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
2010-02-11阎宏
阎 宏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可明显降低治愈后复发率,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1996~2006年本院门诊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10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符合《内科学》[1]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35岁15例,36~ 45岁17例,46~55岁 18例,56~65岁 8例,65岁以上2例;其中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复合性溃疡5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5年。对照组 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0~35岁10例,36~45岁12例,46~55岁16例,56~65岁 7例,65岁以上 5例;其中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复合性溃疡8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4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奥美拉唑胶囊每日40mg,克拉霉素每日1000mg,阿莫西林每日2000mg,联合应用7天。其后续服奥美拉唑每日40mg(十二指肠溃疡用2~4周,胃溃疡用4~6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运用中药辨证施治,分为四型:①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部胀痛拒按,痛连胁或胁背,易怒,口苦口干,嗳气或反酸,舌质如常或偏红,苔薄白,脉弦。治宜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和胃:柴胡15g,白芍15g,枳壳 15g,川芎 10g,陈皮 15g,香附 10g,郁金 15g,茯苓20g,白术 20g,延胡索10g,甘草10g。 ②肝胃郁热型:主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恶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泻热、和胃止痛: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牡丹皮15g,栀子 15g,白术15g,茯苓 15g,黄连10g,吴茱萸2g,香橼 10g,佛手 10g,甘草10g。 ③脾胃虚寒型:主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或迟缓。治宜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温中健胃、和胃止痛:黄芪 15g,芍药15g,桂枝10g,煅乌贼骨 15g,高良姜10g,饴糖30g,炙甘草10g。④胃阴亏虚型:主证:胃痛隐隐,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应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以滋阴益胃、和中止痛:生地黄20g,沙参 20g,麦门冬20g,枸杞子20g,当归20g,川楝子10g,香橼 10g,佛手 10g,知母 20g,玉竹15g,芍药 15g,甘草 10g。以上方剂加水煎取汁300ml,每日分2次温服,15天为 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4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局部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胃镜检查溃疡缩小50%以上。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胃镜检查原溃疡灶缩小不及50%或加重。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60例,治愈53例,好转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50例,治愈 4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治疗结果:两组2个月后治愈率、总有效率、无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停药后半年、1年、2年的复发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及十二指肠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密切相关。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致脾胃受损,肝胃不和,日久胃脾瘀阻、气滞血瘀,特征为痛、胀、闷、滞。本病病位在胃,病机却与肝脾等密切相关。胃乃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血脉通畅。脾胃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条达,肝气疏泄正常,则脾之清阳得升,胃之浊阴得降。治疗当调解脾胃、调节脾胃升降功能,辅以理气活血化瘀等法。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用组胺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使胃酸分泌减少,抑制胃酸,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特别是实行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之三联疗法以来,在缓解症状甚至近期治愈率方面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停药后的复发率仍较高。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郁金、延胡索加强理气止痛之功效。肝胃郁热型用牡丹皮、栀子清肝泄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香橼、佛手理气解郁止痛而不伤阴。脾胃虚寒型用黄芪益气补中;芍药、桂枝、高良姜、饴糖、炙甘草等温脾散寒,缓急止痛;乌贼骨暖肝温胃以制酸。胃阴亏虚型用沙参、麦门冬和养胃阴;生地黄、枸杞子滋养肝阴胃液;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香橼、佛手、芍药、甘草和营缓急、解郁止痛。根据证型辨证施治,灵活应用,标本兼治,较单纯西医药治疗在防范停药后的复发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陆再英 .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40-175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