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阴阳格拒”病机的探讨

2010-02-11章增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0期
关键词:阴寒至极基础理论

章增加

(广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01)

“阴阳格拒”属于阴阳失调的病机范畴,正确阐释其概念、形成机理对于促进中医病机理论的规范化建设,进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诸家对于这一病机理论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阐释。为了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和阴阳失调病机理论的规范化建设,本文针对这些观点进行辨析。

1 对阴阳格拒病机理论相互矛盾认识的辨析

对于“阴阳格拒”的概念诸家见解大致相同,即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于某一方偏盛至极于内,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但是具体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概念表达、格拒机理的阐述以及证候虚实性质等方面,诸家还是出现了相互矛盾的认识。

1.1 概念以及格拒机理认识的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材对于阴盛格阳的解释是“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1]。但是,对于同属“阴阳格拒”范畴的阳盛格阴却出现了另一种认识:“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1]”

比较二者的认识,前者为体内阴寒偏盛至极,将阳气排斥于外;后者却是偏盛至极的阳热,不是直接将阴气排斥于外,反倒是“阳气”被遏,郁闭于内。由于阳气不能外达肢体,肢体有阴无阳才出现假寒的表现,而且假寒似乎只出现在肢体(“不能外达于肢体”)。根据这一解释,面部等部位的假寒症状又如何解释呢?这种认识不仅与阴盛格阳的概念、格拒产生的机理不一致,而且出现了逻辑相悖:既然阳热偏盛至极,阳气为何又被遏而郁闭于内?阳气被何气阻止不能外达?是阴气还是阳气?显然这种认识逻辑不能自圆。因为偏盛至极的阳热不可能被阴气或阳气阻遏于内而不能外达,而是完全可以直接将阴气排斥于外的。如《中医诊断学》在论述真热假寒证机理时就指出“是阳盛于内,拒阴于外”[2]。

还有把阳盛格阴的机理解释为正气邪气相争者:“阳盛格阴……其发生机理是体内阳热邪气盛极于里,邪气内盛,正气相争,阳气为邪热所郁,结于内而不能达于外。[3]”这一认识有三点值得商榷:一是混淆了机体受邪,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发热与阳盛格阴出现内真热外假寒的本质区别;二是不符合阴阳双方盛衰悬殊,盛者排斥弱者,从而产生格拒的机理;三是体内真热的实质是邪热亢盛,而非“阳气被邪热所郁,结于内而不能达于外”。

1.2 证候虚实性质认识不同

关于阴盛格阳,诸多教材对于阴盛格阳病机所揭示证候的性质持虚实两端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对阴盛格阳的认识是“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材对此说基本认同,虽然都没有明确指出该病机属于实证,但分析其概念已寓含其意。也有明确指出阴盛格阳病机反映证候的性质属于实证的。

持虚证观点者如《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并进一步明确指出:“究其本质是很重的虚寒证,但是由于阴盛而格阳于外,却表现出假热之象”[2]。此说得到不少人士的附和,其中以“阴盛格阳责之阳气疲惫,阴寒内生则盛极”[5]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此说粗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经不起仔细推敲。

首先,根据邪正盛衰理论,实证的阴盛是属于“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形成机理是感受阴邪导致阴的一方绝对亢盛。而阳虚是“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形成机理是阳虚不能制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阴的一方并没有出现“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虽然阴盛格阳的病理基础是阴盛阳虚,但是由阴盛导致阳虚与阳虚导致阴“盛”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候。因此“阴盛格阳责之阳气疲惫,阴寒内生则盛极”的认识,与其他篇章关于机体受邪导致阴阳偏盛(高于正常水平)、正气亏虚导致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的论述相互矛盾,也混淆了因阳虚而阴“盛”与“高于正常水平的”阴盛分属于不同虚实病机的区别。

其次,诸家在论述阴盛格阳病机时,都以《伤寒论》少阴病通脉四逆汤、白通汤证治为佐证,故重温这些内容对于正确认识阴盛格阳病机的虚实性质很有必要。“阴盛阳衰是少阴寒化的基本病机”[4]。少阴寒化证来源有三,一是由太阳受邪内传而来,二是太阴内传,三是寒邪直中少阴。虽然阴盛阳衰互为因果,但病至少阴,无论是先阴盛而后兼见阳虚,还是因阳虚而寒邪直中,阴盛始终是病机演变的关键因素。“阴寒极盛,残存之阳气常浮越于外,称为‘格阳’;浮越于上,称为‘戴阳’[4]”。四逆汤系列方剂“所治证候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5]。其中通脉四逆汤主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格阳”证;白通汤“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格阳于上的“戴阳”证,二者皆由四逆汤化裁而来,都是针对阴盛阳衰病机而设。之所以不用壮阳药温补阳气,是由于少阴阴寒独甚,阳气内衰,“非大辛大热纯阳之品则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当以附子为君破阴复阳,速达回阳之效,救人于顷刻之间”。通过以上分析,阴盛格阳病机所揭示的证候虚实性质已经非常明确了。

