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46例
2010-02-11麻日明
麻日明
(山西省同煤集团大斗沟矿职工医院,037026)
笔者2000年2月~2008年6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 30例,女 16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2岁,18~30岁21例,31~62岁25例;病史最短者 1年,最长21年。
临床表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或隐痛,或胀痛,遇冷热均不适,情志不舒,烦躁不宁,或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腻。查体:胃脘部有轻度压痛。胃镜检查可见胃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充血、水肿或糜烂、红白相间或胃黏膜色泽改变,皱襞变细、平坦,静脉血管显露。其中浅表性胃炎25例,糜烂性胃炎16例,萎缩性胃炎5例。
治疗方法
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g,黄芩10g,黄连 6g,干姜10g,人参9g,甘草6g,大枣6枚。寒多热少加重干姜用量,热多寒少加重黄连、黄芩用量;脾气虚者加炙黄芪、炒白术;湿邪甚者可加苍术、薏苡仁;兼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兼有血瘀者加延胡索、川芎;脘痛明显者加白芍、川楝子;脘痞甚、嗳气明显加苏梗、厚朴、茯苓;泛酸不适加海螵蛸、蒲公英;食欲不振加焦三仙、鸡内金;呕恶者加竹茹、生姜;大便干燥加白芍、杏仁、枳实、厚朴、大黄;便泻者加白术、陈皮、防风。每日 1剂,水煎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使用其它治疗方法。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
治疗结果
治疗标准:临床治愈:上腹胀满疼痛、泛酸、嗳气等症状消失,全身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见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上腹胀满疼痛、泛酸、喛气等症状消失,全身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査见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上腹胀满疼痛、泛酸、喛气及全身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见胃黏膜病灶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达不到有效标准,也无恶化。
治疗结果:46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6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
典型病例
患者,男,36岁。胃脘胀满时伴隐痛已12天。诊见身体消瘦,面色萎黄,胃脘胀满痞塞,伴有疼痛,进食后加剧,饥饿时嘈杂泛酸,恶心嗳气,食欲不振,心情烦躁,夜眠梦多,舌胖嫩红,苔薄黄腻,脉细缓。3个月前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服中西药治疗,用过奥美拉唑、吗叮啉、阿莫西林未见显效。查体胃脘部有轻度压痛。证属脾胃失运、寒热错杂之痞证。治宜辛甘苦降、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 10g,黄连6g,黄芩 10g,干姜10g,人参10g,香附 10g,苏梗 10g,厚朴 10g,延胡索10g,炒白术10g,炒白芍 10g,海螵蛸 10g,生甘草 6g,大枣 6枚。6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二诊:服上药后,胃脘胀满闷塞、疼痛、嗳气、泛酸明显减轻。诸症已去大半,效不更方,原方继服6剂。三诊胃脘胀满闷塞、疼痛、嗳气、泛酸及全身症状已基本消失,睡眠良好,仍感精神疲乏,饮食不佳。原方加炙黄芪、鸡内金、焦三仙服6剂,药后诸症消失而告愈。1年后随访复查,全身状况良好,胃镜检查正常。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泛酸”、“喛气”等范畴,其发病多由情志失调,气郁伤肝,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食品;或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或气滞而血瘀;或郁而化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立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之良剂。慢性胃炎中最为难治的是虚实俱见、寒热错杂、本虚标实证,半夏泻心汤则针对该病机最为中肯,具有理气健脾、开结除痞、和胃降逆之功用。方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而散中寒,又能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以清中焦之热,使寒热平衡;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健中,以补中焦之虚;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疼痛呕逆自除。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不仅可加强胃黏膜、黏液的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双向调节(抑制和兴奋)胃肠道运动,且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观察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具有可重复性,不仅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还可改善胃黏膜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