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灭菌器对于内镜系统灭菌的质量控制
2010-02-13杨加忠方国新
杨加忠 方国新
①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重庆 400037
[First-author's address]Xinqiao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7, China.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内镜技术的运用也日益增多,保证内镜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是控制院内感染的作用环节,也将是我们工作中一个新的重点。目前,只有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能满足内镜器械灭菌效果好,灭菌时间快的要求。如何规范管理、正确操作、定期检测与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保障灭菌质量的重要内容。
1 健全操作规章制度[1]
基本制度应包括:等离子灭菌器操作流程,灭菌应急制度,消毒人员工作职责,定期检测与保养维护制度,安全管理措施。还有灭菌器使用记录本,检修记录本,监测记录本,做到管理有制度,人人有职责,项项有记录。
2 培养合格的消毒人员
消毒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较强的责任心,经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者,再经过科室的系统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并熟练掌握等离子灭菌器的灭菌原理,灭菌方法等相关知识,并能合理利用。
3 灭菌前内镜物品的准备
灭菌前,内镜物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合理的包装,正确的装载,才能保证灭菌效果。
3.1 清洗
3.1.1 自我防护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内镜清洗时应穿工作衣,系防渗透围裙,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严防交叉感染。
3.1.2 清洗方法[2]
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先将血迹以及其它杂质经流动水冲洗干净,再经酶洗,最后用净化水或蒸馏水进行超声清洗。对于结构复杂、有腔隙的内镜器械,为保证灭菌效果,可以在灭菌前用3%的双氧水冲洗。
3.2 包装
(1)内镜清洗后,应用高压气枪冲去管内水分或放入干燥箱处理干燥,并用适合大小的的塑封消毒包装袋单个密封包装。值得注意的是: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在包装材料上有特殊要求,不能使用木制纤维纸或棉布包裹,而应该采用质地优良、高密度的聚乙烯纤维材料制成的纺黏法无纺布[3]。②包装后立即进行灭菌处理,防止污染及热源产生。③包内放置化学灭菌快速指示,以检验灭菌状况。
3.3 装载
(1)包装好的器械应逐个、单层平放在灭菌置物筐内,确保物品不要叠压,注意将包装袋透明的一面向下。
(2)不同类别的物品最好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灭菌置物筐内。
(3)灭菌物品最大放入量以在配置的灭菌置物筐内单层排列放满为宜。
(4)置物筐在灭菌室内放置时,距灭菌室内壁的间距应在5 cm以上,以防筐壁短路,使等离子放电不正常,甚至损坏设备。
4 灭菌监测[4]
监测所用的化学指示物、生物指示剂应经过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1 物理监测
物理监测主要是通过对灭菌器的使用进行控制。必须合理选择灭菌循环程序:对于外形简单、表面光洁的内镜器械灭菌时,选择“二次循环”灭菌程序;而对于具有长管腔或结构复杂的内镜器械,为保障灭菌效果,应选择“三次循环”灭菌程序。每一锅灭菌完毕,都应打印记录各项关键参数。
4.2 化学监测
聚乙烯消毒袋上一般自带化学指示带(若无,应该在每一个消毒袋内置入一化学指示卡),灭菌程序完成后,化学指示带将达到规定的颜色;若化学指示带不变色或变色不完全则可能是双氧水未注入真空灭菌室,灭菌无效。
4.3 生物监测
每周一次在灭菌筐中放置生物检测指示条(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灭菌后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灭菌效果。
5 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操作方法
5.1 使用方法
(1)将电源打开,设备通电,处于待机状态。(2)按开门键打开灭菌室密封门,按要求放入待灭菌的内镜器械,关好密封门。
(3)轻触触摸显示屏,设备进入自检程序,完成进入工作页面。
(4)按要求根据所灭菌器械选择相应的灭菌程序并确认,程序启动。
(5)全部灭菌循环完成,灭菌室平大气压后屏显提示灭菌完成,蜂鸣报警,开门取出物品,打印灭菌工作参数。
(6)系统恢复初始开机状态。
5.2 常温等离子灭菌器使用注意事项
(1)必须在生物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
(2)等离子灭菌器不能用于液体、粉末、植物纤维等易湿性物品的灭菌,也不适用于内径小于4 mm且长度大于130 mm或一端为盲端的细长导管的灭菌。
(3)灭菌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4)灭菌完成后,灭菌物品应仔细检点放置,防止污染或混淆。
(5)将灭菌记录存档,便于追踪调查。
(6)消毒人员应每日对设备进行检查及维护。对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应立即上报,故障未排除时,不得投入使用。
[1]许明强.确保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质量[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3):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S].2004.
[3]季萍,王坚.不耐热手术器械采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效果监测[J].中国医学在线,2008,30(7):145.
[4]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