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及设想
2010-02-14贾文龙
贾文龙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1 矿产资源形势及开展国际合作的必然性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但从基本国情看,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相比之下,世界矿产资源丰富,持续的资金与技术投入保证了全球矿产资源供需动态平衡,与我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因此开展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大量消耗矿产资源仍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宗矿产品需求规模空前增长,总体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08年虽然遭受金融危机袭击,主要矿产品供需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但在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下,2009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总体向好的发展局面,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11.9%,因此大量消耗矿产资源仍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1)石油:多年来我国原油生产进展不大,而消费却在持续扩张,致使油品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9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t,净进口2.1亿t;综合成品油情况,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52.5%。
(2)铁矿石:近几年,随着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我国铁矿石产量大幅度增长。2009年全国铁矿原矿产量8.8亿t(折合成品矿约3.77亿t),较2008年增长8.9%,但是供不应求状况并未好转,进口量逐年增加。2009年铁矿石进口量达6.3亿t,较上年大幅增长41.5%,对外依存度达62.4%。
(3)铜:长期以来,我国铜精矿不仅满足不了精铜冶炼需求,而且自给率呈下降趋势,不足部分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2009年,全国铜精矿金属产量96.1万t,仅能满足精铜冶炼需求的23.4%,导致当年度进口铜矿砂及精矿613.2万t;若加上废铜及铜材等资源型产品进口,经综合折算,2009年我国铜冶炼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
(4)铝:近几年,我国铝产业规模得到充分发展,氧化铝与原铝产量均得到快速增长。2009年,氧化铝产量达2379万t,比上年增长4.4%;电解铝产量1285万t,比上年减少2.5%。其中,氧化铝产量快速增长与近几年新建氧化铝产能的集中释放,及大量利用进口铝土矿有很大的关系。2005年以前,我国铝土矿年进口量不足100万t,2008年达到2580万t,2009年略降为1969万t;如果再考虑氧化铝及废铝的进口,我国炼铝原料的对外依存度约为60%。
1.2 国内大宗资源保障能力不容乐观,尤其是资源储量还呈减少趋势
基于资源禀赋关系,我国一些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普遍偏低,石油、铁、铜等大宗矿产的静态供应保障能力基本在15年左右;更为严重的是,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储量还呈减少趋势。2005年,铁矿储量113亿t,2008年减少为102亿t,累计减少10%;铜、铅、锌储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10.6%、12.5%、10.6%。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前些年,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而刺激采掘业投资力度增强,使得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张,导致资源储量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尽管矿业市场活跃,社会各方面对地质勘查投入不断,新发现矿点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勘探网度及加密勘探具有时滞效应,查明资源储量并不能即刻升级转化为储量,最终导致资源储量呈减少态势。
1.3 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与我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对于石油、铁、铜、铝之类的大宗矿产,尽管全球每年的开采及消费规模均很大,但是由于全球矿产勘查投入不断,并且找矿新技术、新方法取得突破,导致新的补充资源持续增加,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总体保持增长的迹象。其中,石油、铜矿储量增长趋势较好,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已增至1855亿t,铜储量为5.4亿t,静态保障能力分别约为52年及34年。铝土矿储量也是总体呈增长态势,2008年储量达270亿t,静态供应保障能力在100年以上。铁金属储量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是基本稳定在700亿~750亿t,静态保障能力约为70年,资源实力比较雄厚。
受资源禀赋制约,我国石油、铁、铜、铝之类的大宗矿产不仅目前非常短缺,而且将来也将继续短缺。但是,这些矿产世界非常丰富,即便是铜,供应保障能力也在30年之上。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这些矿产的保障能力应该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的时间表之外。由此可见,世界矿产资源与我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1.4 矿产资源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是当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财富和创造财富的基础,不仅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保障。矿产资源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运行的安全性。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满足发展,资源全球化配置也就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合作,符合矿业全球化的趋势,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先期工业化国家的规律看,人均矿产消费与人均GDP呈“S”型曲线、人均能耗与人均GDP呈近线性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速时期,预示着资源消耗进入高增长的爬坡阶段,资源消耗快速增长是不可回避的。按照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预计届时消费需求为:石油8亿t、钢铁6亿t、铜650万t、铝3900万t。对于石油、铁、铜、铝等大宗矿产,虽然我国资源非常紧缺,但是世界资源丰富,因而加强矿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合理利用国外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必经之路。
2 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现状
在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的矿业合作,合理地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矿业领域国际合作的原则和必然。我国近些年来在矿业领域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
