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126例
2010-02-11曾庆宁
曾庆宁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琼海 571400)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临床急症,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重者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出血及坏死性胰腺炎,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虽然已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但仍有部分出现麻痹性肠梗阻,且腹胀症状改善不明显,病情恢复缓慢。我们自2002年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12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4—2009年住院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酶学组1996年第2次方案诊断标准[1],排除胰腺癌及明显的胆总管阻塞情况,且无胰腺出血及坏死等外科治疗指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6例,男性48例,女性78例;年龄23~68岁,平均(44.35±5.35)岁;有胆道结石93例,暴饮暴食而诱发者25例。对照组125例,男性43例,女性82例;年龄21~69岁,平均(45.53±5.48)岁;有胆道结石96例,暴饮暴食而诱发者23例。两组资料相近(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常规治疗,不留置胃管,应用巫协宁教授推荐的柴芍承气汤加减:柴胡15g,白芍15g,厚朴15g,枳实15g,黄芩 12g,木香(后下)15g,芒硝粉(冲)10g,大黄 10g[2]。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方法并置胃管。两组疗程均为15d,入院后3~5d服中药,患者血淀粉酶正常及症状明显减轻后,停服中药并开始进低脂流质饮食;留置胃管5~8d,患者血淀粉酶正常及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后,拔除胃管并开始进低脂质饮食,两组均在疗程结束时复查腹部CT。
1.3 疗效标准 痊愈: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均消失,大便通畅,血/尿淀粉酶均恢复正常,腹部CT示胰腺无形态学改变。好转: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偶有或无恶心呕吐症状,血/尿淀粉酶明显降低,腹部CT示胰腺水肿明显减轻或无形态学改变。无效: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无明显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2 结果
治疗组 126例中痊愈 109例 (86.51%),好转 14例(11.11%),无效3例(2.38%),总有效率97.62%,且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消失均较对照组显著,大便情况良好,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较对照组快,仅有2例(1.59%)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对照组 125例中痊愈 92例 (76.60%),好转 18例(14.40%),无效15例(12.00%),总有效率88.00%,且有35例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2例(1.60%)出现坏死性胰腺炎而转外科治疗,2例(1.60%)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且疗程均较治疗组长。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治疗急性胰腺炎时,虽然留置胃管可以促进胃排空而减少胰液的分泌,但对肠道内容物并没有排空作用,而此类患者又常因炎症刺激及低血钾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加重腹胀症状,大量的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积存,易继发感染,被细菌分解产生内毒素而加重病情。柴芍承气汤可导泻消积,促进胃肠排空,从而减少胰液的分泌,排出内毒素,减少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不完全性肠梗阻及抗菌的作用,避免插胃管对患者的刺激,减轻其焦虑恐惧感,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中药研究提示,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可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促进胃肠排空,减轻腹胀症状。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和鞣质,具有抑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的分泌,松弛胆道括约肌,减轻胰管压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小动脉收缩作用,改善胰腺微循环[3],增强胃肠道平滑肌活动,提高胃肠动力,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和消除肠麻痹状态,并有抗菌作用,能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吸收,促进肠道内毒素排泄,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介子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抑菌及对抗内毒素的作用。黄芩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且对血脂也有调节作用。而柴胡不仅有抗炎、减少渗出,而且还有镇痛及退热等作用;白芍有缓急止痛的作用。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酶学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S].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775.
[2]巫协宁.重症胰腺炎的内科治疗进展 [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3,9(2):4 ~ 6.
[3]焦东海,苏雪生,沈学敏,等.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基础研究报告[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