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2010-02-10李冬梅王伟娟王媛博
李冬梅 王伟娟 张 伟 王媛博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静脉窦血栓形成很罕见,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近年随着高分辨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笔者复习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5~47岁,平均24.2岁。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明确诊断。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头痛10例,癫痫3例,意识障碍3例,单瘫、偏瘫各2例,视物模糊1例。1例为分娩后2周,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性贫血,1例长期口服避孕药,1例病前中耳炎1个月,1例病前脓胸1周。其余病因不明。
2.2 实验室检查
2例周围血白细胞增高,1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1例血红蛋白降低;11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均增高超过280mmH2O,2例甚至超过400mmH2O,2例细胞数增多,蛋白增多;1例有红细胞,糖及氯化物正常。
2.3 影像学检查
7例头颅CT检查,6例正常,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1例正常,10例异常。其中2例为上矢状窦异常信号,2例为乙状窦异常信号,1例为右侧横窦、乙状窦及顶枕部上矢状窦可见短T1、等T2信号影,顶部纵裂内可见一条形短T1、等T2信号影连接顶部上矢状窦,1例为右侧乙状窦、横窦血栓形成伴右枕叶出血,1例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伴蛛网 膜下腔出血,1例为横窦的短T1、长T2信号,1例为海绵窦异常信号影,1例为直窦异常信号;MRA正常的1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上矢状窦闭塞。
2.4 治疗和预后
给予一般治疗包括降颅压,改善循环,对症及病因治疗。炎性血栓经细菌培养给予敏感的抗生素治疗1个月;非炎性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0.4mg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2~4周后继续给予口服华法令治疗10周。痊愈(颅内压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6例,好转(颅内压转为正常或稍高,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例,死亡1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4岁,主诉头痛、视物模糊1周。头痛为后枕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无发热,无复视,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头颈部外伤史及颜面部感染史。既往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性贫血1年。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查体:血压130/80mmHg,脉搏86次/min,体温36.6℃,呼吸20次/min。一般情况:清醒状态,颜面部无感染,无头皮静脉充盈,心肺无异常,双侧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无杂音,腹软,无肝脾肿大,四肢关节运动正常,无杵状指。神经系统:精神、语言正常,眼球各向运动正常,无复视,右眼视力下降为指动,眼底:视盘水肿,无眼底出血,听力粗测正常,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肌力及肌容积正常,深感觉及浅感觉正常,共济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外周血象:Hb 90g/L,脑脊液:外观清亮、无色,葡萄糖、氯化物正常,细胞数正常,压力:320mmH2O。X线胸片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右侧横窦、乙状窦及顶枕部上矢状窦可见短T1、等T2信号影,顶部纵裂内可见一条形短T1、等T2信号影连接顶部上矢状窦。诊断:右横窦、乙状窦、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0.4mg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4周后继续华法令口服10个月,2周腰穿脑脊液压力为210mmH2O,视物模糊改善;4周脑脊液压力为120mmH2O,视物模糊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出血。
4 讨 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除了发病率低外,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可达50%。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速度、范围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表现多样性。本组患者出现头痛为首发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意识障碍同时存在。很容易和动脉性卒中、脑脓肿、脑肿瘤、脑炎及良性颅内压增高等相混淆,造成误诊误治[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高凝状态所致,如全身衰竭,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妊娠,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手术,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病,长期口服避孕药等,还有一部分无诱因或危险因素。颅内静脉系统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首先颅内静脉壁很薄,平滑肌少,没有静脉瓣及神经支配,静脉血可逆流;其次颅内外静脉有丰富的吻合支,颅外的感染可直接通过这些通道引起颅内感染。还有颅内静脉血流速度缓慢,压力低,一旦形成血栓易引起扩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出现颅内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是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静脉系统内淤血,静脉压升高,代谢产物滞留,导致血管壁受损,容易出现出血性脑梗死和脑水肿,而非动脉阻塞的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的占位效应反过来可导致颅内压迅速升高,脑出血、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三者可合并发生互为因果,后果严重者可致死亡[3,4]。所以详细询问病史至关重要。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因其为XⅦ,旺及利于随访,在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该病的明确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法确诊及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02,35(2):65-67.
[2]任连坤,徐蔚海.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M].第2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33-41.
[3]林卫红,吴江,刘群,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及纤溶治疗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6):353-354.
[4]侯玉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及影像学特点[J].医学荟萃,2002,8(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