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临床观察
2010-02-10付志红
付志红
(广州市海珠区新滘人民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盆腔炎临床表现以反复下腹疼痛、腰骸疫痛、白带增多为主,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月经失调,或导致不孕。近年来性感染性因素增多,患病率逐渐趋于上升。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热入血室、痛经”,“癥瘕”,“带下”等范畴。近年来,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西医主要从病因学方面探讨盆腔炎的发病以及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中医则以临床研究为重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各具特色,内外合治、综合用药更具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多由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及阴道内手术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多个性伴、宫内节育器尤其带尾丝宫内节育器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因慢性盆腔炎大多由急性盆腔炎转化而来,并常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部分盆腔炎没有急性炎症过程且有久治不愈的特点,所以应考虑与其有关的不同病原体的致病特点,故在认识盆腔炎的发病原因之前,应了解主要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诊断要点:首先应结合病史包括分娩或流产史宫腔操作史根据下腹疼痛的性质程度带下的量色质气味月经的异常情况等及其它全身伴随症状病人所处的不同年龄段以及妇科检查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2 治疗方法
首先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清寒湿、湿热、瘀血等病因,分别施治。根据病人体质虚损情况,予以祛邪兼顾扶正,或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2.1 中药内服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多见,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湿热奎阻证,治以清热利湿,祛癖散结、方用银甲方(金银花,鳖甲、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桔梗、墟拍末),发热者,加柴胡、大黄等;大便干结者,加桃仁、大黄。
2.2 清化汤外敷大黄末治疗慢性盆腔炎236例,方由败酱草、公英、当归、红藤各15g,丹参、连翘答30g,赤芍、惹该仁各20g,三棱、我术、泽兰各2馆,木香10g组成。并随证加减;大黄末90g以醋调糊状,外数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用绷带包扎固定,上压热水带外敷,1d1次,次日早上去除。连用15d为1个疗程。
2.3 中药红藤败酱汤保留灌肠,方药为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鸭舌草、地丁各20~30g,浓煎成100mL,药温约39℃以导尿管插入直肠内14cm以上,缓慢注入结肠,保留30min,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g。
2.4 西药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或病变广泛者,常规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盆腔有包块或组织粘连严重者肌注糜蛋白酶或透明质酸酶以利粘连松解和包块吸收。
2.5 针灸、穴位注射
对于盆腔炎的外治疗法中,除了常用的中药灌肠、热敷、离子导入等,近年来亦有不少医生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等疗法,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穴位注射是按照穴位的治疗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将适量的药液注入穴位、压痛点或反应点中,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刺激经络、穴位,以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3 疗效标准
痊愈:指疼痛消失、肿块消散;基本治愈:疼痛消失,组织增厚明显减轻,包块基本消散;好转:疼痛及组织增厚明显减轻。
4 结果
第1个疗程治愈6例,第2个疗程治愈30例,第3个疗程治愈22例,第4个疗程治愈9例,第5个疗程治愈2例,基本治愈7例,好转4例。共治愈69例,治愈率85%,基本治愈率10%,好转率5%,总有效率100%。
5 结语
慢性盆腔炎多由平素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差,特别是经期、产褥期卫生重视不够,性生活紊乱,医务人员宫腔操作无菌技术不严所致。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因为寒湿瘀滞,热瘀互结,气滞血瘀或气虚血滞等。西医病因与多次人流、节育环的应用有一定关系。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上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综上以观,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即为湿热邪毒感染,痪血内结,所拟治法多为清热、利湿、解毒、理气、活血等。其清热解毒药无论内服、外治与灌肠、中西医结合,或综合治疗疗效都很好,其总有效率在100%。对慢性盆腔炎中医中药效果好,无毒付作用,治疗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确立和提高其疗效,笔者认为尚须进一步加强治前和治后的现代理化检侧,并设大样本的对照组.进一步筛选更有效的中草药,以便做出新制剂,造福于妇女。
[1]缪江霞,廖慧慧,刘显磊,等.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癖结证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1,33(5):26~27.
[2]余洁.从寒湿论治慢性盆腔炎30例[J].江苏中医,2001,2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