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洪综合体系建设应“软”“硬”兼施
2010-02-13□纪平
□ 纪 平
当前,我国正经历防汛抗洪的大考。相比以往的大汛,2010年的防洪救灾显得更有底气,更有自信。以长江为例。通过科学调度,三峡工程成功削减洪峰,将入库流量最高70000m3/s的洪水控制下泄,出库流量为40000m3/s,控制下游荆江河段水位不超警,有效减轻了中下游防洪压力;丹江口水库有效调蓄汉江洪水,将入库流量最高达27500m3/s的洪水控制下泄,最大下泄仅1900m3/s,削减洪峰达94%……
这得益于我国建立并正在不断完善的防洪基础设施体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按照“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方针,我国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全面系统治理,主要江河防洪“硬件”体系已成规模。通过科学分析与精准调度,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洪中正发挥着巨大的减灾效益。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今年突发多发并发的洪涝灾害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圩垸堤防薄弱环节多,山洪灾害损失重,小型病险水库度汛难度大。这些问题充分说明防汛抗洪综合体系建设上还有不少欠账。
令人欣喜的是,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传递出的信息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解决欠账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研究部署当前防汛抗洪工作时指出,要继续把加强水利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的工程建设。会议决定,一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同时加大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力度,尽快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二要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前不久,国家防总、水利部召开视频会议专门部署城市防洪工作;7月7日,水利部召开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会议;7月9日,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举行全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实施启动视频会暨责任书签署仪式。水利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水利工程是有效提高防洪能力的基础,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公众的风险意识是防汛抗洪综合体系的重要构成。而后者也是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段时期以来,一些践踏防洪法、无视公共安全的行为相继在媒体曝光,如“铲低水库堤坝建别墅”“河道内建大楼”“蓄滞洪区内开发游乐场和别墅群”“填湖建高尔夫球场”“汛期非法采砂”等等。报道中有一个细节更令人不解,那就是“水利部门曾责令停工遭拒绝”。这多少反映出水利部门在监管上的无奈与软弱。
发生的这一切表明,防汛抗洪体系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强化“硬件”,而且要加强“软件”建设。要“软”“硬”兼施,做到“硬件”更硬,“软件”不软。
加强“软件”,首先要求人们树立人水和谐相处理念。无数事实证明,给洪水以出路,才能给人类自身以出路。因此,我们要善待江河湖泊,绝不能随意侵占河湖,与洪水争地,否则我们就会受到洪水报复。
加强“软件”,要求全社会增强水法治观念。要从根本上杜绝危及防洪安全的违法事件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增强人们的自觉守法意识。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坚决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加强“软件”,还要求增强公众防灾避灾意识。要加强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防灾避灾公众意识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提高社会公众抗灾减灾的能力。
每经历一次灾难的考验,都将促进社会的进步。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不仅仅在于汛期的科学坚守,更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水安全意识。唯其如此,才能捍卫防洪法的尊严,真正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国家防洪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