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士的职业防护
2010-02-10汪双凤
汪双凤
河南兰考县人民医院 兰考 475300
现就新生儿科护士院内感染基本途征及防护措施筒述如下。
1 疾病传播
1.1 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 (1)针头、剃头刀、剪刀被污染后造成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传播。(2)暴露于含乙肝、丙肝、梅毒的体液或血液而感染。
1.2 经周围环境传播的疾病
1.2.1 诊疗区域微生物含量超标:对诊疗区域操作台面没有进行每日擦拭消毒,而是一般清洁处理,造成污染的区域清洁消毒不彻底,存在体液、血迹等。有些护士还误认为每日进行筒单的紫外线照射就能达到消毒。因此由于护理人员所接触的物品和呼吸的空气微生物含量超标而造成院内感染。
1.2.2 自我防护意识差:更衣前后、操作诊疗前后不能做到规范洗手,而是应付清洗。诊疗操作不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或重复使用,都有可能造成院内感染。
2 职业防护措施
针对职业防护在临床上常规的操作方法是把所有人的血液、体液等都视为具有传染性而处理血液、体液时采取相应妥当、完善的防护措施,这可能大大减低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感染乙肝、梅毒、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机会,也是对院内感染传播控制的可行措施。规范消毒工作环境内的所有物品及治疗室、换药室、病房内的空气。
2.1 强调自我防护 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规范,工作前后、诊疗操作前后规范洗手和消毒。做到一患一洗手一更换手套,诊疗时戴口罩、帽子、护目镜等等,以达到标准预防和自我防护[1]。接触每个患儿前后要彻底洗手,如果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被血液、体液污染后需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干净。如怀疑或确定患儿有传染病,为防止血液或其他传染物质接触护理人员的身体和衣物,可穿隔离衣、戴护目镜、戴口罩、穿深筒胶鞋。当预料到手要接触污染物品或血液、体液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减少皮肤接触血液。特别是护理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操作,加强防护。操作中如果手套破口后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2.2 疫苗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感染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护理工作者应及时、有效、正确地接种乙肝疫苗。
2.3 接触锐器注意事项 触及锐利物品时要加倍小心,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利器械刺伤人体后不但有被感染的危险,而且此伤口也是再次感染的途径。因此手握锐器时应使尖端、锐利端远离双手,用后的锐器应及时、正确放入专用容器内。
2.4 正确处理患儿流出的血液 地面、墙壁、床头柜等处的血液应先用含0.5%次氯酸钠溶液充分浸润血液15~30min后再用拖把去拖或戴手套后拿抹布去擦,擦后彻底洗手,抹布用后应销毁。床单、被罩、枕头、衣物上粘有血液时,要先把它们更换下来,然后用1∶100的84溶液充分涂擦有血液的部分,0.5 h后再彻底清洗。
2.5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培训、健全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知识了解与掌握程度不一致,是困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对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使所有的新生儿科护士都能掌握诊疗操作规范要求,并正确实施、运用。还应强调的是医院必须健全并落实职业防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认真落实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无菌操作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2.6 规范消毒工作环境内的所有物品 每日用500~1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诊疗室内的操作台面及清洁区内的物品表面,每日定时通风或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d。
3 体会
以往绝大多数医院只重视为患者提供高超的技术,良好的服务,优美的就医环境,不重视员工的自身健康,而近期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得到了绝大多数医院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健康标准的不断提高,我们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者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把自己的健康放在首位,因为健康是一切的源泉。我们广大护士要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重视职业安全防护,争取避免护理工作中的职业感染。
[1] 刘月芬,李阳.手术室护士医院感染知识水平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3):200.
[2] 张红梅,李永军.医院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现状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