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会建设时期林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整
2010-02-12刘明国周永斌王玉涛
刘 平 刘明国 周永斌 王玉涛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沈阳 10086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候变暖、干旱缺水、草原沙化、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低碳社会的建设进入全球视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社会建设的主要方向。提到低碳经济,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工业节能减排。然而,事实证明,在经济发展无法停止的时代,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节能减排不可比拟的作用,潜力巨大。因此,研究林业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探讨林学专业的发展如何应对低碳社会建设的要求等,对推进低碳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社会”提出的背景
“低碳”一词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公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这一术语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仅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社会的建设就是要摒弃20世纪传统的经济社会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积极采取措施向低碳经济型社会转变。2007年6月,中国首次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倡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的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之后,中国还开展了“发展低碳经济、营建低碳社会”的大讨论,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选择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为试点城市,开展了“发展低碳经济、营建低碳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低碳社会建设中林业及林学专业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2009年,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出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论断。同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也强调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中,林业肩负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目前,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措施主要有2种: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排,主要是通过降低能耗来实现;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即碳汇,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使森林最大化地固定和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实现间接减排。有关研究表明,每年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来源于森林,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1.83t的 CO2。由此可见,把发展林业作为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措施,具有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实现等优点,是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
森林的碳汇功能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高等院校的林学专业承担着培养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变化,并适时调整林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低碳社会是未来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旋律,所以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注重林学传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有关森林碳汇、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技能,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实用型林业人才,充分发挥林学专业在低碳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低碳社会建设时期林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整
(一)林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目前,在设置林学本科专业的多数高等院校中,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多是围绕森林培育来组织、安排教学环节的[2],专业教学的重点仍然是森林的营造与木材的利用,沿用的多是20世纪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导致许多林学专业的本科生对当前林业的形势以及当前林业的主流思想和技术了解甚少。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应结合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随着林业主导功能从简单的提供木材转向以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主,林业发展的大方向已由造林转变为营林、从木材利用转变为森林健康[3]。而且,随着低碳经济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林业又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应把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为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碳汇3个方向,培养具备传统的森林培育、森林利用、森林保护等基础理论与技能以及与森林健康、森林多功能经营、森林碳汇等相关的新的理论与技能的林业专门人才,以满足林业内涵的不断延伸。
(二)林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的。针对低碳社会建设对林业的要求,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在重视传统的森林培育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低碳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森林碳汇、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与技能。这就要求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与调整。
1.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专业基础课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林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林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公共基础理论和学科基础理论,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毕业后尽快地熟悉相关领域,具备发展后劲。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提出的新要求,2008年林学专业的基础课比重由原来的62%提高到65%,增加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基础课程。如今,根据低碳社会建设的需求,林学专业也应适当增加与低碳经济尤其是森林碳汇有关的基础课程,从而拓宽林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拓宽视野、激发专业兴趣。
2.将森林碳汇作为林学专业的方向之一,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选修课
目前,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限修课设置了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森林资源保护3个方向。但是,随着林业主导功能的转变,以及社会对林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这3个专业方向已很难满足林业发展的要求。例如,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专业方向仍然以森林利用学为主干课程,重点仍然放在林木培育与利用上,与当前森林主体功能的转变有些脱节。因此,笔者建议,将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专业方向调整为森林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其下涵盖原来的森林保护专业方向,并新增森林碳汇作为选修方向;同时,森林碳汇选修方向开设森林土壤碳汇与碳库、碳汇林营造、碳汇林可持续经营、碳汇林保护、碳汇经济管理、碳汇贸易、碳汇项目管理、森林碳汇监测与计量等选修课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碳汇树种选择、碳汇林种群配置和群落结构配置、生态环境改造工程等碳汇林营造理论与技术。
3.课程设置要体现林业区域性和森林分类经营等特点
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林业的区域性特点,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南方集体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类别多样的特点[4],所以应在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木材学、木材检验和木材生产工艺学等课程。在东北国有林区,国家对林业主体功能重新定位之后,这些国有林区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天然林,恢复森林资源[5],所以应在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植被恢复生态学、森林健康、森林多功能经营等课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更加突出与抗旱造林等相关的课程。只有通过设置能够体现森林分类经营特点的课程,林学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区域林业特点的专门人才。
(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
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要加强传统的林学内容之外,还要增加与森林碳汇相关的实践内容;而且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加与低碳生活方式训练相关的内容。
1.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技能培训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在不降低理论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实践教学的学分在新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由原来的21%提升到30%左右;同时,减少或合并了一些缺乏实用性、代表性的实验,增加了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综合实验以及有关森林碳汇的实践技能培训。例如,森林碳汇监测与计量、碳汇林群落碳储量监测与计量、碳成熟龄与轮伐期确定、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与分析、基于净固碳量的林分生长、收获与预估等碳汇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实践技能培训。
2.在课程实习中,增加低碳生活方式的训练
在林学专业的课程实习中,要增加低碳生活方式的训练,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与“排碳量”挂钩,用详细的清单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总量,把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演绎到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中;并把学生日常的减碳生活作为相关课程的实习内容,根据学生日常减碳量的高低评定学生课程实习的成绩,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意识和习惯,使当代林学专业大学生真正成为低碳社会建设中的先行者。
总之,建设低碳社会是全球应对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已开始逐步选择试点城市进行低碳社会建设,以期从中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各行各业也都在探讨低碳社会建设对行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等院校要重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期培养出能够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专业特征的林业人才。
[1]贾治邦.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升华[EB/OL].(2007-10-18)[2010-02-08].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111/6393003.html.
[2]宋曰钦,曹万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3,21(2):15-16.
[3]杨传平.以现代高新技术提升林学专业教育主动适应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1):3-5.
[4]梁机,黄寿先,廖秋玲,等.立足地方经济建设 改革林学专业培养模式[J].中国西部科技,2006(9):83-84.
[5]蔡体久,孔繁斌,姜东涛.中国森林分类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