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疗效观察
2010-02-11肖毅张义成张东华孙汉英刘文励周剑峰
肖毅 张义成 张东华 孙汉英 刘文励 周剑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湖北 武汉 430030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B淋巴细胞起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以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M(IgM)能力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骨髓浸润为特征,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目前的一线治疗包括烷化剂、核苷类似物和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但仍有原发和继发耐药的发生,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治疗靶点来改善本病的疗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2],而我院近期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成功治疗2例 WM的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资料
例1,55岁男性,因“间断鼻衄3个月余”入院,入院后检查发现鼻中隔偏曲,拟行手术治疗。但术前发现PT 30.6 s,凝血酶原活动度25.9%,国际标准化比值2.93,纤维蛋白原1.89 g/L,APTT 68.1 s,TT 15.0 s,多次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无法纠正凝血异常。肝肾功能正常,总蛋白114.7 g/L,白蛋白26.2 g/L,尿酸531 μmol/L。血压24.206/13.566 kPa。伴有视物模糊,眼底检查见双眼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Ⅱ~Ⅲ级,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不完全阻塞。骨骼检查均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1.5∶1,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占,7.5%,成熟红细胞呈缗线状排列。免疫球蛋白定量示IgM 100.00 g/L(0.40~3.45 g/L),λ轻链53.1 g/L(2.8~6.65 g/L),免疫固定电泳示血清中出现λ型IgM单克隆条带,尿中有游离λ型蛋白。WBC 2.86×109/L,Hb 59.1 g/L,PLT 198×109/L,血沉105 mm/h,β2-MG 3.61 mg/L。肿瘤全套正常。风湿全套正常。血浆黏度2.86(1.25~1.50)。确诊为WM。
例2,72岁男性,因“四肢麻木1个月余”入院,入院后查总蛋白明显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占12.8%,成熟红细胞呈缗线状排列。免疫球蛋白定量示IgM 52.3 g/L,骨骼检查均正常,凝血功能正常,确诊为WM,给予MP方案化疗1个疗程,效果不佳。遂考虑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4 g/m2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天5 μg/kg,预处理采用环磷酰胺3.6 g/d连用2 d,表柔比星75 mg/d,1d,甲泼尼龙4 g/m2,1d的方案。移植后造血恢复顺利,给予α-干扰素3×106U,隔日1次皮下注射维持治疗,移植后3个月复查IgM下降至0.50 g/L,期间间断使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2年,但因无法耐受严重便秘而停用。α-干扰素持续使用7年后停用,期间监测IgM波动在0.30~0.50 g/L,停用α-干扰素2年后复查IgM升至4.30 g/L,未给予特殊治疗,继续动态观察4个月后IgM升至9.13 g/L,并伴有胸闷、心慌症状,遂再次入院治疗。
1.2 治疗方案
2例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方案。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40 mg/d,第1、2、4、5、8、9、11、12天,静脉滴注或口服,21 d为1个疗程,2例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治疗。其中例1患者联合血浆置换的疗法,第1个疗程中共置换血浆14 300 mL,第2个疗程中共置换血浆12 000 mL。
1.3 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
治疗期间2例患者均常规给予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12预防外周神经炎;予阿昔洛韦预防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若PLT<20×109/L,则给予单采血小板悬液输注预防出血并皮下注射白介素-11促进血小板恢复至正常;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发热,则在留取病原学标本后,立即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同时行胸部CT检查,根据病原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调整治疗;若患者治疗后出现外周神经炎症状,除继续营养神经和功能锻炼外,使用加巴喷丁以改善症状。
1.4 疗效观察及随访
疗效判定主要采用WM国际工作组的疗效标准[3],分为完全缓解(CR)、很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轻微反应(MR)、稳定(SD)和病情进展(PD)。每月定期随访1次。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例1患者治疗后未再出现鼻衄,视物模糊明显好转,复查眼底仅见视盘颞下方少许暗红色陈旧性出血灶,其余病灶明显吸收好转。血压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自行降至14.63/9.31 kPa。例2患者治疗后胸闷、心慌症状明显改善。
