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基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研究

2010-02-12姜志明刘甄悦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校园社团

姜志明 刘甄悦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083)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大学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明确提出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除了必须有杰出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等硬指标以外,还必须特别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合理的研究型大学校园文化应该为学术发展、学生教育提供最优质的环境[1]。当前北京林业大学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学科设置上以自然科学为主、人文科学为辅;办学理念上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人文素质教育为辅。虽然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国内一流高校,但在学科设置和办学理念上还未体现出“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校训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创建生态校园文化体系,全面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与社会技能的提高,是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大学生的感受,并深入探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不足的成因,思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建设方面已经呈现滞后、落伍特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多层次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4种基本形态[2]。这里,将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4种基本形态具体分析北京林业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不足。

(一)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文化底蕴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依赖于大学每一个体传统体育观念的更新,更依赖于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体制的变革。应该说,北京林业大学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强调科学技术知识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学风力求严谨,没有足够重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内部的科技文化、组织文化、专业教育文化集体构成了大学校园的强势文化,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社科文化被挤压为弱势文化,这对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北京林业大学至今未开设专业体育理论选修课,学校平时的学术讲座与体育文化建设大都无关。学生想更多地了解体育人文社科方面、体育运动与健康方面的前沿理论和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就变得尤为困难。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体育运动兴趣和动力必然受到诸多无形的阻力,大学体育文化所应发挥的强大的潜在人文素质教育力量也会被悄然消解,大学校园个体的体育理念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缺乏人文景观与文化场所

北京林业大学向来以严谨务实为办学的精神追求,在校园环境以及文化资源投入上都偏向自然学科,比如,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涉及学校特色专业学科的书籍包罗万象,关于人文学科尤其与体育相关的书籍相对较少,而且年代陈旧。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与规划上也是以严谨的风格为主,缺乏人文精神理念与优美的气息。校园环境更是简单、低调,少有让人置身其中便能忘我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一直是国外发达国家彰显学校魅力、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凸显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3],因此国内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在大学体育物质文化景观和场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均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进行严谨的论证分析,给予强大的支持和关注。比如,美国规模较大的大学一般都有2~3个体育馆,可容纳3~8万观众,1/2以上的大学都有田径馆、游泳馆,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其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体育运动服装、设施的颜色等均能够与大学体育文化传统、大学文化精神品格保持高度一致。北京林业大学当前由于学校总体面积的局限,体育运动场地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竞赛休闲需求,而且在体育运动场馆的规划设计上也存在利用率、美观度、科学性等方面的缺失。在今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中,体育物质环境如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的文化精神、如何保持体育文化传统将是关键。

(三)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缺乏多样性与规范性

1.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

大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体育社团的数量和内容上。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以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竞赛、休闲运动为主要内容。北京林业大学体育社团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北京林业大学体育社团共计18个,其活动内容主要是配合学校团委和体育部组织相关项目的校级联赛,其他内容包括培训、联谊、沙龙以及自发组织的比赛活动等较少涉及,而且至今北京林业大学没有一个体育社团通过建立自己的专门网站或网页来进行社团宣传、活动介绍。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无专门的体育链接窗口,只是在学校的学生论坛——登天网站上有“体育世界”论坛门类。相比之下,北京大学有50多个体育社团,其中“山鹰社”全国有名,有超过20个体育社团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网站,北京大学每年要举行全校体育文化节,活动内容均为体育社团统一组织安排;美国哈佛大学体育社团共计47个,包括34个体育俱乐部、13个体育协会,哈佛大学官方网站上设有专门的“Athletics”窗口,每个协会、俱乐部均有自己的宣传、工作网站,哈佛大学体育社团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他们还渗透到周围社区,并举行校级联谊和比赛。

2.体育社团管理上缺乏规范性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成立程序较为简单,学校一般委托校团委行使社团成立的最终审批权,学校党委的相关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宜传部)只需要备案即可。学生发起成立社团是否必须具备社团章程、组织推荐、发起人名单、指导教师、经费保障等条件,没有统一的要求。北京林业大学对体育社团的管理缺乏规范性,缺乏正规的审批、管理、取消体育社团等管理制度。北京林业大学体育社团由于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因此缺乏团委和体育部等管理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没有专门委派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指导和规范社团活动。然而,当前北京大学每个体育社团均有1名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社团组织、管理各类体育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社团均有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并有专门的校级管理员进行管理,每年进行绩效评估,否则将取消社团资格。每个社团内部有体现社团特色的管理规章制度,会员除了校内的大学生以外,还延伸到附近社区的居民、教职工、校友,学校给予社团场地和最低经费的支持,实行自负盈亏制。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万人以上的大学校,应该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体育社团的成立、指导、经费等予以充分的支持,保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

