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拓创新 强化技术支撑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010-02-13郭索彦
郭索彦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100053,北京)
在水利部党组、综合事业局党委的领导下,在部水土保持司的指导和水利部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建设宏观战略目标,积极践行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综合事业局建设业务强局和经济强局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为主题,求真务实,历经10年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技术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已逐渐成为全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发展历程
为适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发展,经中编办批准,1998年,水利部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0年7月归口水利部综合事业局管理,设综合、监测、技术、咨询评估4个处。中心成立以来,面对经费不足、技术人员少、办公条件差等诸多困难,中心领导班子积极研究对策,按照综合事业局建立“业务强局、经济强局”的发展战略,结合中心实际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人才引进,拓展业务领域,开辟创收渠道,强化管理,带领全体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历经起步、夯实基础和发展壮大三个阶段,圆满完成了中心确立的两个五年发展战略目标。
一是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专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服务意识强的技术队伍。现有24人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博士6人,硕士5人;高级职称16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专业涵盖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农田水利、水工建筑、农业、林业、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等。同时,中心还聘用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这些技术人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规范了管理程序,培育和打造了水土保持监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评估、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三大品牌业务,推进了规划编制、课题研究、科技推广、业务培训四大体系建设,构建了项目储备、高新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
三是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展了咨询评估、课题研究、科技推广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组建了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水保培训中心,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开拓了市场服务领域,增加了创收渠道,依靠自身力量,改善了办公条件和职工福利。
二、发展成就
10年来,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业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水土保持监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水土保持监测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是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受部委托,编制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和信息化发展纲要,确立了监测预报工作和以水土保持信息化推进水土保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组织完成了全国第二次、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基本查明了我国土壤侵蚀分布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发布全国水土流失公告、国家制定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划分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二期工程,基本构建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监测制度,初步形成了监测预报体系。对部分国家重点流域、重点治理工程、重点地区实施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连续六年编制了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了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部原油管道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探索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积累了经验,编制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规范》,推动了全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组织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区水土流失监测,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初步建立了土壤侵蚀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总量达到2000GB,搭建了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平台框架,实现了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先后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综合事业局昆仑奖管理二等奖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
2.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日臻完善,已成为国家行政审批的重要技术支撑
水土保持方案是开发建设项目立项的重要前置条件,是生产建设单位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依据和重要环节。技术评审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社会影响大。中心从狠抓服务意识和技术评审质量、效率、方法和程序等方面入手,着力培育和打造品牌业务,不断强化和完善了技术评审工作。组织编制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国家标准;印发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和管理办法;出版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写指南》;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准入条件研究;建立了400多人的方案评审专家库,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专家技术研讨和交流。10年来,中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严把技术关,共组织开展了1700余项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2005年达383个,项目类型涵盖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煤炭、电力等各行业;每年评审的水土保持方案约占水利部批复项目的80%左右,为行政审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对增强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履行法律义务、落实水土保持 “三同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推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贡献。
3.强化规划和技术标准编制工作,推进了两个体系建设
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利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行业管理、工程立项和实施前的工作基础和依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是水土保持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心自成立以来,编制和修订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十一五”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规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革命老区项目规划》等全国性、专项和区域性规划14项;编制完成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等7项国家标准和《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等8项行业标准。组织起草了《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参加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划分》工作。开展了国家基础平台项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之 “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并荣获大禹奖一等奖。国家、专项和区域性规划的编制,标准的制定和体系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为指导和规范水土保持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提高了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
在课题研究方面,10年来,中心先后承担了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开发建设项目边坡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大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23项,有7项研究成果分获水利部大禹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进步奖和综合事业局昆仑管理奖,出版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写指南》《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准入条件研究》等10余部专著。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专题调研和学术研讨,划分了水土保持补偿类型,界定了补偿的责任主体和对象,提出了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和实现途径,为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补偿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法规框架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研究方面,全面参与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具体承担了开发建设项目组和基础数据组的考察任务,提交了《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考察报告》《基础数据调查报告》,撰写了《中国水土保持战略地位和作用》《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等专题报告。多年来中心配合民盟中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水利部等中央有关部门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调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调研、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政策调研、北京郊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制体制研究、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水土保持重要政策调研等专题调查研究工作,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宏观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调研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和水利部的高度重视,使淤地坝工程建设列为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水土保持法修订调研工作,完成了 《国内外水土保持及相关立法经验的调研报告》《关于完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的调研报告》《关于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的调研报告》《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制度的调研报告》等4个专题调研报告。
在科技推广方面,承担了国家863项目——重大行业GIS应用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岩质坡面喷混植生技术、黄土丘陵区山坡生产型植物路综合防护体系,开发建设项目边坡植被快速恢复、崩岗快速治理等多个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了先进理念,扩大了国际影响
2001年和2006年,与亚洲开发银行先后合作开展了中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及其后续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水土保持向亚洲开发银行申请的全国性软课题技术援助项目。项目研究充分吸收了国际水土保持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从宏观角度上,提出了中国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的水土保持中长期发展战略框架和近期行动计划,为我国制定水土保持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得到了我国政府、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2年,中心以中方协调员身份加入了世界水土保持方法与技术合作组织(WOCAT),为中国水土保持开辟了一个对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和窗口。中心认真履行国家协调员义务,积极开展信息交流活动,4次派员参加WOCAT年会,广泛宣传中国水土保持技术、方法和发展成就,同时,充分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国内进行培训和推广。2004年,中心在武汉主办了WOCAT第九届年会,来自23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水土保持国际影响力。
另外,组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考察、培训和交流,邀请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来华交流专家30人次,举办了3次中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研讨会,协办了第12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和中—美水土保持交流论坛,承担了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委托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补偿研究项目,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6.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极大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依托水保培训中心,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面向全国,积极开展人才培训。举办了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80余期,培训人员达1.6万多人次。
此外,作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专业委员会、监测委员会和预防监督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学术研讨活动;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资质管理工作,在资质审查、人员管理、日常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
三、发展愿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要在更高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目标,坚持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统筹推进业务和经济发展,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咨询评估、科技推广、基础工作“四大体系”,完善数据库、人才库“两库”建设,力争把中心打造成拥有现代化信息设备、运用高科技手段、高效运转、适应市场经济的全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单位。
一是建成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高效便捷的信息采集、管理、发布和信息服务体系,以水土保持的信息化推动水土保持的现代化。
二是牢固树立质量、信誉第一的宗旨,规范管理程序,落实质量责任制,客观公正,严把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质量关,为国家生产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强化规划和标准编制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规范资质管理,深入开展具有前瞻性、紧迫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和专题调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基地,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服务水平。
四是优化中心人员结构,完善竞争、激励、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专业、国内外水土保持专家信息库;全面加强水土保持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五是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和预算管理,严肃财务纪律;坚持开源节流,逐步扩大公共积累,盘活自有资金,经营好固定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稳定增加职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