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流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现状与思考
2010-02-13于世发
朱 红 于世发
安徽省位于淮河中游,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涉及10市38县。耕地4304万亩,人口3571万人。省境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67%。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
(一)工程投资渠道多,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机制
目前,安徽省淮河流域各地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渠道有国家项目建设、地方政府投资、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按投资项目类别分,除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外,还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项目、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等。这些项目除部分为地方政府主管,多数为部门主管并实施。由于各项目主管部门不甚熟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程序,往往已实施的项目不能充分满足水利工程运行质量要求。
(二)设计标准偏低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较缺乏可行性论证,同时由于建设资金较为紧张,项目设计多有限制。因此设计标准降低,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突出。
(三)施工队伍技术力量参差不齐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工程量小分散,进退场麻烦,利润较低,多数为个人挂靠承包施工,这样组建起来的施工队伍一般缺乏相应资质,施工技术力量少、人员素质较低。
(四)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工程施工队伍没有能力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
二、建议
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必须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一)加强项目管理
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对现有投资进行整合、优化,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充分发挥投资整体效益。
一是实行统一管理。建议发挥水利部门行业优势,归口水利部门统一项目管理与实施,由水利部门统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监督。
二是加强立项审批、论证。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
三是规范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标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招标投标制等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规定。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质量标准和检验细则,从施工材料的检验、工程施工的程序、施工资料的整理、施工质量的验收等,都要制定严格的规定,确保在建设中严格执行规范标准,科学施工。完善验收制度并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在质量监督机构监督下,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参建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
(三)提高检测水平,强化质量监控
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误差。
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合格后使用。
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确保指导到位。
(四)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水利部门或地方政府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逐步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验收,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或个人,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三、结语
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农业综合抗灾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确保工程发挥应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