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补脾肾中药配合灸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7例

2010-02-11陈英桂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9期
关键词:干姜吴茱萸肉桂

陈英桂

(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354000)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温补脾肾中药配合隔姜灸足三里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2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47例患者,其诊断符合1994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大多数入院前经较长时间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症状反复不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8.5个月;病程2~3个月,平均 2.3个月;腹胀11例,黏液脓血便6例,舌红苔黄腻5例,舌边有瘀点4例。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5.5个月~1.2岁,平均10个月;病程2~3个月,平均2.4个月;腹胀 8例,黏液脓血便 4例,舌红苔黄腻、舌边有瘀点2例。两组患儿粪便检查均无脓细胞、吞噬细胞,多次粪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粪便培养、理化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细菌性痢疾、细菌性肠道感染以及器质性肠道病变。中医辨证属于脾阳虚损,脾病及肾,兼夹湿热,夹瘀。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夹湿热或夹瘀者,佐以清热祛湿、化瘀。基本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随症加减。药用:白术5g,党参 10g,肉桂2g,补骨脂5g,肉豆蔻 5g,干姜 3g,甘草 3g,吴茱萸 5g,赤石脂10g,石榴皮 5g,黄芩 4g,丹参 5g。并根据不同的症候随症加减:湿热盛者,去党参、肉桂、干姜、吴茱萸,加黄连、马鞭草;泻下无度,湿热不盛去黄芩,加诃子、炙黄芪等。每日1剂,煎2次,煎出液 15~30ml,少量多次喂服。

由于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脾阳虚损,脾损及肾,致脾肾两虚。因此待湿热内蕴除尽后,给予艾灸达到温中散寒、调和阴阳的目的。取足三里穴,将鲜生姜切成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孔后,放在穴位上,取艾条一端点燃,离穴位2.5~3cm左右的高度熏烤,以皮肤红晕为度,每次灸3min左右,1日2次。

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mg,叶酸5mg,日均3次;妈咪爱每次 1包,日 2次;蒙脱石散每次1.5g,日3次。

对于有中重度脱水者,根据血液生化检测情况,给予高渗液体补液,防止脱水,适时纠酸,补充能量、维生素,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有鹅口疮者口腔涂制霉菌素,两组对症处理相同。

两组均以治疗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腹泻次数≤3次/日,粪质性状正常;有效:腹泻较前有减少,粪便性状近糊状,或粪便未恢复到病前的性状。无效:腹泻次数及粪便性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结果:治疗组25例,显效 15例,有效 8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2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3.6%。

两组疗效比较,P<0.05,说明中药内服合足三里隔姜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

讨论

慢性腹泻属“久泄”范畴,病因为久病脾阳虚损,脾病及肾,致脾肾两虚,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谷不化,滑脱不禁。阳虚必气虚,气虚血行不畅致血瘀。阳虚湿滞,蕴久化热,形成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兼夹证候。故宜在温补脾肾的基础上,兼用小剂量的苦寒清热之品。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常伴腹胀,腹痛,血便,舌边有瘀点,宜活血行气化瘀。方中肉桂、补骨脂、肉豆蔻温肾暖脾;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赤石脂、石榴皮收敛固涩;黄芩解内蕴之湿热;丹参活血行气,疏通肠胃气血。隔姜灸足三里有温通经脉、疏通脾胃经气、驱寒除湿的作用。内服合外治起到调节气血,调和脏腑阴阳,促进机能恢复,达到治疗目的。在辨证论治时,应强调随证论治,勿一方用到底。

[1]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

猜你喜欢

干姜吴茱萸肉桂
罗定榃滨镇举行肉桂文化节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不同肉桂品种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正二十面体Au13和Pt13团簇上肉桂醛的吸附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肉桂油纳米微乳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