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常用药剂防治吊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0-02-10王芳何小莉何永栋
王芳 何小莉 何永栋
吊瓜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引起的一种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快的叶部病害,是目前设施吊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苗期常造成吊瓜生长势减弱甚至死亡,生育期造成瓜果畸形,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选用4种常用药剂对吊瓜白粉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对生产上防治吊瓜白粉病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药剂
试验用吊瓜品种为小灵,是目前吊瓜主栽品种之一。试验设5个处理,A:25%三唑酮(百里通)可湿性粉剂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2 000倍液;B:40%氟硅唑(福星)乳油(美国杜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 000倍液;C:50%醚菌酯(翠贝)水分散粒剂(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 000倍液;D:50%硫磺悬浮剂(宜宾川安高科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300倍液;E:清水对照(CK)。每小区 7.8 m2(6.5 m×1.2 m),4 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设在吴忠郝家桥乡巾帼大棚示范区,大棚面积为210 m2,株行距为30 cm×60 cm,前茬种植大豆,土壤为灌淤土。吊瓜9月10日定植,10月7日人工授粉。吊瓜长势均匀,覆膜起垄双行栽培,滴灌方式,10天左右灌水1次。11月6日第1次用药时吊瓜白粉病的平均病情指数是6.24。施药前1周用50%硫磺悬浮剂加甲基托布津混配进行了防治。
1.3 试验方法
采用叶面喷雾法,第1次施药时间为11月6日,根据田间发病情况,间隔7天进行第2次施药,每小区药液量1 kg左右,使用TX-16型背负式手压喷雾器均匀喷雾,工作压力0.2~0.3 MPa,喷孔直径1.0 mm。施药时小区间用塑料膜作隔离。
表1 4种常用药剂对吊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分别在第1次用药前、第2次用药前和第2次用药后7天进行发病情况调查,每小区随机4点取样,每点选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根据吊瓜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调查记载,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药效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CK0,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病情指数,PT0,PT1为处理区施药前、后病情指数。
1.4 气象资料记录
11月6日、14日、21日3次用药当天棚内气温为20~24℃,相对湿度50%~75%,试验期间平均温度为20.5℃,平均相对湿度为65%,试验期间无恶劣天气影响。
1.5 药害调查
每次施药后1,3,7 d观察药剂对吊瓜有无药害,如发生药害,根据药害分级方法调查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1),50%硫磺悬浮剂在第1次施药后7天的防效很不理想,但第2次施药7天后药效已上升到72.89%。第2次药后7天,4种药剂对吊瓜白粉病的防效均较高,其中5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达84.91%。
经显著性分析,第1次药后7天,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第2次药后7天,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50%硫磺悬浮剂,40%氟硅唑乳油和5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及施药时间的延长,各药剂的防效均提高。
3 小结
①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这4种常用化学药剂均对吊瓜白粉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随施药次数增加及时间的延长,各药剂的防效均提高,特别是40%氟硅唑乳油和5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第2次药后7天防效达84.21%~84.91%。
②根据用药经验,建议在生产实践中,这4种药剂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