)多年生根蘖性草本和半灌木植物,如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 (Artemisia girald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以及短根禾草,如白羊草;4)灌木植物,如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黄蔷薇 (Rosa xanthina)、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5)乔木植物,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杜梨(Pyrus betulaefolia)、山杨 (Populus davidiana)、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与多年生根茎禾草植物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灌木和乔木植物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比较弱,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很强;多年生根蘖性草本和半灌木植物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适中,而防止土壤侵蚀作用的能力小于灌木和乔木植物,却大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根茎禾草植物。

4 不同抗侵蚀植物的侵蚀学特征

由于土壤侵蚀关联到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包括土壤颗粒、有机质、养分、水分、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微生物与动物等,而且对植被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从种子发育到植物生长与植被初始发育,从群落结构到更新,从先锋群落出现到顶极群落建成,无一不受到土壤侵蚀的影响;因此,植物的抗侵蚀(或侵蚀学)特征是指凡与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相关的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态学特征特性,与植物保护土壤与防止土壤侵蚀作用相关的植物和土壤特征特性,也包含在植物的侵蚀学特征之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类型抗侵蚀植物的侵蚀学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一年生植物。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草原带,退耕地、撂荒地及严重退化的过度放牧地和人工林采伐地等次生裸地,植被极其稀少,土壤表层坚硬、干燥,降雨时通过雨滴对土壤直接产生的溅蚀以及地表径流对土壤造成的冲刷,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这就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裸地上,植物和植被起始的生长环境。只有具有较强的适应侵蚀环境的能力,才能在这种严酷的生态条件下生存。狗尾草、猪毛蒿等一年生植物就是这样的植物,这类植物种子量大(包括原来土壤中贮存的种子与外来侵入的种子),种子发芽需要的资源相对较少,发芽生长速度快,具有一定的抗旱力,能迅速地形成群居体,从而在裸地上定居下来,虽然在群居体形成过程中,必然有不少种子、种苗甚至植株反复地被冲刷或毁坏,但终究会以少量或部分个体死亡为代价,获取以群居体为表现形式的种的生存。群居体一旦形成,就以形成大量的须根系(狗尾草)或直根系(猪毛蒿),以及在植株上结出大量果实种子的形式,为以后固定土壤与种的繁荣创造有利的条件。不难看出,这类植物具有一定的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并具有较强的适应侵蚀环境的能力,成为侵蚀裸地上最初的植物群落。

2)多年生根茎连生禾草植物。如厚穗宾草,具有发达的根状茎和须根系,加之地上密集的纯植丛或群居体,其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优于1年生草本群落。同时,根茎繁殖加上种子繁殖,能迅速扩展空间,亦具一定的抗旱力,其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但是,种子和无性繁殖体的来源少于 1年生植物,所以,它构成的群落晚于 1年生群落,亦属土壤侵蚀裸地上比较早期的群落。在草原带,因狗尾草、猪毛蒿等 1年生植物种子来源稀少,厚穗宾草与另一种多年生根茎禾草香茅草成为侵蚀裸地上最初的植物群落。

3)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植物。前述多年生草本和半灌木中,有的植物(铁杆蒿、茭蒿、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的种子萌发需要含水量较高和水分条件比较稳定的土壤环境,有的植物(铁杆蒿、茭蒿)以根蘖繁殖为主,结实量不高,有的植物(白羊草)以短根茎繁殖为主,结实量少,种子质量远低于森林带,有的植物(长芒草)也以根蘖繁殖为主,结实量远低于草原带,再加之这些植物一般不能形成纯植丛(单优势种群落),而以 2或 3种共优势种相互配置形成多优势种群落,由于这些情况,致使它们形成的群落不能最先占领侵蚀裸地,而只能在以上草本植物群落中逐渐发展起来,显然,这些植物及由它们组成的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群落,其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优于以上草本植物,且为木本群落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4)灌木植物。前述几种灌木中,狼牙刺种子大小中等略偏小,硬子多,具有不同的生理后熟时间,萌发时需水量大,且该植物及种子的分布呈离散态;黄蔷薇果实(内含种子)大,生理后熟时间长,萌发时需水量大;沙棘种子大小中等偏小,萌发时对水分条件要求高,且该植物主要以根茎繁殖与扩展;虎榛子种子大小中等略偏小,萌发时不仅对水分条件要求高,对养分条件要求也高,且该植物分布稀少,种子产量也少等,由于以上情况,这些植物适应侵蚀环境的能力不强,不能直接占领侵蚀裸地,只能在土壤条件良好的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群落中生长。无疑,这些灌木群落保护土壤与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明显优于各类草本群落。

