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
2010-02-10樊寿根何华伟刘庆华
樊寿根,何华伟,刘庆华,金 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奉贤分院老年科 201400)
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微量清蛋白的影响
樊寿根,何华伟,刘庆华,金 叶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奉贤分院老年科 201400)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单用及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其对尿微量清蛋白(mAlb)排泄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3组,A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B组口服缬沙坦80 mg,C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及缬沙坦80 mg,均1次/天。疗程为12周。结果3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降低,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A组变化不明显,B组和C组明显降低。C组血压及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的降低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联用的降压作用及改善蛋白尿的作用比单用时更好。
缬沙坦;左旋氨氯地平;老年高血压;尿微量清蛋白
随着全球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病成为老年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具有病程长、血压波动性大、合并症多等特点,往往需要联合2种以上降压药治疗。同时高血压肾损害是导致老年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1]。而尿微量清蛋白(mAlb)排泄增加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征兆。本文采用尿微量清蛋白这一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用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尿微量清蛋白,并评价其对血压及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 6月至 2009年3月在本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尿微量清蛋白阳性者120例,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2)符合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2];(3)血压1~2级;(4)尿微量清蛋白大于 30 mg/24 h。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合并严重的肝脏疾病;(3)糖尿病、原发性肾脏病及其他继发性肾病、尿路感染、痛风、心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及脑卒中、恶性肿瘤等;(4)对治疗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60~75岁,平均65.5岁;病程 5~25年,平均 12.8年;收缩压 140~179 mm Hg,舒张压90~109 mm Hg;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30~280 mg/24 h。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40例中男25例,女 15例,年龄 60~ 74岁,平均(66.5±8.9)岁;B组40例中男25例,女 15例,年龄62~75岁,平均(67.2±8.6)岁;C组40例男 40例,女 15例,年龄60~75岁,平均(66.8±7.8)岁。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程度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受试前2周停用一切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及其他降压药,A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吉林天风制药有限公司)2.5 mg;B组口服缬沙坦(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80 mg,如果2周后血压仍未降至正常(140/90 mm Hg),则左旋氨氯地平可增加至5 mg,缬沙坦可增加至160 mg;C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和缬沙坦80 mg。3组均为1次/天,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每天同一时间测同侧上肢血压3次,连续3 d,取平均血压作为治疗前后的血压值;尿微量清蛋白测定:使用SIEMENS BN-P仪器,采用散射比浊法,单位为mg/L。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记录任何不适反应、终止时间及严重程度。按目前国际通用的降压药物疗效标准判定3组疗效。显效:舒张压下降大于或等于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大于或等于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小于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 mm Hg,或收缩压下降大于或等于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尿微量清蛋白根据3组治疗前后生化检测值分析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均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比较用t检验。
2 结 果
2.1 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 A组左旋氨氯地平用量为2.5 mg/d 29例,5 mg/d 11例;B组缬沙坦用量为80 mg/d 32例,160 mg/d 8例:C组左旋氨氯地平用量为2.5 mg/d,缬沙坦用量为80 mg/d,均未加量。服药后A组发生头痛1例,眩晕1例;B组发生眩晕3例,感冒样症状1例;C组发生眩晕2例。不良反应均呈一过性,随着治疗的延续而消失,无不能耐受而终止用药者。3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降压效果 经过12周治疗,3组患者血压均明显下降,均为显效,但C组降压作用较A、B组更明显(P<0.05),而A、B组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尿微量清蛋白变化 A组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B、C组 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 1。
表1 3组观察指标比较(±s,n=40)
表1 3组观察指标比较(±s,n=40)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A组观察指标B组C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收缩压(mm Hg) 158.6±13.2 136.4±11.2△▲ 159.8±16.8 134.2±11.6*△ 160.7±16.7 124.2±11.2*舒张压(mm Hg) 95.8±5.2 76.6±11.4△▲ 96.3±5.4 75.8±4.8*△ 96.8±5.6 70.2±5.4*尿mAlb(mg/L) 144.5±38.8 140.5±22.4△▲ 146.2±36.4 82.3±32.4*△ 148.5±38.4 68.2±34.3*
3 讨 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多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常伴有心、脑、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伴发微量清蛋白尿是由于高血压的早期肾损害造成的,及时有效地减少尿蛋白、缩短尿蛋白的存在时间是逆转或延缓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发生和发展的关键[3]。在高血压的动脉病变期,肾细小动脉发生硬化,入球小动脉内皮细胞间隙开大,动脉壁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玻璃样变,由于肾小球滤膜受损,清蛋白滤出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使得尿清蛋白排泄量升高[4]。采用联合降压治疗控制血压,去除肾小动脉硬化的始发因素,或药物直接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通过功能代偿可以使尿清蛋白排泄减少,早期治疗得当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目前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高血压肾脏损害发生与恶化的重要因子,AngⅡ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松弛系膜细胞、改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有效提高肾单位排泄、重吸收功能[5]。同时还可扩张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其中对出球小动脉扩张作用更强,使肾小球囊内压降低、蛋白尿减少、延迟肾小球硬化和肾衰竭的发生;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扩张外周动脉血管减压,并有减低尿蛋白和延迟肾小球硬化的作用[6]。两药联合应用在增强减压效果的同时可通过不同机制发挥肾功能保护作用。
本文采用缬沙坦和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并微量蛋白尿阳性患者,结果显示,减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且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少于单药治疗组。对高血压合并尿微量清蛋白阳性患者早期给予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的联合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1] Sierra C,Sierra A.Ea Sierra Crly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high-risk patient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8,4(2):289.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
[3] 郭学青,高云颂,李晓阳.尿微量蛋白分析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09,38(1):78.
[4] 陈运贞.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1.
[5] Wenzel UO,Thaiss F,Helm CU,et al.AngiotensinⅡinfusion ameliorates the early phase of a mesangiop ro life 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J].Kidney Int,2002,61(3):1020.
[6] 秦永文.现代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3.
R544.105
B
1671-8348(2010)08-0961-02
2009-08-06
2009-09-28)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