我国在矿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二是积极探索矿业领域的股权合作;三是到国外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三种方式都在向前推进,但三种方式各有利弊,矿产品贸易主要受制于市场,股权合作主要受制于资本运作水平,风险勘查主要受制于政策和法律。三种方式应当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2.1 矿产品贸易额稳步增长
这种方式是矿业领域最早、也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方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这种方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050亿美元,持续增至2008年的6588亿美元,增长了5.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30%。2009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萎缩环境下,我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仍达到4987亿美元,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总额的22.6%。
这种合作方式比较直接、见效快、风险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变化与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国际矿产品的价格易暴涨暴跌,通过贸易传导至国内产品,加剧国内经济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资源性产品出口方面,由于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低,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前端,加上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等原因,造成我国优势矿产和短缺矿产在国际市场上均缺乏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2.2 矿业领域股权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培育和鼓励跨国型的矿业公司进行海外并购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为我国进入国际矿业市场创造了条件,国家也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企业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积极参与海外并购、重组等,推进了中国矿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从20世纪末我国矿业公司就开始了国外矿业企业的并购入股,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矿产资源行业步入调整和相对低潮阶段,矿产资源类企业估值降低,为资源储备相对不足的国内矿业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国际化提供了良机。
据安永统计公司的数据,2008年和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规模达400亿美元,其中,2009年在矿业和金属业方面的并购交易额为161亿美元,占全球该行业交易总额的27%。近年来国内矿业公司收购国外股权的主要案例有:中铝2008年初以140.5亿美元快速收购力拓12%股份,中钢集团以13.6亿澳元(13亿美元)收购中西部公司50.97%的股份,江西铜业公司与中国五矿共同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首钢成功并购澳洲吉布森山铁矿,中石油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100%股份),中石化36.5亿美元收购俄罗斯乌德穆特石油公司(99.49%股份),中海油26.9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Akpo油田开采权,中信集团19.1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资产(100%股份)。中国五矿对OZ矿业的收购成为目前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的最大一桩交易。
可以说,在行业不景气时,企业通过并购、整合等路径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是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进行国外矿业并购的风险在三种方式中居中,投入前储量明确,技术成熟,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资金运作难度大,对宏观环境的错误判断,有可能给经营带来巨大风险,因此需对全球的经济及矿业形势有精准的研判并制定防范风险的预案。
2.3 国外地质找矿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到国外进行风险地质勘查是近年来国际矿业合作的典型模式。在国内获取矿权难度加大、地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走出去进行风险勘查可以拓宽发展空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许多地勘企业已经开始在一些国家取得进展,例如江西地质勘查局、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等在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已取得较显著的地质勘查成果,得到了国内金融界的支持,在所在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初步展现了地质工作跨国经营的良好前景。
但是,尽管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较大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小、散、乱”的局面。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既了解地质矿产工作规律,又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具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然风险较大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企业抵御前期风险的能力较弱;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指导还远不够,很多公司在走出去时缺乏真实可靠的信息等。
这种方式存在前期风险较大、见效较慢等问题,但是一旦获得成功,将会实现对国内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企业获利丰厚,也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几点设想
当前,全球矿产资源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矿产品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为矿产资源全球化带来了很好的战略机遇。应坚持“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原则,在共同发展的宗旨下,通过与各国加强对话、磋商和协调,构建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的新方案。
从当前看来,工作重点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当支持海外矿产项目并购。目前,我国可动用的外汇储备约为3000亿~5000亿美元;同时,还有大量的人民币储蓄,资本金比较充裕。金融危机背景下,矿业公司市值缩水严重,为实施矿业项目并购提供了机遇。鉴于当前我国石油、铁、铜、铝等大宗矿产非常紧缺,通过项目并购,不仅为充裕的资本金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而且能够及时获得矿山股权,对解决资源问题具有高效性。但是,并购必定成本昂贵,因而在当前的战略机遇下只可适当支持。