5)乔木植物。在前述几种乔木中,由于侧柏果实(内含种子)大,种子萌发需水量大,且该树种已分布稀少;杜梨果实(内含种子)中等大小,种子生理后熟时间长,萌发需水量大,该树种分布亦已稀少;山杨种子细小,对萌发条件要求很高,该树种分布已极少见,主要以根茎繁殖与扩展;甘肃山楂果实(内含种子)大,种子生理后熟时间长,萌发需水量高,该树种亦已分布稀少。所以,这些树种适应侵蚀环境能力低,不可能直接占领侵蚀裸地,只能在土壤条件更为良好的灌木群落中生长。这些树种构成的森林,虽然林木郁闭度一般不高,但林间灌草层发育茂盛,其保护土壤与水土保持作用要明显优于灌木群落。

5 土壤侵蚀环境分级与植物选择

在森林草原带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环境也在发生着演变,向着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植被恢复过程中,按土壤侵蚀程度轻重的不同,土壤侵蚀环境的演变可分为 6个等级。

1级土壤侵蚀环境。这是土壤侵蚀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类,是指退耕地、撂荒地上 1年生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其特征是:植物稀少,覆盖度 0.2~0.3以下,地表凹凸不平,多细沟;无雨时土壤裸露、坚硬,干燥瘠薄;降水时雨滴溅蚀和径流冲刷严重损坏土壤与植物,植物生长难度很大。这种环境条件下,可选择狗尾草、猪毛蒿等具有较强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的 1年生草本植物。

2级土壤侵蚀环境。是指 1年生草本群落生长数年后形成的土壤环境,土壤侵蚀程度较前一类稍好,仍较严重。特征是:植物盖度 0.6~0.7以上,仍有 30%~40%的裸露地表,地表形态变化较小,降雨时土壤侵蚀仍较严重,植物生长依然难度较大。这类土壤侵蚀环境条件下,可选择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较强的多年生根茎禾草,如厚穗宾草等植物。

3级土壤侵蚀环境。这是厚穗宾草群落 10年后形成的土壤环境。特征是:植物盖度 0.7~0.8,裸露地表和细沟减少,抗蚀性和抗冲刷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降水引起的土壤侵蚀达到一定程度控制,植物生长条件开始好转。这类土壤侵蚀环境条件下,可选择适应侵蚀环境能力中等的铁杆蒿、茭蒿、长芒草、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等一类多年生草本和半灌木植物。

