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用药治疗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分析

2010-02-10张林林李大健马香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7期
关键词:螺旋杆菌萎缩性螺杆菌

杨 光 张林林 李大健 马香华 林 楠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很高,有资料显示占接受内镜检查患者的80%~90%,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高达50%[1]。由于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对慢性胃炎患者60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共60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本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3.5±8.9)岁;平均病程(6.3±1.5)年;病情程度:轻度22例,中度32例,重度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7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42例,阴性18例。

1.2 治疗方法

清除幽门螺杆菌、解痉止痛、助消化及支持疗法。5%GNS 250mL+氨苄青霉素3.5~4g(皮试)静脉滴注,5%GS 250mL+庆大霉素24万U或+甲氰咪胍0.4g静脉滴注,1次/d。体虚者加10%GS 250mL+参麦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或+复方氨基酸250mL静脉滴注,1次/d。654-2 10mg+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1次/d。维酶素片4~6片,3次/d,黄连素0.2g,3次/d口服。多潘立酮10mg,3次/d口服。

2 结 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及胃镜检查等综合判定,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及无效。

2.2 本组60例,临床控制11例(18.3%),显效22例(36.6%),有效24例(40.0%),无效3例(5.0%),总有效率为94.9%。患者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治疗组治疗前幽门螺旋杆菌阳性42例,治疗后转阴26例,转阴率为61.9%。

3 讨 论

慢性胃炎是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系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胃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伴有轻度恶心呕吐、纳差、消化不良、头晕乏力等。本病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不易治疗且易复发[2]。

慢性胃炎致病原因有:急性胃炎长期治疗未愈转为慢性;患者喜烟酒辛辣之品长期刺激胃黏膜;幽门功能障碍,胆汁反流,以及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而引起。十几年来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3,4],患者胃黏膜中检出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致病原因之一。本病须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道炎、钩虫病贫血、胃癌等相鉴别。辅助检查有胃液分析、X线胃钡透、纤维胃镜等。目前,胃镜检查被认为是最有效可靠的方法。

慢性胃炎是多种有害因素和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在胃病中居首位。本组病例中十二指肠液发流、慢性胃炎伴糜烂者也较常见,慢性胃炎伴腺化生和非典型增生者更是不可忽视的病理改变。胃黏膜浅表性的炎症改变可逐步发展成为黏膜的萎缩性炎症,出现肠腺化生或增生,最终导致胃黏膜的完全萎缩,少数患者甚至由此可演变成胃癌。因此,积极地减少和消除对胃黏膜的有害因素,能有效的减少和防止萎缩和肠腺化生与不典型增生的发生[5]。

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临床医师各有不少的治疗经验。笔者观察本病的疗效时认为本治疗方法优点:选用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可有效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时,给予一定剂量、充足时间,以免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的破坏[6-9]。甲氰咪胍是H2受体拮抗剂,对胃酸分泌高或正常者可有消炎、止血作用。654-2解除胃痉挛、多潘立酮增强胃动力促消化。

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参考胃镜检查和过去用药的反应来选择,努力做到解决问题个体化,而不强求一律或理论上“合理”。当前在用药中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①服药多而杂:同时处方4~5种或更多药物,这样同时使用的药物越多,药物不良反应率越高,对已有损害的胃难免负担过重。②随意使用抗生素:把胃炎当一般细菌性炎症来“消炎”,随意挑选单一抗生素来治疗幽门螺杆菌,这样做有害无益,尤其会给以后正规的根治幽门螺杆菌带来抗药性的困难。③要求“完全治愈”:慢性胃炎特别是肠腺化生(肠化)和不典型增生者,这些变化是机体对炎症与萎缩的一种补偿和修复反应,除非重度改变,并非全是癌前病变,要求治疗到完全正常(病理切片的完全正常)不切合实际。何况目前并无肯定的“灵丹妙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定期做胃镜复查,做到基本无临床不适症状即可。

[1]吴玉娥,王淑英,刘大巍,等.慢行胃炎4741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96,25(8):39-40.

[2]阮洪军,石美珲.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初探[J].临床消化病杂志,1997,9(2):83-84.

[3]朱阳春,李茂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相关研究[J].中化消化内镜杂志,1998,6(3):145-146.

[4]董欣红,胡伏莲.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J].中国医刊,2000,35(9):9-10.

[5]李新普.胃炎的药物选择[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9).

[6]饶正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的探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17(4):179-180.

[7]胡久叶.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4):22-23.

[8]王伯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及幽门螺杆菌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5):298-299.

[9]褚传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30(2):65-67.

猜你喜欢

螺旋杆菌萎缩性螺杆菌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健康体检者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OipA6间接ELISA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