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弱抑亢汤治疗白塞氏病36例
2010-02-11郑奎海
郑奎海
(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264300)
白塞氏病每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多年观察发现,久罹此病者多有免疫减弱和亢进同时并存的征象。现代研究证实,补虚可以提高免疫功能,祛实则能抑制免疫亢进。据此,笔者拟定扶弱抑亢汤治疗白塞氏病,施之临床,疗效尚佳。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 15例,女 21例;年龄 30~ 54岁;病程11个月~8年。急性发作,出现高热者1例,曾配合使用激素。
治疗方法
方药 :黄芪30g,生地黄 30g,玄参 30g,丹参30g,赤芍15g,昆明山海棠15g,僵蚕15g,细辛10g,黄连 10g,金银花20g,露蜂房15g,甘草15g,土茯苓30g。每日 1剂,水煎服。加减:肝火偏盛,酌加夏枯草类;胃热偏盛,酌加大黄类;湿热偏盛,酌加苦参类;气虚为甚,酌加人参类;阴虚为甚,酌加石斛类;阳虚为甚,酌加熟附子类。3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3个疗程。
治疗结果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21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9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减轻或消失)5例,1例服药24剂后中断治疗。
典型病例
患者,女,44岁,2003年5月4日初诊。主诉:患白塞氏病5年余,近半年诸症加重,发无休止,用中、西药物,疗效不显。现症:视物模糊变形,如遮云雾,头晕、咽干、自汗乏力、两膝肿痛、溲赤便秘、外阴糜烂,时有低热,易患感冒。检查:唇、舌、腭、颊黏膜有溃疡,全身多处疖肿,两膝下有8枚暗红色结节,两手背有3处脓肿。自述:因静滴药物引起。舌黯、苔薄少津,脉弦细。症属湿热酿毒,气阴两伤,痰瘀互结。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逐痰,清热解毒利湿。拟用扶弱抑亢汤加味治之。服用18剂后,视力明显好转,溃疡面全部愈合,全身疖肿及手背脓肿已消,下肢结节亦散,膝痛已止,头晕未发。以上方加减配丸,继服月余,患者视物清晰,左眼视力1.2,右眼视力1.0,余症尽愈,随访1年半未发。
讨论
白塞氏病类似中医学的“狐惑病”。论其病因,古贤赵献可认为系由湿热蒸腐气血而成,西医学多责之自身免疫使然。笔者认为,该病之所以呈现进行性、反复性、多系统损害的特征,是因为湿热毒邪胶结滞留,损气耗阴,致瘀生痰,而变发多证。应立攻补兼施、痰瘀并治之法。方中黄芪、生地黄、玄参益气养阴;丹参、赤芍、昆明山海棠、僵蚕、细辛活血逐痰通络;黄连、金银花、露蜂房、甘草、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药理研究发现:以上药物有调节免疫、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提高T细胞功能,抗菌消炎,解毒解热,镇静止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服用此方,可使临床症状较快地得以缓解,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其渐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