(2)现有资金用于续作项目,目前暂不设置新的草根勘查项目。目前很多有潜力的项目,如果国家停止支持,前期支出将打水漂。对这些项目,应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扶植性投入,直至风险勘查基金、私募基金以及矿山企业能够承担风险为止。考虑到规避风险等因素,建议目前财政专项资金暂不支持新的草根勘查项目。
(3)积极推进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的本土化。在过去一百年世界商业史上的并购案例,成功的不到两成。其他有四成并购协同效应并不明显,剩下的四成则因为企业文化的冲突、经营模式的冲突、人事安排的矛盾而失败,不少企业合而又分,甚至受并购拖累而倒闭。除了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和人事上的障碍,中国企业更面临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经营手法、交流途径、企业管治和激励机制,多不适用西方的模式和习惯。因此,应积极推进“走出去”企业的本土化,在实现“多赢”的基础上获得利益。一是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同当地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避免同当地居民发生矛盾冲突。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目前,不断有消息报道我国企业在非洲野蛮施工、野蛮开采,给我国境外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觊觎我国在非洲资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动辄拿环境问题说事,用环境标准打压。这就要求“走出去”的地勘单位要自觉地在环境保护方面遵守当地法规,加强管理,按程序办事,按规范作业。三是遵守商业道德。“走出去”的矿业企业要自觉维护东道国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我国相关企业的共同利益,不搞恶性竞争,不搞不正当竞争,讲诚信、讲合作、讲长远、讲多赢。
(4)以市场换资源,从单纯的合作向利益共同体转变。在国内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加情况下,国内企业为保障国内资源持续供应积极走出去进行勘查投资或参与企业并购,往往招致西方国家媒体的广泛批评。凡事均有两面性,持续增长的需求给我国的资源保障带来压力,但同时也成为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国家的巨大市场。任何资源,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也就没有了价值,因此在今后的合作和贸易中,应逐步树立以市场换资源的理念,在贸易中和谈判中加强巨大需求的话语权,从双方的合作向利益共同体转变。
从中长期看来,则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培育矿产勘查风险投资的市场主体。要创造条件改变以国家投入为主的观念和做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风险勘查领域,实现勘查风险投资多元化;拉动社会资金投向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催生矿产勘查资金的投资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矿业特性的资本市场制度、建立勘查补贴制度等。
(2)构建多层次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在完善鼓励“走出去”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撑体系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建立企业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目前,一些重要的资源国与我国还没有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对我国矿业国际合作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积极与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维护我国的权益;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
(3)战略思想上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上。针对我国面对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当前国有企业状况,应及时调整矿产资源参与全球配置或矿业国际化战略的实现途径。通过间接措施实现战略意图,制定能够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措施。矿业国际合作是为保障资源安全,其核心是通过参与全球竞争,开拓市场,使我国企业在全球配置中所占的资源份额与国内产业需求比例相适应,这一切要靠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实现。企业发展了,即便国家不部署,企业也会从比较优势
角度出发而走出去;企业实力不强,国家战略无法实现。
(4)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矿业资本市场。要想在国外成为一个受欢迎和受尊敬的成功投资者,中国必须具备按照国际标准和最佳方式进行经营的能力。国际矿业资本流通已成为矿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国矿业要发展,必须彻底解决融入国际的问题。推动中国矿业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按照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和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矿业资本市场一可以分散矿业风险、建立多元的市场化风险配置机制,二可以在矿业企业创造多元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平台,也为矿业企业的国际化即跨国矿业(集团)公司的形成,提供一个恰当的资本扩展机制。
(5)加快培养国际型矿业勘查开发人才。野外勘查地质学家紧缺且后继乏人,是当前国际勘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78届PDAC年会上勘查的人才市场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地质工作待遇长期偏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和社会声望偏低,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生源无保障,地质人才的培养相对萎缩。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有技术、懂经济、会管理、善运营的国际型勘查开发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制约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矿产勘查开发的瓶颈。因此必须完善国内地质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快国际型矿业勘查开发人才的培养。
[1] 蒋亚平,刘振国,李建锋.谁起步早,谁先抢占制高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3.3.
[2] 马继鹏.安永咨询机构统计称中国矿企两年海外并购400亿美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4.14.
[3] “走出去”要讲求多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2.5.
[4] 王希凯,夏英煌.科技推动,探矿领跑,探采结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3.19.
[5] 赵凡.回暖的全球矿业,活跃的中国元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