关于阳盛格阴:对于阳盛格阴病机的虚实性质,《中医基础理论》五版、六版、七版教材都认为属于实证的范畴,其中六版教材论述较为明确:“究其本质,是很重的实热证,但是由于格阴于外(实际上阳气不能外达),却出现一些假寒之象。”

2 对阴阳格拒病机理论的再认识

2.1 阴阳格拒病机理论源流简述

阴阳格拒病机是古人根据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解释病情危重时出现所谓寒热假象时的说理方法。“东汉张机在其《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寒热真假的病证,只是没有说明该类病证的病机是阴阳格拒……至明清时期的医学家明确指出阴阳格拒是寒热真假病证的病理机制,并提出了该类病证的治疗禁忌。[6]”尽管明·张介宾、虞天民,清·徐大椿等医家有所论述,但对格拒产生的机理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历代医家所留相关文献资料并不是很多,这客观造成了现代正确理解和阐释这一病机的难度,现有教材对阴阳格拒病机相关概念、格拒机理的阐释也大都是编者本人的理解。为了正确理解和阐释这一病机,很有必要对其哲学基础——阴阳对立统一观再次认识。

2.2 阴阳格拒病机理论的哲学基础

阴阳格拒病机的说理依据是阴阳双方存在互根、吸引与对立、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互根、吸引使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并不断滋生、促进对方。而对立关系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处于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属性相反,但是二者不一定产生抑制和排斥,如气血、脏腑分阴阳皆属此类。二是处于统一体中的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彼此制约、斗争,产生彼此消长的关系,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病机皆属此类。而排斥可以认为在制约斗争的基础上,二者不能相互吸引欲脱离共同存在的统一体,并使统一体瓦解的趋势。对人体而言,这一趋势多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阴阳二气不相维系,统一体(生命)有即将崩溃瓦解的可能。阴阳格拒病机就是由此而建立,即阴阳格拒病机是建立在阴阳相互排斥基础上的,明白其哲学基础对这一病机的实质就不难理解了。

2.3 正确理解和阐释阴阳格拒病机理论的原则与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学科体系,“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系统是若干认识支点的汇集。建立概念系统,使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表达达到规范,用现代语言阐述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把握理论本质特征和规律”[7]。所以建立规范的阴阳格拒病机理论的相关概念对于掌握其实质、进一步完善阴阳失调病机理论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建立规范的阴阳格拒病机理论的相关概念,需要遵守以下4个原则:一是符合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二是与阴阳偏盛偏衰以及邪正盛衰理论一致;三是符合临床实际;四是谨慎遣词造句,不犯逻辑错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阐述产生“阴阳格拒”的机理以及概念。阴阳格拒病机的主要矛盾在于阴阳二气相互排斥,不能相互为用,故张介宾提出的“寒热之气两不相投”的见解颇中肯綮。阴阳格拒病机的主要矛盾是在内的阴或阳偏盛至极,才能将弱者排斥于外,而非被处于外的弱者郁闭于内。故现有著作中阴阳格拒概念的表述,以下认识较为准确:“阴阳格拒,是指阴阳双方中一方偏盛至极而盘踞于内,而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致使阴阳双方不能平秘协调而出现寒热真假的病理变化。[6]”

第二,根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之经旨,以及“阴阳格拒”的大概念,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提法本身就排除了这一病机属于虚证的可能性,所以阴阳格拒病机无疑应当属于实证的范畴。

第三,应将阳盛格阴与阴盛格阳的概念,以及各自产生“格拒”机理的表述统一规范,都应该是对“阴阳格拒”大概念的进一步细化,并且不能产生与大概念不一致的解释。二者都是由于阴或阳的一方盛极于内而将对方排斥于外,即真寒、真热盛极于内,假热、假寒浮越于外,且“外”不应该局限在“四肢”,还包括面色、面部表情、口渴等方面。正如《中医诊断学》指出的那样:“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如实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4]”

第四,根据临床实际,正确理解产生阴阳格拒的病理基础。“格拒”是在较长时间病情演变的基础之上发生的,原有疾病久治无效,病情日渐危重,在此基础上出现假寒或假热的临床表现,或病情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出现危重症状和假象。所以“格拒”是在整个病程中时间短暂、特殊的病理变化。真寒、真热是其本质,假寒、假热是真热、真寒发展到极期、病情危重的特殊表现。“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4]。经过仔细辨证和有效治疗,阴阳不再格拒,病情好转而假象消失,或因救治无效病情恶化阴阳离绝而死亡。

[1]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62.

[2]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78.

[3]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93.

[4]陶汉华,徐凤琴,张甦颖主编.中医病因病机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8.

[5]段富津主编.方剂学(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与学参考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6-248.

[6]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2,110-111.

[7]王琦.论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中医杂志,2008,49(10):869-872.

猜你喜欢

阴寒至极基础理论
手机
我该如何去找到我
乔·拜登的“民主峰会”虚伪至极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博采众长,灵活至极 TDG AUDIO|SKYBAR系列
冬日风物
小心梅长苏的“阴寒”
神仙小虎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