2.2 客观指标的变化
例1患者治疗后凝血常规恢复正常,IgM在第1个疗程后下降至36.40 g/L,在第2个疗程后下降至9.23 g/L,按疗效标准为VGPR。例2患者在2个疗程治疗后IgM降至3.24 g/L,按疗效标准为PR。
2.3 不良反应
2例患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均未出现血小板下降及外周神经炎等并发症。例1患者第2个疗程后复查PLT 71×109/L,出现轻度的血小板下降,并伴腹胀、Ⅱ级外周神经炎及肠道感染,经抗感染营养神经和对症治疗后逐渐好转。例2患者第2个疗程后PLT最低时仅20×109/L,未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并出现肺部感染、腹胀、便秘后腹泻及Ⅱ级外周神经炎的症状,经抗感染、营养神经和对症治疗后逐渐好转。
2.4 随访
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外周神经炎暂时中断硼替佐米治疗,继续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未出现既往的临床症状。2例患者均已随访至硼替佐米治疗后4个月余,复查例1患者的IgM为5.23 g/L,例2患者的IgM为3.01 g/L,病情均处于稳定状态。目前仍在继续随访中。
3 讨 论
WM在发病早期,无临床症状时可不予治疗,若出现贫血、出血、体重减轻、发热和盗汗、高黏滞综合征、显著的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及任何似单克隆 IgM增高的症状时均应及时治疗。由于血浆置换可迅速改善高黏滞血症的症状[4],有利于下一步治疗的进行,所以例1患者联合使用了血浆置换迅速改善了相关症状。在一些临床研究中,联合用药的总反应率可达80%~90%,但CR率非常低,一般为10%~20%,有症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年左右。需要进一步研究WM的生物学特性,从而找到更好的靶向治疗方法。几项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核因子-kappa B (NF-κB)通路是WM潜在的治疗靶点,蛋白酶体抑制剂部分通过下调NF-κB或者调控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凋亡通路而具有抗肿瘤作用[5]。硼替佐米是第一个批准上市治疗难治、复发性骨髓瘤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其最重要的机制就是通过NF-κB起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用硼替佐米进行治疗WM的理论基础。
单用硼替佐米或联用地塞米松治疗WM均可取得理想疗效,本研究与其他临床研究的结果一致。Chen等[6]报道了3个单用硼替佐米治疗WM的临床试验结果,共包括64例患者(其中大多数为难治、复发病例),其中78%~85%的患者IgM的水平下降了至少25%,且疗效迅速。一项来自加拿大的单用硼替佐米治疗初发和复发WM的研究显示[7],27例患者接受了硼替佐米1.3 mg/m2,21d方案,中位使用6(2~39)个疗程,21例患者IgM至少下降了25%,12例(44%)下降了50%。7例 PR(26%),19例SD(70%),1例PD(4%),IgM的下降非常迅速,其中18例(66%)血红蛋白水平至少上升10 g/L,但20例(74%)发生新的外周神经类或原有外周神经炎恶化,这是引起硼替佐米减量的主要原因,12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44%),绝大部分是因外周神经炎。
硼替佐米不仅对初发W M有效,对难治、复发的WM亦有良好疗效。Dimopoulos等[8]报道10例难治、复发的WM患者接受了单用硼替佐米治疗,剂量为1.3 mg/m2,21 d方案,共用4个疗程。6例患者在中位治疗后1个月获得PR,对于有反应的患者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1个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发热、疲劳,3例患者发生外周神经炎,1例患者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显示硼替佐米对难治、复发的WM是非常有治疗前景的,4个疗程的策略适于评估患者是否对该治疗敏感。关于WM的03-248的临床试验[9]结果显示,27例患者接受了8个疗程的硼替佐米,剂量为1.3 mg/m2,21d方案,除1例初发患者外,其余均为难治、复发患者,治疗后IgM水平从46.60 g/L下降至20.92 g/L(P<0.01),总反应率为85%,中位反应时间为1.4个月,对有治疗反应的患者其维持疗效至疾病进展中位时间为7.9个月。约5%的患者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外周神经炎(22.2%),白细胞减少(18.5%),中性粒细胞减少(14.8%),头晕(11.1%)和血小板减少(7.4%),所有发生外周神经炎的患者在终止治疗后病情都好转和改善。
关于WM的05-180的临床试验[10]结果显示,联合使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利妥昔单抗(BDR方案)治疗有症状的初发WM的效果,治疗后中位骨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从55%下降至10%(P=0.000 4),IgM水平从48.30 g/L下降至11.15 g/L(P<0.01),红细胞压积从29.8%上升至38.2%(P=0.000 2),总反应率及主要反应率分别为96%和83%,中位反应时间为1.4个月。中位随访22.8个月,18例患者仍保持疾病无进展,外周神经炎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BDR方案治疗WM疗效迅速而持久,可逆的外周神经毒性是导致提前中止治疗的原因(61%),以上研究显示联合用药并没有显著减少外周神经炎,所以每周1次硼替佐米的方案值得探讨。