(四)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保障机制

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近60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有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真正具有实证研究基础的改革较少,可操作性也不强。再加上大学本身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师资配备上的偏自然科学倾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自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每一届领导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同,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所采取的政策就会因人而异。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就会多采取一些措施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筹建、维修体育场馆,重视体育群体竞赛,规划绿化校园体育文化景观等,鼓励师生积极投身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来。但当新任领导的管理理念与前任具有较大差异时,便会大刀阔斧地进行修改,导致前面的成果付诸东流。这样,在没有成文规定的约束与限制下,领导制定政策的随意性过大,不能巩固已取得的建设成果,使之流于形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实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的关键。

二、现状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追溯

当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源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首先高等教育发展历时短,历史积淀还不够深。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直到今天才有短短100多年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英国900多年的厚重广博的历程相比,国内高等教育就显得稚嫩很多。再与美国高等教育300多年的历史相比,也是望尘莫及。创建适合我国大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其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管理体制导致大学教育的行政化。行政化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必然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必然会使学校在扩规模提质量过程中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后,中国教育传统观念源于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核心,这种教育传统文化观念使中国大学体育文化极具韧性、惰性和保守型,而且还造成社会大众重智育轻体育,这也由此导致大学领导和教师形成消极的体育文化观念,进而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4]。

(二)社会影响因素的探源

1.中学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延续到了大学阶段

国内的教育体制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学教育阶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虽然现在国家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仍然呈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景观[5]。中学应试教育对体育造成的结果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中学生对学校体育失去兴趣,缺乏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动力。这是因为中学体育也从应试目标出发,所有上课内容均为体育中考、高中体育会考服务,武术、体操、广播体操、1000米、8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等不厌其烦地在体育课中进行练习,中学生感受不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和魅力,反而逐渐增加厌烦情绪。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学生感受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中学体育课时经常被高考的学科挤占,而且国内相当多的中学体育课经常成为学生放松玩乐的时间。中学应试教育对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延伸到了大学阶段,导致大学生对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兴趣、关注度和动力。

2.教育规模的空前扩大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

21世纪以来国内大学实行的大学扩招政策使大学健康有序地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数量猛增,导致了各种教育资源的紧张,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生师比逐年加大,给教学与管理都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在抓好学生管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质量的提升就变得困难重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教育规模空前扩大的前提下保证其合理有序、快速平稳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

(三)高校自身原因的发掘

建国以来,高校更多地实现了社会服务功能。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经济,高校以科技文化教育为核心,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高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改革,重视优势学科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忽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了增加高等教育入学率,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进行扩招,最终导致资源匮乏、经费紧张、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均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使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出现政策缺失、管理缺位、师资短缺、资金不足的不良局面。

对于北京林业大学而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还存在于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存在欠缺,思想还不够解放。由于历史原因,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底蕴缺乏,在学校任职的老师也是很少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久而久之,他们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简单而又严谨的校园氛围。他们在教书育人上一丝不苟,生活上也是按部就班,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林业院校严谨务实的学科追求。在这种氛围中,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然会受到教师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诸多障碍。

三、思考与展望

经过对北京林业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考察与分析,了解到了当前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思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北京林业大学校情为基础,从学生、学校和国家层面进行展望。

(一)学生满意度偏低,期望改革的呼声较高

从大学生对当前北京林业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在显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对于群体活动与竞赛、大型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社团建设等满意度均不是很高,只有体育课程建设得到了大学生的首肯。探其原委在于学校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施创新性的“三自主”体育课程改革,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能够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用。相比之下,群体活动和竞赛、大型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社团建设就稍显滞后。首先,学校的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球类项目,而且以院为单位组队参加比赛,普通学生很难在这些比赛中亮相并一展身手。有同学反映2009年举行的“班级杯”乒乓球联赛是一个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很好尝试,希望学校在此方面能够有所创新。其次,大型校级体育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校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校级春季和秋季运动会在最近几年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形式主义严重,领导和普通学生对此均呈现关注度和参与度下降的趋势。体育文化节在2003年举办过一次之后便销声匿迹。大型校级体育文化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改革辅以有效的宣传、动员和组织是搞好此类活动的核心环节。最后,体育社团的建设由于缺乏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始终是处在一种自发的组织管理活动状态,根本无法满足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求。

