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气机学说在脂肪肝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2010-02-11陈超
陈 超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 肝病科,江苏 苏州 215101)
非酒精性脂肪肝(下简称为脂肪肝)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时)的一种病理状态。虽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 ~8.0% 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笔者试以《内经》气机学说为理论根据,对脂肪肝进行病因病机探讨和辨证论治实践,现简述心得如下。
1 脂肪肝临床研究与治疗的现状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仅次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而列肝病的第二位。西医除病因治疗和饮食、运动外,尚无特效药物。化学合成降脂药对脂肪肝短期疗效不理想,长期服用具有肝毒性,故是否应用降血脂药目前仍存在争议。中医中药(包括中成药)在脂肪肝药物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其中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临床报道甚多。但对脂肪肝的认识缺乏循证医学的根据,基本上局限于个案和经验总结,临床观察缺乏严格、科学的设计和统计分析,缺乏完整理论体系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难以被医学界同仁广泛认可,成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取得更大进展的“瓶颈”。笔者选择的突破点是将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成果相结合,深入探讨脂肪肝中医病证的范畴、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的标准、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实践证明,“方法论”的创新更为重要。
2 《内经》气机学说脂肪肝临床研究现实意义
脂肪肝古无是名,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胁痛、肥胖、逸病、积证、痰饮(浊)、气满、湿阻、黄疸、癥瘕等疾病或其相关证型(候)相类似,“国标”将其命名为“肝癖(痞)”。其论散见于历代文献中,以《内经》的论述最早也最全面和经典,其中气和气病理论尤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生理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说明了气的运动升降是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因、形式和结果。天人相应,“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肝为木脏曰“曲直”,疏脾土,即肝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脾胃升清降浊,通过肝之疏泄而将气流行周身。病理方面,《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浊气在上,则生嗔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从宏观角度具体阐述了“嗔胀”形成的机理,饮食中的重浊之气不能顺利地导归肠腑,而引起上腹胀满等症状。脂肪肝患者时见腹胀,尤其以右上腹压迫感或胀满感为著,为“浊气在上”的临床表现。
3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
3.1 病因
3.1.1 情志因素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九气之变,泛指气与气机病变。其中尤多指五志过用、七情所伤,影响到脏腑功能而出现相应的气的病理变化。气病甚可以引发火证,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为元气之贼,火旺则易伤阴耗气,导致诸多的正虚火旺的病理现象发生,如脂肪肝常见证型之一的阴虚血亏、水不涵木型,故内经论病万变不离“气”也。《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主疏泄,与气和气病有着密切联系,笔者尝以气病即肝病、肝病即气病来进行强调。
3.1.2 饮食因素 饮食与脂肪肝的发病、进展及其预后密切相关。《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此从生理角度论述了水谷代谢的基本过程。唐容川以“设之清阳不升,则肝不能疏泄水谷,则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的论述,阐明了因肝气之郁不能疏泄脾土,则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水谷不能形成精微以升清以充营、血、津液,本应转化为营养物质的精微却与糟粕同时失之体外而形成渗泄之症,更有甚者,糟粕不能完全降浊而与精微物质混淆积滞于体内,混注于血脉而成脂浊之症。
