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治淮60年回顾与思考
2010-02-13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
河南省水利厅厅长 王仕尧
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大江大河之一,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淮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0%,淮河的安澜事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搞好治淮建设,是保证河南省防洪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水利部及淮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淮河流域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淮河治理60年之际,全面总结治淮工程建设成效,系统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的要求,研究提出今后河南省治淮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布局和整体构想,对促进治淮工作深入开展,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河南省治淮历程
淮河流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涉及11个省辖市,人口6289万,耕地6472万亩,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能源、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先后组织掀起三次治淮高潮,对淮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我省淮河流域水利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截至目前,河南省淮河流域已建成各类水库1399座,总库容达119.1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4座(含燕山水库),总库容93.85亿立方米;建成骨干防洪河道堤防1.1万公里;建成蓄滞洪区4处,总蓄滞洪能力达6.68亿立方米;除涝面积1228.79千公顷。
(一)1950年大水后,掀起第一轮治淮高潮,兴建了一大批骨干工程,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初步形成
1950年淮河流域大水后,党中央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主导方针。次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此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治淮高潮。在中央治淮方针指引下,河南省兴建了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石漫滩水库、板桥水库、宿鸭湖水库、白龟山水库、白沙水库等一大批治淮骨干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本上改变了淮河历史上“三年一大灾、两年一小灾”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二)1991年大水后,掀起第二轮治淮高潮,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为流域防洪保安提供了坚强支撑
1991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二次流域性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并亲临抗洪救灾第一线部署工作,根据暴露出的一系列防洪问题,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主导方针,并确定以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掀起第二次治淮新高潮。治淮19项骨干工程涉及河南省12项、84个单项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治淮机遇,成立了治淮领导小组,加强治淮工程建设管理,部分治淮骨干工程得以实施,在汛期发挥了作用,收到了显著效果。
(三)2003年大水后,掀起第三轮治淮高潮,加快了治淮建设步伐,基本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治淮目标
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又发生了较大洪水,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深入淮河一线指挥抗洪抢险,同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治淮会议,提出了“19+3+1”的加快治淮建设新任务,明确提出到2007年要全面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目标,掀起了第三次全面加快治淮建设步伐的新高潮。到2007年底,河南省12项骨干工程中的84个单项工程基本完成,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既定目标。
二、河南省治淮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一)治淮骨干工程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2003年汛期,淮河上游发生了大洪水,正在建设中的淮干陈族湾大港口圩区工程发挥了防洪作用,新筑的14.6公里淮河堤防经受住了洪水考验,刚刚搬迁的1.39万群众安然无恙;鲇鱼山水库在坝前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情况下,关闭溢洪道28小时,削减淮干洪峰400立方米每秒;板桥水库拦蓄洪水1.1亿立方米,削减洪峰98%。2005年汛期,面对196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刚刚建成的淮干关店防洪工程确保了圩区内6.4万名群众和8.08万亩秋作物免遭淹没,估算仅此一次即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5亿多元。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南湾水库在坝前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36米的情况下,拦蓄洪水1.11亿立方米,削减淮干洪峰78%;在建中的燕山水库拦蓄洪水0.81亿立方米,实现防洪效益2.8亿元;2007年汛期河南省境内淮干及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处溃决,无一人伤亡。
(二)淮河防洪除涝体系社会效益巨大,影响深远
随着河南省12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基本完工,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通道已基本打开,洪汝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沙颍河流域防洪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原骨干排涝河道及重要支流进行了初步治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初步建立。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和除涝标准有了很大提高,河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稳定因素大大增加,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1991年前,淮河流域粮食产量亩均只有416斤,2007年达到791斤,亩均增产375斤;1991年前,淮河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94元,2007年达到2861元,增加了2167元。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为河南省淮河流域农民脱贫致富和建设新农村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防洪除涝体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社会效益巨大,影响深远。
三、当前制约河南治淮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60年治淮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河南的治淮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南省淮河流域人口占全省总数60%以上,耕地占全省总数6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GDP总量已达541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1.2%;电力装机已达942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51%。从以上几个单项指标看,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淮河流域防洪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河南省淮河流域虽已初步构成了防洪体系框架,但是,尚不能构成与该区域济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一是山丘区拦蓄调控能力尚显不足。河南省淮河流域山丘区面积3.39万平方公里,虽已建成总库容达119.12亿立方米的大中小型水库1399座,但控制的流域面积仅占山丘区面积37%。这些水库中大部分带病运行,不能有效拦控洪水。淮河干流上游及重要支流尚无洪水控制工程。
