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在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应用①
2010-02-10滕君
滕君 仇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放射科 江苏盐城 224001)
便秘作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1],许多人不以为然,当症状进行性加重时方来医院就诊,这些顽固性便秘,其中就包括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而排粪造影是目前诊断该便秘的便捷有效的检查方法。排粪造影是在患者“排粪”时对其肛门直肠部做静态和动态观察的检查方法。它可显示该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功能性异常,是一种较传统钡灌肠、肠镜检查更为可靠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33例;年龄在23~77岁,平均51岁,患者均有便秘史,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不适,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及排便困难,但结肠镜及钡灌肠检查均未见器质性病变。
1.2 检查方法
造影前清洁肠道。用75%(W/V)硫酸钡混悬液400mL行钡灌肠,嘱患者侧坐在DS-I型排粪造影装置上,在数字胃肠机下,分别摄取静止相、提肛相、力排充盈相和力排黏膜相。摄片范围要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及肛门下缘。
2 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
按照卢任华教授的测量标准进行诊断测量,对检查中所需测量如:肛上距、乙耻距(或小耻距),直肠前突的深度和高度等[2]。
2.1 正常值
肛上距:耻尾线为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连线,肛管上部即肛管直肠结合部,肛上距为肛管上部中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中点在耻尾线以上为负值,中点在耻尾线以下为正值,正常值≤30mm,经产妇≤35mm,超过即为会阴下降。乙耻距(或小耻距):耻尾线乙状结肠距和耻尾线小肠距,分别为充钡的乙状结肠或小肠最下曲下缘与耻尾线的垂直距离。同肛上距一样也是上为负值,下位正值,正常时均为负值,否则提示有内脏下垂。骶前间距:为充钡的直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正常值<10mm,11~20mm相对正常,>20mm肯定正常。肛直角:近似直肠轴线与肛管轴线的夹角为肛直角。静息相:(98±13)°,力排相:(114±14)°。
2.2 异常表现
2.2.1 直肠前突 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状突向前方,深度≥6mm即可诊断,6~15mm为轻度,16~30mm为中度,≥31mm为重度。
2.2.2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肛直角变小,钡剂排出很少,出现搁架征,可诊断本病。搁架征指肛管直肠结合部后上方在静坐、力排时都平直不变或少变如搁板状,为耻骨直肠肌肥厚征所致。
2.2.3 盆底痉挛综合征 肛直角不增大,且多在肛管直肠结合部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切迹,即可诊断[3]。
2.2.4 内脏下垂和肠疝 盆腔脏器如小肠、乙状结肠等的下缘下垂在耻尾线以下即为内脏下垂。如果下垂的小肠或乙状结肠疝入女性阴道后或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内,并压迫直肠前壁时,即为肠疝。
3 结果
运用卢氏测量标准对50例患者进行测量,结果为:直肠前突者2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8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5例,内脏下垂及肠疝3例,肛管息肉2例。
4 讨论
4.1 检查方法及技术要点
检查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理解和配合。检查中,认真仔细,摄取静坐、提肛、力排等片,力求摄好粘膜相。造影剂采用75%(W/V)混悬剂可很好地涂布黏膜,但对梗阻及排粪严重困难者,使用钡剂不易太黏稠,以免造影失败,增加病人的痛苦。拍片位置为侧位,照片要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肛门下缘。否则测量不准或无法测量;对患者有主诉肛门脱出情况的,摄片时应嘱咐患者多次用力,否则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4.2 排粪造影在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价值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是指由于直肠内外的病变原因引起直肠平滑肌迟缓或痉挛,直肠黏膜感受器敏感性减弱,直肠反射迟钝,或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垂、套叠、前壁疝入阴道,或直肠受周围脏器压迫等造成粪便排出受阻、滞留直肠等引起一系列排便障碍,又叫直肠型便秘;综合国内外资料,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前突、直肠黏膜下垂、盆底疝、会阴下垂等[4],这种解剖位置异常,会使排便困难,许多患者不得不去肛肠科就诊。而排粪造影较以往传统的钡灌肠和肠镜检查对上述症状可作出更敏感更可靠的诊断而得到广泛应用。则大大地提高了便秘原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制定适当的手术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使其标本兼顾,综合治疗,而对于有便秘的患者来说,及早找出便秘原因,及时治疗,尤其不要长期用力排便,以免损伤盆底肌,造成功能性出口梗阻。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J].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3,4:259.
[2]卢任华.排粪造影的检查方法和正常测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11:244.
[3]卢任华.盆底痉挛综合征的X线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1990,70:268.
[4]赵宝明,张书信.大肠肛门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61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