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访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
2010-02-14主持人
主持人:王 东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在最近的一系列讲话中重点强调这样几个观点:循环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环境,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今后国家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全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本刊对何炳光巡视员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您在最近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请您重点介绍一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炳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实质是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同许多国家一样,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当中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的问题,为了应对挑战,中国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环境,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消费模式深刻反省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目前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许多国家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主持人:在我国“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的时候,请您回顾一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和所取得的成就。
何炳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特别是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入法制化的轨道。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到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理论、实践、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一是理论上有创新。近年来,社会各界从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层面,不断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中国把西方基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提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把循环经济从早期的一种环境保护手段,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其次,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基于资源短缺的国情,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为此,《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这个原则跟德国、日本为代表的以再利用和资源化为主要原则的循环经济是有所不同的。第三,中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据我了解,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把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来认识。
二是实践上有突破。2005年和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的试点,确定了178家试点单位,2008年国家发改委又确定了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试点单位。据统计,全国已经有533个市区县,256个园区,1 352家企业成为省级以上的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探索出了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一些试点单位从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开始,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产业组织构建、生产能力布局和产品设计,构建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大大促进了节能减排。很多试点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有些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的产值和利润已占据了半壁江山。目前我们正在总结、凝练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案例,初步筛选出60个左右的典型案例和模式向全社会公布,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很多模式具有世界影响力。大家知道,中国在开始搞循环经济的时候,引用的模式就是最典型的丹麦卡伦堡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影响。
三是法律上有规范。发展循环经济要从理念向实践转化,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同时,要引导企业和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循环经济促进法》从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是继德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专门就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减量化优先作为重要原则,从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生产者延伸制度,抑制资源浪费等重要的基本制度。除了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是政策上给予扶持。循环经济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往往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激励和约束的导向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质一次性筷子的消费税,节能产品标识制度,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以及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的有关办法。发改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的意见,支持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力图解决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
五是规划上有引导。规划先行,是中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科学规划是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前一阶段,中央政府正式批复了甘肃及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两个规划的批复对中国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作用。同时,几年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27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市的实施方案和规划。这些方案和规划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从工业、农业、服务业各产业,从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有效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六是技术上有支撑。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动力,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无论是企业的清洁生产还是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无论是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是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都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国政府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列入相关的发展规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编制了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应当说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特别是在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连接技术等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主持人:您在一些文章中谈到,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今后国家及有关部委将采取哪些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何炳光:中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下一步国家将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总体考虑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坚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国民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真正形成可循环、高效率、低消耗、少排放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将重点推动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国民经济存量循环化改造,对重点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改造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推动企业实现内部的能源梯级利用,促进产业集聚,物质循环。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量循环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不仅在存量上要做文章,而且在增量上也要下功夫。推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纵向延伸、横向结合的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模式。三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包括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利用等,下一步将以城市矿产、再制造、建筑废弃物等为重点领域,实施相应的重大工程,构建资源利用的社会循环体系,实现资源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和跨国际的循环利用。
主持人:请您具体谈谈再制造产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何炳光:再制造在中国,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先从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开始,通过试点项目的支持及政策的研究,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起步。下一阶段,将考虑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及再制造产业在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我们认为,要使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要多管齐下,也就是说要综合地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加以推进。
国家发改委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国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主要考虑有9个方面,可以把它概括为36个字。第一,宏观指导。我们正在起草制定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将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以推动全国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第二,规划引路。要通过编制全国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来明确目标,找准重点,强化举措。第三,试点探路。深化试点示范,研究扩大试点范围,也就是从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试点,扩大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产品,以及有关的办公用品,比如复印机用的硒鼓就是很好的再制造领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第四,政策支持。研究有关的财税政策,在资金、项目的安排上给予必要的支持。第五,监管保障。要通过完善汽车零部件标识管理制度,规范回收体系。监管重点要解决再制造的旧件从哪来,再制造产品往哪去,渠道要能够畅通,质量要有保证,真正做到有序运作。第六,自主创新。中国的再制造产业的技术,尽管起步不早,但是水平不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很多再制造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在这一领域,我们要继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特别是要示范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技术。第七,标准准入。要通过加快制定再制造的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基础标准等,真正使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够按照标准行事。第八,法规规范。破解有关再制造的障碍和难题,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九,提高意识。动员全民,真正通过宣传来提高公众的接受程度,形成全社会愿意用、敢用、会用再制造产品的社会氛围。我们相信,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春天就不会远了。
主持人: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还需要做哪些攻关?
何炳光: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里,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目标责任,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严控两高行业的增长。其次,需要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实施。比如合同能源管理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加大政府对其多方面支持。推广节能产品,重点实施汽车、电机等节能产品的推广目录。建立补贴试点,加大节能灯等节能减排工程的推广范围。加强建筑、交通等公共领域的节能举措。加大宣传,树立典型,揭露反面案例,以政策的手段和社会的监督共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已经达到了2万亿产值,在此基础上,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以重点的节能工程为依托,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建立节能环保融资、管理、服务等服务公司,建设城市垃圾、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能源化产品的示范基地。
同时还要完善政策体系、税收体系以及强制采购等举措,强化技术支撑、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广应用。调整运营模式,规范CDM机制,建造合理公平的节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