二是行滞洪区内安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河南省淮河干流行洪区内仍有约5.1万人居住在10年一遇洪水水位线以下。老王坡和泥河洼滞洪区运用机率较高,但缺乏必要的工程、安全和预警设施;杨庄滞洪区安全建设及蛟停湖滞洪区工程建设和安全建设亟待安排实施。
三是中小河道治理欠账较多,城市防洪设施脆弱。河南省淮河流域面积100~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238条,大部分为淮干一、二级支流和洪汝河、沙颍河的一级支流以及豫东平原排涝河道。虽经多年治理,但都是分段、局部的整治,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并且忽视了中小河道对所在城市的防洪设施建设。
四是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河南省淮河流域由于汛期降雨量偏大,而在枯水季节一些中小河道几乎干涸,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据监测资料显示,淮河流域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占流域评价总河长的49.3%,扭转水环境恶化的局面将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重要任务。
四、理清思路,科学谋划治淮事业发展
淮河流域环境复杂,60年的治淮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今后治理淮河的财富。在今后的治淮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认真把握淮河特点、现实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确定治淮方略、原则和布局。
(一)治淮建设总体思路
在今后的治淮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紧密结合河南省治淮实际,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蓄、滞、泄、排、移”五策并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挖潜与新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河南省淮河流域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二)治淮建设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安排好治淮工程建设须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把满足群众根本利益,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在治淮建设中充分体现;二要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治水方针,构筑各具特色、切合实际的流域防洪除涝体系;三要坚持“蓄、滞、泄、排、移”五策并举的治水措施,因地制宜,科学论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四要坚持实现人水和谐、社会和谐的治水目标,遵循自然规律,最大可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五要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治水手段,实现由被动控制洪水向主动管理洪水转变。
(三)治淮建设总体布局
一是在拦蓄山区洪水方面。按照“先易后难、轻重缓急,‘挖潜’与‘新增’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首先,重点解决水库病险问题,可“挖潜”调蓄能力4.7亿立方米;其次,有计划地兴建淮干上游出山店水库、北汝河上游的前坪水库等山丘区大型洪水控制工程,可“新增”调蓄能力43.53亿立方米;第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实施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等淮河流域山丘区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
二是在平原地区蓄滞洪水方面。按照“继续完善,逐步提高,调整与新建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完善现有老王坡、泥河洼蓄滞洪区的工程设施和安全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蓄滞洪水能力;二是做好小洪河上游杨庄滞洪区调整为水库的前期工作,科学论证其可行性;三是做好沙颍河上的逍遥滞洪区和洪汝河上的蛟停湖滞洪区的科学论证工作,尽早实施蛟停湖滞洪区工程和安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洪水调滞能力,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三是在淮干及中小河道治理方面。按照“巩固提高,重点加强,局部整治与系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首先,在巩固现有淮干堤防建设成果基础上,配合上游修建山区水库拦控措施,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将淮干堤防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第二,对流域面积较大的重要支流,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河南省已将项目投资计划上报国家;第三,对中小河流,河南省已编制完成治理规划上报国家。力争用5年时间,使流域内的中小河道防洪标准普遍提高,与骨干河道防洪任务相适应。
四是在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方面。按照“改造完善,扩大提高,旧站改建与新增闸站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河南省沿淮两岸,洪汝河下游及沙颍河中游部分区域以及周口汾泉河沿岸地区,为因洪致涝的常发区和重灾区。由于这一地区水系复杂,地理环境复杂,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择其重者优先实施。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把河南省淮河流域低洼地治理面积由目前不足10%提高到60%以上,为河南省粮食安全、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在解决人水争地矛盾方面。按照“因地制宜,宜移则移,给洪水让路与给人留生存空间相结合”的原则。河南省影响行洪、蓄洪、滞洪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信阳、驻马店淮干行洪滩区内,应采取“整体搬迁,退人留地”措施,使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群众永远摆脱洪水困扰。小洪河上游的老王坡及杨庄两大滞洪区内居住的约10.7万人按照“群众自愿、符合条件”的原则,实施就地建安全设施或迁移安置。研究论证宿鸭湖水库通过移民迁安增加防洪库容和兴建下汤水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问题。
六是在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方面。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突出郑州、信阳、漯河、周口四个重点防洪城市,先期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善,再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逐步提高;其次,对中小河流横贯城市而过的开封、平顶山、驻马店、许昌、商丘等城市使其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第三,对流域内38座县(市)级城市的防洪设施,按照“缺啥补啥,逐步完善和提高”的原则,分步实施。力争在2015年左右,使这些城市防洪标准普遍得到提高,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七是在治淮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按照“建管并重,齐抓共管,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在既注重防洪安全,又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原则下,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好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建设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健全、人员精干、制度规范、设施完善的管理机构系统、水文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和防汛调度会商决策指挥系统等“三大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