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中CT扫描的诊断意义
2010-02-10魏萍李江涛
魏萍 李江涛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由外界暴力而造成大脑的损害称为颅脑损伤[1]。颅脑损伤通常发生在意外情况下如交通事故、地震、摔伤、工伤等事故。创伤伤员死因中颅脑损伤占的比例大,所以抢救颅脑损伤是处理创伤的重点。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由于颅脑损伤病情瞬息万变,而及时的对病患进行CT扫描分析,推断其预后并指导治疗,具有临床重要价值[2]。
我院脑外科在总结归纳以往CT扫描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对CT表现及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及后期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以期能总结CT扫描诊断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期的指导作用。我院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脑外科接治的164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我院164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中男性109例,女55例,年龄18~75岁,平均54.4岁。致伤原因:车祸致伤89例(54.3%),坠落伤42例(25.6%),木棍击伤10例(6.1%),其他23例(14.0%)。其中按照“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5分46例,6~8分97例,9分21例。
1.2 临床表现
伤后立即昏迷的患者49例,神志模糊、烦躁不安37例,伤时清醒而后迟发性昏迷28例,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清楚50例。
首次CT检查均在30min~3h内进行,其中CT检查1次7例,2次35例,3次51例,4次42例,5次或以上21例。
1.3 检查方法
采用GE64排螺旋CT机,以眶耳线为基线,进行常规头颅CT轴位扫描。扫描自颅底至顶部,层厚、层距各为8.0mm,对可疑部位行3.0mm薄层扫描。
1.4 评价标准
疗效良好(恢复工作,读书)141例,中等残疾(生活自理)11例,重度残疾(需他人照顾)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
2 CT表现结果
颅脑损伤的病员多数为颅内复合血肿[3],同时也可以表现为多部位、多种类损伤,现分别以某一种类型为主加以叙述。
2.1 头皮损伤及颅骨骨折
本文中82例患者存在头皮损伤(50%)。病患的CT表现为头皮局限性,丘状密度增高影,或头皮呈新月形增厚、范围大、存在可跨越颅缝。CT值在145~1010Hu之间。
50例患者(30.5%)存在颅骨骨折,其中具体表现为额骨骨折5例、颞骨骨折16例、顶骨骨折4例、颞顶骨骨折7例、枕骨骨折8例、颅底骨折10例。患者除了可直接观察的表现,还存在有窦腔积血或这颅内积气一些简介表现。
2.2 硬膜下血肿及外血肿
对本例中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其CT的显示为颅骨内板下部呈新月或半月形状高密度影。文中2例厚层血肿呈双凸形且内缘模糊不整齐,因其不清晰需要留意鉴别。外侧裂痕常呈特殊“锯齿形状”。一般血肿不甚厚,但范围较硬膜外血肿广泛,伴有中线结构不同程度移位。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棱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多在骨折部位的下方。由于硬脑膜的限制,中线结构移位比硬膜下和脑内血肿为轻。硬脑膜外血肿混杂密度少见。本组硬膜外出血共10例(6.1%)、硬膜下出血6例(3.7%)。
2.3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伴发在其他颅脑损伤里,其CT具体表现为有高密度的血液在脑沟、基地池和侧列池之间充斥。相应脑池、沟内呈线状或窄带状高密度影。本例中存在1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2.4 脑内损伤
此类患者通常包含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弥漫轴索损伤3种。
其中脑挫裂伤的CT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影,片状低密度水肿区中出现多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
脑内血肿的CT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CT值45~95HU,存在占位效应。
弥漫轴索损伤的CT表现为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等单发或多发出血灶,多<20mm中线无明显偏移。本组中有6例病患出现脑内血肿。
2.5 继发性疾病
激发性疾病主要包括脑疝和梗死两类。其中脑疝主要包含大脑镰疝、天幕裂孔下疝、天幕裂孔疝、枕大孔疝4种,其CT表现各有不同;而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1周后最常见并发症,CT表现为某一血管分布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3 讨论
3.1 CT技术简述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全称为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最早由1971年英国科学家汉斯菲尔德成功设计并加以应用。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CT仪器投入到临床以后,以它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层次等优越性,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
3.2 CT扫描在颅脑损伤检查中的价值和地位
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检查是截至现在最为合理有效的检查方法,本院在CT检查过程中采用了变通的方法,假如仅对颅顶部外伤病患进行OM线扫描,则颅骨顶部的凹陷骨折必然无法发现。对于此类情况我们使用了扫描架倾斜20°的方法,薄层扫描针对颅底骨折,扫描架倾斜针对颅板横行的线形骨折,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了因扫描与横行线形骨折的平行而造成的漏诊[4]。
3.3 CT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颅脑外伤的CT表现有很多种型,最常见的部位损伤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积血等,其患者的预后状况除了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与其CT表现也基本一致。由此可见CT表现对颅脑损伤病变是有显著有效地指导意义,对那些需要手术治疗的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显示效果更佳。由此可见CT表现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组164例资料显示:若患者外伤后即刻昏迷或脑疝形成,而且CT表现为常见大面积脑挫裂伤或伴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等复合伤或多发性损伤,则预示预后不良,本组此类病死率达62.3%;如果CT见脑干密度改变,脑底池显示不清或弥漫性脑肿胀伴小灶性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积血等,常提示脑干损伤或弥漫性脑白质损伤,预后效果较差,本组此类病死率达75%,即便能得以存活,也常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成为植物人。外伤后患者神志清醒,以后逐渐出现神志朦胧、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或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CT检查显示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或伴小面积脑挫裂伤等,则预示预后效果较好,本组此类病死率仅为21.1%。
3.4 CT复查时机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从本组病例资料看出,尽管少部分病患在受到颅脑外伤后其临床表现比较严重,但至于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等类型的病变并不能即时在CT中显示,而只能在几个小时后才会发生由病变相应的CT显示。最常见的病情与CT表现不等同的情况是:病患在受颅脑损伤后保持长期昏迷状态,而其扫描表现为脑白质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2cm),没有显著的占位效应,其中线结构没有显著的移位效应,同时病患还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肿胀等症状。经本组164例的治疗及分析结果认为,伤后2d内内是病患病情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时期,几遍病患的CT表现结果是阴性,临床医护人员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随时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变化,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以便尽早发现迟发性颅内病变。同时患者伤后7d内也是迟发性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和硬膜下积液等病变易发期,此时复查CT具有重要意义,但外伤1周以后病患病情进入稳定期,其新病灶再发生机会便会大大减少。
[1]徐龙春,朱应利,许桂华,等.多层螺旋CT对颅脑急诊检查的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245~246.
[2]彭李青,曾磷春,李燕梅,等.颅脑外伤急诊CT检查“阴性”的病例分析(附5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6):124~126.
[3]蒋小齐,施炜,耿建国.颅脑损伤患者CT与MRI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13~216.
[4]招建华,杜建文,鲍洪,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脑镰旁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与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