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连康、思密达联用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2010-02-11尹娜
尹娜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儿科 辽宁 凤城 118100)
小儿急性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2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了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我们科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患儿,用思连康、思密达联合应用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腹泻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修订的诊断标准[1]。年龄6个月~5岁,平均2.3岁,病程均在4d以内,排除入院前接受抗生素治疗者;临床主要表现:均为急性发病,腹泻时间在72h内,排稀水便,粘液便,大便次数每日3~20次。其中少数患者大便带有黏液及血丝,伴有不同程度脱水、酸中毒,部分伴有发热、呕吐。
1.2 分组
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思连康、思密达组(治疗组)和次碳酸铋片组(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6个月~1岁40例,~5岁20例;病程~2d36例,~4d24例。对照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6个月~1岁36例,~5岁24例,病程~2d38例,~4d22例。就诊时患儿伴有不同程度脱水,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发热,呕吐,腹痛,除外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伴休克者。
1.3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补液、抗感染,必要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思连康片(应避开抗生素的峰值时间给药):<1岁,1/2片/次,3次/d,1~3岁,1片/次,2次/d,>3岁,2片/次,2次/d,餐后用50℃以下水或牛奶送服。思密达:<1岁,1/2包/次,3次/d,>1岁,1包/次,3次/d,用50mL温水摇匀后在两餐间空腹口服,疗程3~5d。
1.4 观察方法
所有患儿从开始治疗之日起,详细记录其发热、大便性状和次数、呕吐等症状、体征的变化,以日为单位,并观察有无皮疹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每日查便常规,治疗前后查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尿常规。
1.5 疗效判定[2]
显效:治疗72h内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为成形软便,无发热及呕吐;便常规检查正常。有效:治疗72h后上述各项指标有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72h以上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显效32例(53.33%),有效27(45%),无效1例(1.67%),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显效20例(33.33%),有效23例(38.33%),无效17例(28.33%),总有效率71.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2 毒副作用
2组均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提示两药均无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损害。
3 讨论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此时婴幼儿消化系统正在发育,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活力较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而不能适应食物的质、量发生较大变化,又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胃内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易患肠道感染。引起小儿腹泻主要是病毒或产毒性细菌,同时肠道双歧杆菌的减少造成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也是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思连康是四联活菌片剂,其成份为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属微生态制剂。嗜酸乳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不良微生物的增殖,对致病微生物具有拈抗作用。粪肠球菌对人体肠系菌群具有调控作用,能调整肠道菌群,抑制肠道内致病菌过度繁殖,抑制作用强、繁殖迅速。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有数百种之多,其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达98%以上,其余是处于中间状态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菌群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思密达主要成份为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具有层纹状分子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固定、吸附和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并能与粘液蛋白结合,提高肠粘膜的防御功能。具有加强、修复消化道粘膜屏障作用,并且该药物不进入血液循环,不影响肝肾功能,副作用极少。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的诊断治疗方案[J].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
[2]方鹤松,魏承毓,段如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