4级土壤侵蚀环境。这是铁杆蒿 +茭蒿 +长芒草、铁杆蒿 +长芒草(阴坡),长芒草 +铁杆蒿、长芒草 +铁杆蒿 +达乌里胡枝子(顶部),茭蒿 +长芒草+白羊草、白羊草 +达乌里胡枝子(阳坡)等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群落生长 20年后形成的土壤环境。特征是:植物盖度 0.7~0.8,植物总盖度 >1.0,绝大部分地表被植物覆盖,细沟已少见,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发育良好,抗蚀性和抗冲刷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小雨不产生径流,中至短时大雨引起的水土流失较严重,植物生长条件较为有利。这种土壤侵蚀环境,为适应侵蚀环境能力较低的灌木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5级土壤侵蚀环境。这是狼牙刺(阳坡),黄蔷薇、沙棘、虎榛子(阴坡)等灌木群落生长 20多年后形成的土壤环境。阳坡灌木层盖度 0.45~0.55,草本半灌木层 0.4~0.6,总盖度 0.95~1.0;阴坡灌木层盖度 0.7~0.9,草本半灌木层 0.1~0.4,总盖度>1.0。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发育良好,抗蚀性能较高,抗蚀力较强,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只有暴雨和长时间大雨才引起水土流失,植物生长条件有利。这类土壤侵蚀环境,为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低的乔木树种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6级土壤侵蚀环境。这是侧柏林(阳坡、阴坡)、侧柏 +杜梨林、山杨 +甘肃山楂林(阴坡)等森林群落生长 20年后的土壤环境。阳坡森林乔木层郁闭度 0.4~0.5,灌木层盖度 0.5左右,草本半灌木层0.5~0.7,总盖度 >1.0;阴坡森林乔木层郁闭度0.5~0.7,灌木层盖度 0.5~0.6,草本半灌木层 0.6~0.8,总盖度 1.2~1.5。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良好,抗蚀性能和抗蚀力较强,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植物生长条件有利。这类土壤侵蚀环境,是土壤侵蚀最轻的一类。

6 结论与讨论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草原带植被恢复过程中,一方面是植被遵循一年生草本群落—根茎禾草群落—丛生禾草和丛生根蘖性半灌木群落—灌木群落—疏林的演替过程,以及植物由偏旱生向偏中生的中生化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植物和群落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不断增强,及土壤侵蚀环境良性发展的过程。植物适应侵蚀环境的能力却是多种多样和各不相同的,且对侵蚀环境的适应能力与防蚀作用也是不完全等同或成正相关的。随着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植物和群落对侵蚀环境的适应力与改造力(或者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是处于不断良性互动和有利影响之中,而最后达到植物和群落与土壤侵蚀环境二者相互协调均衡地发展。

过去人们主要是从植被演替理论和水分生态学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而没有从侵蚀学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这是不全面的。在黄土丘陵区进行植被恢复研究,必须具有侵蚀学的观点,且把这一观点与群落学和水分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研究,才能深刻揭示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学实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既是它们长期适应该区气候和土壤的结果,同时也是它们长期适应黄土丘陵地貌和土壤侵蚀环境的产物。今后这方面的研究任务,主要是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优势植物和群落,及其他的植物和群落,从土壤侵蚀学观点出发,对它们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及防蚀功能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完整的抗侵蚀植物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以更好地发挥植物和植被保持水土与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1]吕仕洪,向悟生,李先琨,等.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广西植物,2003,23(1):83-89

[2]Guerrero-Campo J,Montserrat-MartíG.Effects of soil erosion on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plant communities on marl in the northeast Spain.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2000,11:329-336

[3]Zhang JG,Li H X,He X R,et al.Impoverishment of soil nutrients in the gu lly erosion areas in the Yuanmou Basin.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3,8(3B):1034-1040

[4]Guerrero-Campo J,Montserrat-MartíG.Comparison of floristic changes on vegetation affect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soil erosion in Miocene clays and Eocene marls from Northeast Spain.Plant Ecology,2004,173:83-93

[5]Tsuyuzaki S,Titus J.Veget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erosive areas on the Pumice Plains of Mount St.Helens.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1996,135:172-177

[6]王兆印,郭彦彪,李昌志,等.植被侵蚀状态图在典型流域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5,20(2):149-157

[7]Jones F E,Esler K J.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stored seed banks and degradation in eastern Nama Karoo rangelands(South Africa).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4,13:2027-2053

[8]Thornes JB.The ecology of erosion.Geography,1985,70:222-236

[9]García-Fayos P,CerdàA.Seed losses by surface wash in degraded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s.Catena,1997,29:73-83

[10]Chambers JC,MacMahon J A.A day in the life of a seed:movements and fates of see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atural and managed systems.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94,25:263-292

[11]García-Fayos P,Garcia-Ventoso B,CerdàA.Limitations to Plant Establishment on Eroded Slopes in Southeastern Spain.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2000,11(1):77-86

