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如皋市蚕桑生产的气象因素及预防对策
2010-02-10佘柳涛薛卫东陈爱玉周昌云
佘柳涛 薛卫东 陈爱玉 周昌云 刘 娟
(1江苏省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如皋 226500; 2江苏省如皋市气象局,江苏如皋 226500)
影响如皋市蚕桑生产的气象因素及预防对策
佘柳涛1薛卫东1陈爱玉2周昌云2刘 娟2
(1江苏省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如皋 226500;2江苏省如皋市气象局,江苏如皋 226500)
对如皋市近 10年来蚕桑生产与气象条件进行了诊断与分析,阐明了晚霜冻害、台风暴雨、高温及低温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对蚕桑生产的影响。提出基于目前的蚕桑布局,减轻异常气象因素对蚕桑生产影响,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有计划地控制新桑、蚕品种的推广比例;优化产业布局,保护蚕桑生产的对策。
如皋;气象因素;蚕桑生产;产业布局
如皋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滨江临海,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适宜栽桑养蚕的好地方。多年来,蚕桑生产为如皋市农民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 20世纪 90年代前期,如皋市全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共 5期。但是,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夏蚕及早秋蚕农药中毒事故频发,再加上该时段气象灾害较多,蚕桑生产效益低下;为规避蚕桑产业风险,自2000年开始,如皋市对蚕期布局进行了调整,全年共养蚕 3期,分别为春蚕、中秋和晚秋蚕(中晚秋套养),并大力推广春种秋养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2009年如皋市全年共发蚕种24.260 3万盒,生产鲜蚕茧 1.09万 t,蚕农蚕茧收入2.7亿元人民币,是江苏省优质蚕茧的主要产区之一。
由于蚕桑生产既有涉及种植业的桑树栽培与管理,又包含有养殖业的蚕的饲养与防病;因此,气象环境对蚕桑生产有着双重影响。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异常气候事件频发,给如皋市的蚕桑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栽桑养蚕能否在长三角地区得以稳定发展,已成为蚕桑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研究气象因子对蚕桑生产影响的规律,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与对策,减轻灾害天气对蚕桑生产的影响,降低蚕桑生产风险,稳定蚕桑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影响蚕桑生产稳定的主要气象因素
1.1 晚霜冻害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休眠期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但在桑树开始发育后,对低温的抵抗力下降。在桑树发芽初期,0℃左右的低温就容易造成桑树冻害,特别是在雀口期至开 1叶时期的抗寒能力最差[1]。
如皋市每年的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是育 71-1桑树品种开始萌芽生长初期,此时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当有较强冷空气影响,降温幅度大于6℃,最低气温在 3℃以下时,就会使已萌发的嫩芽遭受霜冻而枯死,造成桑叶减产,影响春蚕生产的正常开展。如,2004年 4月 5日的晚霜(最低温度2.5℃)使如皋市 95%的育 71-1桑树枝条顶端已萌发的新芽不同程度地被冻死、冻伤[2]。发生霜冻后,蚕农担心缺叶,纷纷减退蚕种,全市春蚕发种量减少9 960盒,占计划发种量的 10%。再如,2009年4月 1日北方强冷空气东移南下,导致 4月 2日早晨最低温度降至 -2.2℃,是如皋市近 50年历史同期最低,极强的倒春寒使刚到雀口期的桑树嫩芽严重冻死、冻伤,灾情比 2004年更为严重。虽然在发生冻害后蚕桑技术人员进行了大规模减灾措施的宣传培训,采取了降干、增施肥料、加强培管及推迟蚕种出库时间等措施,全市仍减少发种 19 798盒,蚕农直接经济损失达 2 100万元。
1.2 台风暴雨
如皋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大风暴雨是夏秋季较为常见的天气现象,平均每年有 2次台风影响。短时间的大风、暴雨虽能有效降低桑园虫量,特别是微体昆虫数量,但大风极易扩大农药漂移污染面积,增加家蚕农药中毒风险,而且大风往往改变农业迁飞性害虫的治虫适期,使农业治虫与蚕桑生产的矛盾更加突出。如,2003年秋水稻纵卷叶螟大暴发,末次防治时期推迟至 9月 11日至 14日,此时正是中秋蚕2~3龄期,稻田治虫期又遇大风,使稻田附近桑园受到污染,致使全市发生大面积家蚕农药中毒现象;仅戴庄地区就有 30%的蚕,因发生农药中毒死亡而不得不改养晚秋蚕。2007年 13号台风“韦帕”过后,桑园暴发了僵病,僵病孢子随空气、灰尘、桑叶扩散到蚕室、蚕具,造成秋蚕僵病大暴发,当年中秋蚕茧盒种产茧量不到30 kg,是近 10年的最低单产,同时蚕茧质量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另外,大风也容易造成桑树枝条折断、桑叶破损,增加桑疫病的发生和传染[3]。