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微波治疗隆起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0-02-11刘建明
刘建明
(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二医院 ,037031)
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应用内镜下微波局部治疗隆起性糜烂性胃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例,男31例,女49例;年龄 18~78岁,平均36.8岁。均经胃镜证实为隆起性糜烂性胃炎,并经病理检查除外恶变者。内镜下表现以隆起糜烂为主,呈半球形隆起,直径0.2~1cm,顶端凹陷糜烂,胃窦多见。其中轻度39例,中度22例,重度19例。
治疗方法
设备:日本欧林巴斯GIF-Q40胃镜,南京产METI-Ⅳ型内镜微波治疗仪,该治疗仪输出功率0~200W,可调,输出频率 2450MHz,同轴导线长 2m,外径1.8mm,外包特种塑料,导线头端为特种金属装置,配有足踏开关。
术前准备同常规胃镜检查,术前禁食、禁水8h以上。病人取左侧卧位,放置并固定牙垫。先校对微波治疗仪性能,将输出功率调到60W,选择6s或12s定时器,或用脚踏开关控制治疗时间。
经口腔插入胃镜,发现病灶后,将校对好的内镜微波治疗仪探头经胃镜活检孔道插入,将探头直接接触隆起病变的顶部,轻轻加压,启动微波治疗仪,至病灶顶部变白,直至隆起病灶变平,一般6~12s,忌长时间烧灼,病灶多者(一般多于10个)可多次治疗,使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结束后,取出微波探头,再次反复抽注气体,仔细观察病灶治疗是否彻底,有无遗漏病灶,有无出血等,如病灶治疗不彻底或有遗漏病灶,即按上述治疗方法重新治疗。退镜至贲门口时尽量抽吸气体,以免出现腹胀等不适。术后,嘱其进半流食1~2天,常规应用药物治疗,如保护胃黏膜、抑酸剂、抗炎等。1周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治疗结果
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76例镜下病灶消除,原病灶处覆有新生的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疤痕形成。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例行2次内镜下微波治疗,隆起性病灶消失。
讨论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直接作用于局部生物组织使其在小范围内出现高温,达到凝固治疗的目的。其次还能以生物体组织本身为热源,通过水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效应,使组织内部升温加热,达到烧灼、凝固、止血的作用。这与激光、高频电灼不同,治疗局部组织受热均匀,内外同热,无需传导过程,即刻可达到高温,不易外散。故内镜微波治疗隆起性糜烂性胃炎是安全的。采用微波同轴导线进行治疗时会产生烟雾,但不会穿透胃肠壁,因导线散热迅速,不损伤肌层,微波仅在表层黏膜发生凝固作用,而深层无特殊改变。本组治疗中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隆起性糜烂性胃炎是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HP感染、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有关。内镜下表现可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未成熟型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的脐样凹陷大而浅,病变可在数日内消失;成熟型由未成熟型转变而来,隆起病变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致,不易消退。内镜下形态特征为隆起的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状凹陷小而深,或脐状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以胃窦部多见,根据病变数目分为轻、中、重三级。本组病例以轻、中级多见。隆起性糜烂性胃炎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多伴重度炎症,甚至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腺体的萎缩等。有研究提示,隆起性糜烂性胃炎的持续存在及上皮增生,有可能发展成癌,尤其是伴有异型增生成肠化生者有一定癌变倾向,被视为癌前病变。隆起性糜烂性胃炎部分患者药物疗效较差,为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采用内镜微波局部治疗的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有很好疗效。
因胃镜操作本身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同时胃蠕动快,加上隆起病灶分布、大小不一,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治疗操作熟练、准确,以缩短治疗时间,同时严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