Ghobrial等[11]报道37例难治、复发的WM患者接受每周1次的硼替佐米(1.6 mg/m2,第1、8、15天)联合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方案,每28天为1个疗程,硼替佐米共用6个疗程,而利妥昔单抗仅在第1和第4个疗程时使用,78%的患者完成了治疗,2例(75%)CR,17例(46%)PR,11例(30%)MR,1例患者因病毒性肺炎死亡。最常见的与治疗相关的Ⅲ~Ⅳ级不良反应包括可逆性神经毒性(16%)、贫血(11%)、血小板减少(14%),Ⅲ级外周神经炎仅2例(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5.6个月,预计12个月和1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为57%和45%。该研究显示,每周1次的硼替佐米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复发的WM疗效显著,且减少了神经毒性,并对干细胞的采集和植入没有影响,可作为WM患者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前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及相关文献提示,无论是初治和难治、复发的WM,单用硼替佐米或联合其他药物均可获得非常好的疗效,但其远期效果及不良反应需进一步观察,尤其是外周神经炎和感染。第四届国际WM工作组在关于治疗的更新中已推荐硼替佐米作为WM挽救性一线治疗方案[12],但更合适的剂量和疗程值得进一步研究,以获取最大疗效,减轻其不良反应。
[1] Jagannath S, Richardson PG, Barlogie B, et al. Bortezomib in combination with dexamethas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d and/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with less than optimal response to bortezomib alone[J].Haematologica, 2006, 91(7):929-934.
[2] 刘爱军, 陈文明, 李利红.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 2006, 16(12):1083-1087.
[3] Dimopoulos MA, Chen C, Kastritis E,et al.Bortezomib as a treatment option in patients with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J].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2010, 10(2):110-117.
[4] Treon SP.How I treat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J].Blood, 2009, 114(12):2375-2385.
[5] Pascal L, Gay J, Willekens C, et al.Bortezomib and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09, 10(5):909-916.
[6] Chen C, Kouroukis CT, White D, et al.Bortezomib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J].Clin Lymphoma Myeloma, 2009, 9(1):74-76.
[7] Chen CI, Kouroukis CT, White D, et al.Bortezomib is active in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or relapsed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a phase II study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 Group[J].J Clin Oncol,2007, 25(12):1570-1575.
[8] Dimopoulos MA, Anagnostopoulos A, Kyrtsonis MC, et al.Treatment of relapsed or refractory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 with bortezomib[J].Haematologica,2005, 90(12):1655-1658.
[9] Treon SP, Hunter ZR, Matous J, et al.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of bortezomib in relapsed/refractory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results of WMCTG Trial 03-248[J].Clin Cancer Res,2007, 13(11):3320-3325.
[10] Treon SP, Ioakimidis L, Soumerai JD, et al.Primary therapy of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with bortezomib,dexamethasone, and rituximab: WMCTG clinical trial 05-180[J].J Clin Oncol, 2009, 27(23):3830-3835.
[11] Ghobrial IM, Hong F, Padmanabhan S, et al.Phase II trial of weekly bortezomib in combination with rituximab in relapsed or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J].J Clin Oncol, 2010, 28(8):1422-1428.
[12] Dimopoulos MA, Gertz MA, Kastritis E, et al.Update on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J].J Clin Oncol, 2009, 27(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