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社区预防及康复指导
2010-02-11柏松邵俊
柏 松 邵 俊
湖北鄂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鄂州 436000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临床以突然猝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齿不清、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目前在全世界,脑血管病是第一位的致残和第二位的致死疾病,而在我国各种疾病的病死率排序中,脑血管病已跃居第一位。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的人数约150万例,其中70%将会终身承受偏瘫、痴呆、手脚麻痹、语言障碍等后遗症的痛苦。因此,搞好脑卒中社区预防及康复指导,加强社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提供康复知识和技术,减少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十分必要。
1 脑卒中社区预防
1.1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预防 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及既往脑卒中病史、脂质代谢紊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液流变学紊乱等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述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目的在于提高他们对预防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社区预防康复脑卒中活动中来。
1.1.1 防治血压过高: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如果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 Pa),随时有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此,应用药物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4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90 mmHg。大量的社区临床研究显示,脑卒中的预防效果主要取决于有效的血压控制。使用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治疗,收缩压每下降5~10 mmHg或舒张压每下降2~5 mmHg,脑卒中危险降低30%~40%,可见降压达标对预防脑卒中起关键作用。
1.1.2 预防动脉硬化:高血脂症是脑卒中的第二危险因素。有效降低血脂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对于高凝状态和高血小板聚集患者,积极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作。如果有高血脂症,应用他汀类药物积极控制血脂。降脂治疗的目标:低密度脂蛋白<2.1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1 mmol/L,胆固醇<5.78 mmol/L,甘油三酯<1.81 mmol/L。
1.1.3 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第三危险因素。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栓形成。研究发现,有效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治疗糖尿病目标: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6.99 mmol/L。
1.1.4 防止超重肥胖:超重与肥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第四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体质量指数男性保持在20~25,女性19~24较为理想。我国成人体质量指数≥25为超重,≥28为肥胖。控制体重减轻心血管负担,缓解动脉硬化进程。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进食需坚持定时、定量,提倡“忍三分饥,吃七分饱”。同时,切忌暴饮暴食,尤其不宜夜间10∶00以后进食,不仅加重胃肠道负担,且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1.1.5 提倡戒烟限酒:抽烟、酗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五,吸烟可使动脉斑块增厚,还可以增加血液黏度和凝结功能,尼古丁能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增高,增加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在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适量的饮酒(每天最多2罐啤酒或2杯葡萄酒,约20~30 g酒精)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1]。
1.2 脑卒中行为生活方式的预防 医护人员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介绍脑卒中产生的原因及发病特点。在社区健康咨询或上门服务时,指导患者或高危人群,于疾病高发季节经常监测血压、血脂和生命体征,借助医学手段进行防治。适时指出患者或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并督促加以改变。如有发病先兆,应及时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1.2.1 科学合理饮食:饮食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提倡多食蔬菜、瓜果、海带类,每天增加进食一些水果和蔬菜大约可使脑卒中的危险降低6%。应限制动物脂肪和过咸食物的摄入,禁食变质、致癌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1.2.2 适当体育活动:3~4次/周、30~60 min/次的慢跑、太极拳剑、交谊舞等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帮助消耗热量,降低体质量,稳定血压,提高糖耐量,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纤溶蛋白活性以及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脂肪代谢等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据统计,40岁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低30%。
1.2.3 保持情绪稳定:适当安排休息和健康的文娱活动,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在自我调适精神心理状态和改善睡眠难以奏效时,可加用药物辅助和控制,缓释过度紧张的神经和消除疲劳,使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和充沛体力。
1.2.4 注意天气变化: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遇到严寒和盛夏时,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比平时高。在气温骤降时,高血压病人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保暖,冬季外出时多穿衣服、戴帽子。夏季气温高,注意适当饮水,特别是早上起床及白天进行各种活动后,注意水分的补充,避免因出汗、呼吸等使水分丢失过多。
1.3 脑卒中发病后的预防
1.3.1 强化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向家属介绍脑卒中急救基本知识,紧急呼叫120,第一时间救护,松解衣领和腰带,平稳安全运送,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
1.3.2 自备急救药械:有条件的家庭自备氧气和急救药品,一旦发生脑卒中或有脑卒中先兆,立即给病人进行吸氧和服药,为转送医院紧急救护赢得时间。
1.3.3 预防再次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都有发生完全性卒中或二次卒中的危险,且很可能在初次卒中后两周内发生。因此,寻找并治疗TIA的原因,预防第二次更严重的卒中,在中、青年卒中患者显得十分重要。
1.3.4 脑卒中中药特色预防:使用丹参、川穹嗪等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进行预防高血脂症、高黏血症、动脉硬化,其目的在于控制高血压、扩张脑血管、改善大脑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有效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1.4 脑卒中康复指导
1.4.1 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及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防止偏瘫患者忧思少动所致便秘,必要时服通便药。
1.4.2 防治压疮:告知家属每4h翻身1次,按摩瘫痪肢体,防止偏瘫患者因缺乏运动、感觉不良、长期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压疮,压疮一旦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置,防止创面进一步扩大。床铺要保持清洁、平整、干燥,翻身时要抬起身体,不要拖、拉、推,以免损伤皮肤。
1.4.3 语言能力康复:利用各种刺激方法,强化患者的应答能力,循环渐进,开始发单音节、单词、单字,认人、物品等。嘱家属要耐心协助,不要过急,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要及时肯定,以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念。
1.4.4 肢体功能训练:患者瘫痪卧床期间鼓励并协助做主动活动,做上肢患侧练习时,要加强掌指关节活动与拇指的对指练习,以促进手功能顺利康复。做站立练习时,开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墙、扶拐等,同时指导坐立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改善下肢肌力。锻炼时间由短到长,力量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到社区康复训练室,借助器械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1.4.5 生活自理培训:首先进行手的锻炼,让其学习手提、放下,逐步提放较大和较小的物品,同时练习各种捏握方法,进而学习使用匙、梳、刷等,在学习抓握的基础上,学习自己洗脸、梳头、刷牙等,此时患者获得了归属和感情上的满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满足感。
2 讨论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和家族史,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体重、高血脂、吸烟、酗酒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对高危人群需要采取稳定血压、调适血脂、控制血糖、平衡体质量、戒烟限酒、抗血小板聚集等相应预防措施加以预防。同时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到上级医院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以降低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而进一步防止脑卒中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缺失所致的后遗症。
脑卒中虽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但可防可治。只要患者密切配合治疗和家属积极支持协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脑卒中社区预防及康复指导工作将会取得期望的效果。不仅使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有益于体现社区医疗护理和预防康复的价值[2]。
[1]李智慧 .脑卒中的因素与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2009,4(2):68.
[2]陈冠英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