[12]BarberáG G,Navarro-Cano JA,Castillo V M.Seedling recruitment in a semi-arid steppe:The role of microsite and post-dispersal seed predation.Journalof Arid Environments,2006,67(4):701-714

[13]Sánchez A M,Peco B.Lack of recruitment in Lavandula stoechas subsp.peduncu lata:a case of safe-site limitation.Acta Oecologica,2007,31:32-39

[14]徐炳成,山仑,李凤民.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五种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应用生态学报,2007,18(5):990-996

[15]Tsuyuzaki S.Analysis of revegetation dynamics on the volcano Usu,northern Japan,deforested by 1977—1978erup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89,76(10):1468-1477

[16]Tsuyuzaki S.Species turnover and diversity during early stages of vegetation recovery on the volcano Usu,northern Japan.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1991,2(3):301-306

[17]Tsuyuzaki S,del Moral R.Species attributes in early primary succession on volcanoes.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1995,6(4):517-522

[18]Hellsten S,Riihimiki J,Alasaarela E,etal.Experimental revegetation of the regulated lake Ontojfirvi in northern Fin land.Hydrobiologia,1996,340:339-343

[19]Guerrero-Campo J,Montserrat-Marti G.Comparison of floristic changes on vegetation affect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soil erosion in Miocene clays and Eocenemarls from Northeast Spain.Plant Ecology,2004,173(1):83-93

[20]朱桂才,席嘉宾,李兴祥.国内水土保持型草本植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四川草原,2006(6):36-39

[21]王晗生,王青宁.水土保持植物选择刍议.防护林科技,2001(2):26-27

[22]吴钦孝,杨文治.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3-114

[23]王少英.风沙区水土保持经济植物芦笋的开发利用.中国水土保持,1995(1):40-42

[24]魏玉君,贺德留,魏玉玲,等.药用植物冬凌草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0,14(1):24-27

[25]夏汉平,敖惠修,刘世忠,等.香根草: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生态科学,1997,16(1):75-82

[26]陈宝书,温尚文.鹰咀紫云英:优良的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水土保持通报,1984,4(3):51-52

[27]喻荣岗,左长清,杨洁,等.红壤侵蚀区优良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选择及评价.水土保持通报,2008,28(2):205-210

[28]李永红.水土保持植物的选择初探.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4):103-104

Erosion-resistant p lants in the Hilly-gullied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Zou Houyuan,Jiao Juyi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Water Resources,Northwest A&FUniversity,712100,Yangling,Shaanxi,China)

Soil erosion is the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up land and mountain ecosystems,and interferes with the process of pla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lant succession.However,plant can overcome the stresses caused by soil erosion through the various breedingways and the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mpensation.In the processof resisting soilerosion,the adaption of plant to soil erosion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and pla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n resist soil erosion.Therefore,erosion-resistant plant is considered that plant not only can adapt to soil erosion environment,survive in soil erosion condition,but also can protect and improve soil,prevent soil from erosion,regenerate itself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plant community.The erosionresistantp lants was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groups,and the soil erosion-resistant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and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soil erosion environmen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cess in the Hillygullied Loess Plateauwere analyzed.In order todevelop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plantand community to conserve soil and water and improve environment preferably,it is suggested that morphological,physiology and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erosion control function of successive plant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cess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in the view of soil erosion science,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 and application method of erosion-resistant species need to be put forwarded.

soil erosion environment;erosion-resistant plan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t;erosion-resistant characteristicsof plant

2009-05-14

2009-10-26

项目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及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解释”(40771126)

邹厚远(1934—),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植被区划与恢复生态学。

†责任作者简介:焦菊英(1965—),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E-mail:jyjiao@ms.iswc.ac.cn

(责任编辑:宋如华)

猜你喜欢

土壤侵蚀灌木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探析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南北盘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岗托土壤侵蚀变化研究
内蒙古灌木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分析
漯河市常见灌木类苗木的整形与修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