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水资源管理对策与措施
2010-02-13彭文季
彭文季
(安徽省池州市水务局,247000,池州)
一、池州市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南岸,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山区、丘陵、沿江圩区样样齐全。河流除长江干流外,还有横跨三大水系的十大河流,其中直接入江的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九华河和大通河,流入鄱阳湖的龙泉河,流入青弋江的有陵阳河、喇叭河和清溪河。同时,池州市圩区湖泊也较多,其中中型湖泊有升金湖和太泊湖2个,小型湖泊有平天湖、天生湖、西岔湖、马料湖、十八索湖和黄泥湖6个。全市年水资源总量为63.7亿m3,占全省的11%;长江多年平均过境年水资源总量为9317亿m3,人均年水资源量4 326 m3,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单从绝对的总量上来看,池州市确实是一个“丰水”地区。
与北方缺水地区相比,南方丰水地区虽然总量不缺,但存在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季节性缺水、水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以及山丘区还因缺乏调蓄水库而产生的工程性缺水问题。一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度不均,季节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全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 300~2 000 mm,但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并且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雨量超过最小年降雨量的3倍以上。同时,降雨量的地区差异也较大,降雨量一般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山丘区明显较圩区易旱。据文献记载,自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至1948年共2138年,全市共发生大小旱灾115次,旱灾约5~6年发生一次,当然旱涝交替的灾害也经常发生。1949—2006年的58年间,据资料查证,较大的旱灾共发生20次 (指受旱面积0.67万hm2以上),较大水旱灾同年发生的有7次。
二是从用水情况来看,存在供水保障率低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池州市虽然水资源总量大,但主要靠地表水,受径流变化影响很大,缺乏其他备用水源地,一旦河道出现低流量过程,或者受污染事故影响,供水就可能中断,供水保证率不高。同时,沿江沿河布置有一些污染企业和耗水工业,如东至县香隅化工园,就有化工企业40余家,潜在水污染风险很大,水环境安全不容乐观;青阳县九华河接纳的工业和生活废污水量几近饱和,水污染问题已经很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很突出。
三是工程措施不足,现有水库的调蓄能力有限,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虽然修建了大大小小377座水库,但这其中真正具有调节性能、有较大兴利库容的控制性水库只有3座(属中型水库),其兴利库容也只有3794万m3,甚至有些河流上还没有控制性水库,通过调度解决下游干旱或者低流量的能力有限。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从池州市取水单位和个人的用水情况看,浪费水资源的情况非常普遍。还存在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没有按取水许可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等现象,农业取水工程基本上没有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这部分水量无法掌握,难以管理,农业用水浪费非常严重。因此,应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不仅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还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广泛宣传节水政策和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和全社会的节水意识,让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一,要加强领导,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达到预期目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结合本区域、本部门实际情况,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和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政策和措施,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投入,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要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负责水资源管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农业用水的各个部门要相互协调,形成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行总量控制,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在供水方面,要按照所分配的水资源总量和取水条件,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建立健全供水统计和报告制度。在排水方面,要建立排污和入河排污口管理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在污水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方面,要建立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和处理回用的监督制度。在农业用水方面,要成立以村级或灌区为单位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健全农业用水末级渠系管理制度。要通过以上制度和机制的建立,逐步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效能。
第三,要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计划用水管理。根据池州市可利用水资源量、中长期需水量、现状用水量、人口、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态势等因素,要逐步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加价水费计收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用水计量制度,节水型社区、灌区、企业、单位奖励制度和一系列节水、中水、雨水工程建设补贴制度等,逐步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农业节水方面,要因地制宜应用渠道防渗技术,对输水损失大、输水效率低的支渠以上渠道实行优先防渗;提倡井灌区无回灌补源任务的固定渠道全部防渗;提水灌区推广渠道防渗。同时积极发展多水源联合调度技术。大力推广各种农业用水工程设施控制与调度方法,高效使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分配与使用水资源,发展“长藤结瓜”灌溉系统及其灌溉水管理技术,实现“大、中、小,蓄、引、提”联合调度,提高灌区内的调蓄能力和反调节能力。在工业节水方面,大力发展节水工艺,推广工业水重复利用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市生活节水方面,推广节水型器具和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如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技术、建筑中水处理再生利用技术和居住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技术等)。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第一,要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尽快完成池州市省定水功能区的勘界、立碑工作,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确定,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科学合理地划分水功能区。根据安徽省地方标准《水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规定,池州市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和二级区。一级区分为4类,即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在水功能一级区中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二级区的划分,共分7类,即饮用水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二要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的审批,严禁在饮用水水源地设置排污口,禁止在水功能区水质不达标排放,不得越权审批;对于已建立的排污口要定期监测,要建立档案,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要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的力度。一要不断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进行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为取水许可审批提供依据。二要加强取水许可监督和年审工作,完善取水许可档案管理,对正常取水户计量取水情况、节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退水水质达标情况等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年审,对到期的取水许可证及时进行更换。要加大取水许可执法力度,结合取水新证换发,进行取水许可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取水单位用水情况、水质情况,建立档案。对不按规定取水的依法进行纠正,对无证取水的要依法取缔,维护正常的取水秩序,树立水资源管理的权威。
4.建立健全节水法规体系
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安徽省虽然制定了《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但是这个实施办法只是明确了取水许可的分级管理权限和水资源费的使用管理,而对征费标准则没有涉及,使在水资源费征收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要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目标,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规定和池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节水配套规范性文件。当前,要力争尽早出台节约用水办法,对涉及排水管理、地下水管理、中水和雨水利用管理等方面也要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通过一系列的法规体系建设,促进取水许可制度有效实施,促进节水管理制度的建立,确定政府节水工作目标、编制节水规划和实施方案,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支撑,逐步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依法管理、安全使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1]陈雷.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利,2009(5).
[2]胡四一.把握重点开拓创新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J].中国水利,2009(5).
[3]陈进.南方水资源管理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利,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