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满意度较低相对应的就是大学生表达了期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改革的迫切愿望。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学生团体以及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时希望得到学校在场地、经费、指导方面的支持,并将活动申请程序简便化,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更加规范化,活动内容更加多样化。在活动内容方面,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组织开展内容有趣、形式新颖、具有实际意义且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另外,面对匮乏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期望学校借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的做法,多安排一些开阔视野的体育文化专题讲座,并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加入体育理论选修课程,以增加学生的体育人文修养。

(二)大学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文化治校

当前国内高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均受中国教育传统文化和教育行政化影响,教育功利倾向严重,忽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重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因此,教育管理者观念的更新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教育管理者要秉承“只有大师,不是优秀的大学,有了优秀的大学文化,才是优秀的大学”的理念[6],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生也要改变狭隘的体育观,重视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和浓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对人文素质提高的积极影响。

(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校园制度文化的健全是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教师辅导制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将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系统化、科学化提供有力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体育社团的规范性、多样化、有效性,进而从学生层面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团委和体育部门联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合力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

(四)积极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洞察大学生文化内涵

当前中国大学处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大学“学院文化”向大学“社会文化”过渡阶段,研究和了解大学文化发展特点、大学生文化结构特征是我们搞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北京林业大学有着优秀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大学文化底蕴,但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他们还无法感受到林业大学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氛围。这是因为学校还没有重视北京林业大学文化的开掘、定位、宣传和研究,还未认识到特色大学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同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在北京林业大学各个院系中学习、生活、成长,他们的文化结构特征是我们制定校园文化发展策略、进行教育管理的基础。大学生文化在大楼、体育场馆等设施快速改变的今天,发生了从“角色单一”到“行为多样”、从“众星捧月”到“自立自强”、从“拒绝时尚”到“参与流行”等深刻的变化[7],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时代性。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外显的学生行为就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定位,从文化层面深入研究和了解他们,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工程,从教学到群体竞赛,从体育社团到体育俱乐部,从体育文化节到各类校外体育竞赛,从学院体育到宿舍体育,从体育昵称到体育设施的设计着色,从体育口号到体育宣传,都能体现大学文化特色与传统,渗透出大学生文化特征。因此不难理解,积极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洞察大学生文化内涵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立足北京林业大学校情,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北京林业大学校训“知山知水,树木树人”蕴含着深厚的办学理念,它不仅体现了学校所追求的共同价值,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它还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和运动传统,以办学理念为指导,构建绿色、生态、健康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文化发展和大学生的道德与公民素质的提高[8]。如何构建主要体现在塑造特色体育物质文化形态、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办公室、注重发扬大型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传统、发掘和传承北京林业大学体育运动历史与文化、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渠道多元化和制度化等5个方面。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健康的文化理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在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我们的建设目标。

(六)教育管理部门建立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评估体系

虽然2004年国家下发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学要做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导调控工作,但是管理部门仍然缺乏一套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良莠不齐、缺乏特色,国家有必要出台一套科学、弹性化、实用性强的评价体系来指导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指标体系的确定上,需要考虑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之间的不同。同时也可以鼓励民间成立机构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评价,国家对其资格进行认证考核。这样,可保证机构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也避免了政府与大学之间纵向评估带来的弊端。

(七)加强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园体育文化传统是中国大学的楷模,但是与发达国家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少走弯路,我们必须进行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著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规避他们出现的问题。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3.

[2]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3):48.

[3]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6-24.

[4]张清江.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及制约因素[J].教育探索,2003(2):51-52.

[5]刘铁芳.当代教育的形上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7(4):1-5.

[6]许士密.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47-48.

[7]张士军.从学院文化走向社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题[J].青年研究,1995(10):22-23.

[8]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2):61.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校园社团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缤纷社团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