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附分析

2010-02-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肉瘤本例包块

张家港澳洋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患者,女,43岁,孕2产1,住院号:2009130,因发现盆腔包块一月,下腹隐痛半月于2009年12月07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经量正常,2009年11月当地B超发现盆腔包块,经抗炎治疗二周后复查B超:盆腔包块未见缩小,要求手术治疗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腹部平坦,较软,下腹部轻度压痛。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轻炎,子宫前位,宫体增大如孕2月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可,于子宫右后方可触及直径80mm*70mm的包块,质软,活动差,边界欠清晰,与子宫不能分离,有压痛,双侧附件稍厚。B超提示:于子宫右后方扫及83mm*61mm*72mm低回声,界尚清,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于12月08日在持硬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2月大小,质软,于子宫右侧及子宫直肠窝内可见分叶状质软似髓质样肿块,约500克,极易破碎,其基底部位于子宫峡部右侧壁偏后,蒂约直径2cm,深及子宫肌层1/2,未达子宫内膜,其边界清晰,两侧卵巢、输卵管充血水肿略大于正常,腹腔内淡红色积液约200ml,探查大网膜、肠系膜、腹主动脉旁及髂血管旁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和明显的转移结节。组织快速冰冻切片报告:未见明显典型核分裂相细胞,但核深染,不能除外恶性肿瘤,故给予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剖示组织:见肿瘤组织来源于子宫峡部右后侧壁,未见明显浸润,肿瘤底部组织软,全部组织送病检。术后病理报告示 (病理号:2009215):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辅以化疗、放疗。

1 讨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妇科肿瘤,属于子宫肉瘤的一肿,发病率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0、2%[1]。术前诊断相当困难,常于术时或术后病理检查得以确诊。本例患者以往每年二次的妇女病普查均未发现子宫肌瘤,平时月经量、经期、周期均与以往无明显改变,唯近半月来下腹隐痛而就诊。经多家医院诊断为“盆腔炎性包块”,予抗炎治疗二周,腹痛症状未好转、体征和“B”超检查未改善而来院就诊。经综合分析后决定手术探查,术后才得以明确诊断。故对于不典型的“盆腔炎性包块”一般的抗炎治疗过程中应慎之又慎,以免延误重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分析

2.1 发病情况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好发于绝经前后的妇女,本例为43岁,年龄偏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常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迅速增大的腹块、腹痛等,本例平时月经规律,但有盆腔包块迅速生长及下腹痛病史。

2.2 早期诊断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症状与一般妇科肿瘤相似,缺乏特异症状,不易早期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诊断。诊断性分段刮宫是早期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常用方法,但单靠诊断性刮宫容易遗漏诊断,因早期肉瘤组织尚未累及子宫内膜。虽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子宫肌瘤变性很难鉴别,但对于子宫迅速增大,特别是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应考虑本病。因此术中仔细观察大体标本,逐一检查肿瘤,如发现肿瘤外观或浸润性质与一般子宫肌瘤不同,宜作冰冻切片,以明确诊断,决定手术范围,避免二次手术。

2.3 病理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纯型、同源的间质肉瘤,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切面呈灰黄色、鱼肉状,常伴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到胞浆少,形似内膜间质的异型梭形细胞,一般在每10个高倍视野中有5个以上核分裂相者,即可诊断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2.4 治疗 手术切除仍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配以盆腔放疗或化疗,或放疗与化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手术范围:I期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宫颈肉瘤、子宫肉瘤II期、癌肉瘤应行根治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必要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本例采用手术,辅以化疗、放疗。

2.5 预后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具有易复发和广泛转移的特点,预后差,预后和肿瘤范围、能否手术切除以及病理类型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1]Koss LG,spriro RH,Brunschwig A.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Surg Gynecol obstee,1985,121:531

猜你喜欢

肉瘤本例包块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的加减乘除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