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竹穴针刺方法及临床应用
2010-02-10周英
周 英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300170)
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笔者在应用此穴时,用不同针刺方向及手法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
病例1 阳明经头痛
循经刺: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方向针刺,即从眉端沿皮向上斜刺。
李某,男,56岁,农民。2005年12月初诊。因右侧眼眶及头痛2个月就诊。患者右侧眉棱骨及额部疼痛,入夜尤甚,不能忍受,右眼畏光流泪,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头颅C T未见异常。服止痛药及肌注止痛针只能缓解半小时。取攒竹穴向上斜刺,配合谷、太冲清泄阳明郁热,治疗10次痊愈。
按:中医治疗头痛首宜辨别病在何经痛,在前额及两眉棱骨属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即为眶上神经痛,攒竹穴下实为眶上孔所在,内有三叉神经之分支眶上神经通过。针刺攒竹穴即直接刺激了眶上神经,引起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通过各级中枢的整合作用,对病变部分起到镇痛和调节作用。眶上神经属三叉神经的眼支,为感觉神经,分布于前额、头顶、上睑皮肤及结膜。眶上神经痛多数患者往往不能发现直接致病原因,可能与情绪变化、视力疲劳等有关。
病例2 鼻鼽
反经刺:向鼻根方向针刺,即从眉端沿皮向下斜刺。
何某,女,35岁,外企职员。2006年3月就诊。阵发性喷嚏、鼻塞、鼻痒、分泌大量清水样鼻涕3年。诊为过敏性鼻炎。用盐酸西替利嗪及曲安奈德鼻喷治疗症状缓解后3~5天复发。取攒竹穴眉端沿皮向下斜刺向鼻根方向平刺13~20 mm,行提插、捻转补泻,使针感扩散至鼻尖,并配合谷、足三里补肺健脾,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亦称“常年变态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鼻部应用类固醇类药物以及减少鼻黏膜充血、抗胆碱类等药物,此类药物多为对症治疗,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攒竹穴向鼻根方向平刺属交经刺,交于足阳明经,“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頞”即鼻根,取之可宣通鼻窍、培补脾胃。
病例3 眼睑下垂
通经刺:向鱼腰、鱼尾方向针刺,即从眉端沿皮横刺。
王某,女,42岁,教师。2006年9月初诊。患者3月前与家人吵架后突发右眼睑下垂,目不能睁,服药治疗无效,只好把眼撑开用胶布固定。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诊为癔病性眼睑下垂。取攒竹穴沿皮横刺至鱼腰,施捻转泻法,并配丝竹空、合谷、太冲,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14次痊愈。
按:针灸对遗传因素所致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无效,对后天性特别是动眼神经麻痹或交感神经麻痹所致的上睑下垂疗效较好,对癔病性眼睑下垂疗效更优。攒竹穴向鱼腰、鱼尾横刺为通经刺,通经活络,行瘀导滞。针刺攒竹穴通过穴位的刺激、神经的调节来改善睑肌迟缓无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