3.1.3 劳逸失度 《内经》以“不妄作劳”要求劳逸适度以养生,华佗创“五禽戏”以保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已从“形劳”过渡为“劳力不足”(或伴劳心过度)。劳力不足古称逸或曰久坐、久卧之“五劳”。机体运动不足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的功能。而脾的气机不畅会导致运化功能下降,失却升清降浊之常而致浊阴不降,甚则清反变浊而清浊不分。
3.2 脂肪肝的主要病位与基本病机
除特殊类型和情况外,脂肪肝的形成大多缓慢、日积月累而使病情复杂多变。病位主要在肝、脾两脏,与胆、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致气机不畅,肝(木)疏泄条达功能失常,进而影响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脾胃,脾(土)失却健运之常难以运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终致气机进一步失调,形成恶性循环;脾主运化的功能还体现在水液的代谢上,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血证论》释之为“清气升而津液四布,浊气降而水道下行”。脾运失常,湿自内生,进一步阻遏脾运、脾虚湿盛,二者互为因果,终致病情缠绵。内生之湿邪除具有六淫之湿邪的病理特征,即极易寒化抑或热化使病情复杂多变外,还可酿生痰饮甚至痰瘀互结。痰(饮)作为脂肪肝常见的病因病机,亦与气病有关。赵晴初《存存斋医话》指出:“盖痰之患,由于液不化,液之结,由于气不化。”即使为肝肾阴虚之候,也与肝体失养有关。
4 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4.1 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②抑郁、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③ 脉弦。次症:① 脘腹痞闷;② 乏力;③ 纳差。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③/②、③及次症中任1项。治拟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川芎、白芍、香橼皮、枳壳、香附、甘草等。
4.2 肝郁脾病、气滞湿阻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②肢体倦怠/便溏;③舌质淡。次症:① 脘腹痞闷;② 乏力;③ 纳差;④脉弦细。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③/②、③及次症中任1项。治拟疏肝健脾、理气化湿,逍遥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枳壳、香附、半夏、陈皮、甘草等。
4.3 痰湿中阻、升降失职证
主症:①右胁胀痛;②形体肥胖;③口黏多痰;④舌苔厚腻。次症:① 脘腹痞闷;②平素喜食肥甘;③呕恶纳呆;④脉滑或弦滑。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④/②、③及次症中任1项。治拟燥湿化痰、行气化浊,三子养亲汤合四逆散加减:柴胡、莱菔子、白芥子、苏子、白芍、枳壳、香附、甘草。
4.3.1 湿从寒化证 主兼症:①畏寒喜暖;②舌苔白厚而腻。次兼症:①痰白清稀;②口淡不渴。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④/②、③及次症中任1项和主兼症中任1项或次兼症中任2项。治疗合平胃散加味,基本方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石菖蒲等。
4.3.2 湿从热化证 主兼症:①口干;②痰黄质稠;③舌苔黄厚而腻。次兼症:①平素喜食肥甘;②肌肤发黄且色泽较鲜明;③脉濡数。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④/②、③及次症中任1项和主兼症中任1项或次兼症中任2项。治疗合茵陈蒿汤,基本方加茵陈、山栀、大黄、车前子等。
4.3.3 湿积为痰证 ①眩晕;②局部肌肤内痰核。次兼症:①素盛今瘦;②泄泻;③脉滑。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④/②、③及次症中任1项和主兼症中任1项或次兼症中任2项。治疗合苓桂术甘汤,基本方加茯苓、桂枝、白术、荔枝核、甘草等。
4.4 气滞血瘀、络脉不和证
主症:①右胁刺痛,痛有定处;② 胁下痞块(瘕块);③ 舌瘀紫。次症:① 乏力;②面色较暗;③目睛发黄;④尿黄;⑤脉象沉涩。辨证要求:符合主症中任1项,次症任2项。治拟活血化瘀、辛咸通络,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郁金、丹参、天花粉、桃仁、红花、大黄、王不留行、白芍、川芎、穿山甲、地龙等。
4.5 阴虚血亏、水不涵木证
主症:①右胁隐痛,痛势缠绵;②午后潮热或盗汗;③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次症:①腰膝酸软;②失眠;③头晕;④ 耳鸣;⑤ 消瘦;⑥ 衄血。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③项/②、③项及次症中任2项。
治拟滋补肝肾、升清降浊,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白芍、山茱萸、枸杞子、黄芩、当归、柴胡、郁金、葛根、升麻、泽泻、决明子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内经》气机学说的理论框架下建立脂肪肝辨证分型的标准,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强,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从中医方法学角度对脂肪肝早期干预、分型治疗,加上去除病因、长期坚持,定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