如,2006年 4月,6级以上的大风共出现 12次,明显多于正常年份。特别是 5月 18日,受“珍珠”台风外围影响,造成桑缩叶型疫病的流行扩散,一些田块发病率达 90%以上,个别严重的病株,叶片已枯萎掉落 2/3[4]。2008年是大风暴雨灾害较多的年份,6月中旬至 7月上旬梅雨期间,出现 2次暴雨,7—8月影响长江下游地区的台风有 3次,多于正常年份。仅 7月份,如皋境内就出现 2次台风(海鸥、凤凰)影响,7月 15日又有 1次雷雨大风天气,极大风速达28.6m/s,创如皋市 50年历史之最。2008年如皋境内桑疫病造成了秋叶减产及部分田块秋季用叶困难,甚至有部分农民因桑疫病而挖掉桑树改种粮食。大风、大雨已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桑疫病发生呈逐年递增、逐步扩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高温
高温干旱能明显增加红蜘蛛的发生数量[5],高温闷热则能明显提高桑螟等桑鳞翅目害虫的孵化成活率[6],加大害虫对桑树的危害程度。由于大蚕饲养所需的房屋面积大,且大蚕对高温的抵抗力弱[7],饲养环境中的温湿度又几乎完全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当高温多湿天气出现在大蚕期时,就会严重影响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8]。如,2004年因桑树霜冻,春蚕比正常年份推迟 7 d饲养,自 6月 9日开始遭遇到连续 5 d 30℃以上的高温,蔟中高温闷热使得蚕茧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收茧期间又遇梅雨季节提前到来,蚕茧霉变,蚕农、茧站、丝厂等均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皋市正常年份在 7月 10日出梅后是高温季节,全年温度最高的时间出现在 7、8月份,有些年份 9月也会出现“秋老虎”天气。2005年 9月 13日至 19日正值秋蚕 3、4龄期,连续 7 d 32℃以上的高温,使蚕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在室外大棚养蚕的,造成一部分蚕在大眠时死在蚕座上,平均盒种产茧量只有 34.6 kg,蚕农损失很大。
1.4 低温
低温不仅影响桑叶的生长速度,而且还影响蚕的正常生长发育。正常年份如皋市 5月上旬平均温度 16.2℃、中旬 18.5℃、下旬 22.4℃,春蚕小蚕期常遇低温天气,一般通过人为加温的方法来提高饲养小环境的温度,确保蚕生长发育正常。但是,当蚕发育到 3~4龄,特别是 4龄期后,加温饲养成本较高,蚕农一般极少进行加温,此时一旦遇到低温天气将使家蚕龄期延长,增加蚕病发生的几率,特别是 4龄期低温的危害较大[9]。如,2002年春蚕期,5月中旬的平均温度为 18.5℃接近正常年份值,5月下旬的平均温度仅有 20.4℃,比正常年份低 2.0℃,2002年春蚕最长饲养时间达 38 d,比家蚕的正常生长期多了 13 d。由于低温往往伴随着阴雨,桑叶日照不足,叶黄、叶薄,蚕食下后营养不良,蚕病多,茧型小;因此,2002年春蚕盒种产茧量只有39.2 kg,比2001年的44.8 kg低了 12.5%。2000年秋蚕期,9月 15日至 25日遇到长达8 d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低2℃,使得家蚕僵病暴发危害,平均盒种产茧量仅有36.7 kg。
低温对晚秋蚕的影响也很大,如遇连续 3 d平均气温 <20℃,最低气温 <15℃时即可危害家蚕的生长发育[10]。而如皋市近 50年 10月上旬出现连续 3 d平均气温 <20℃,最低气温 <15℃的概率达 50%,晚秋蚕遇低温的概率很高。如,2005和2007年秋季冷空气来得早,10月 7日后连续 10 d平均气温只有 15.2℃,与家蚕的目的饲养温度23℃相差近 7℃,晚秋蚕 4~5龄期都在低温中度过。低温不仅延长了饲养天数,增加蚕病感染机会,而且造成部分蚕不结茧,不少蚕农没有收益,影响蚕农继续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这也是导致近几年来如皋市晚秋蚕发种量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1.5 涝、旱灾害
如皋市属平原地区,正常年份水位差仅0.64m,长期的涝旱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不高。另外,桑树属于深根性植物,在矮化低杆养成时,根系最深也可达 4 m[11],因此对正常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涝渍和干旱对桑树的生长影响不大;但长期干旱可造成桑树微体害虫危害严重,特别是容易导致红蜘蛛的发生[6],据我们调查,夏秋季如持续 15 d无雨,红蜘蛛的发生量则增加 12~15倍[6]。干旱不仅影响桑叶品质,使蚕的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而且排放废气工厂附近的桑叶氟化物含量明显提高,桑叶氟化物污染成为蚕桑生产不稳定的因素之一[11]。如,2005年春蚕期(5月 19日至 6月 9日),如皋市连续 22 d没有降水,吴窑、磨头、东陈等镇相继发生因桑叶受工厂废气污染,导致蚕氟化物中毒死亡及不结茧的事故。
桑树对涝害有一定的抗逆性,成年桑树受淹20 d以内不会死亡[12]。在低洼地区及排水不畅的田块,桑树易受暗渍危害,对桑树生长影响较大。如皋市高明镇中心居委会,1997年栽种了30 hm2桑田,由于涝渍灾害桑树栽植 2年后都未能投产,后来开挖排水沟降低涝渍,桑树很快恢复生长而成为高产桑园。2009年 7月 21日至 8月 12日,如皋市出现了连续 23 d的阴雨天气,其间又逢第 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23 d总降雨量达到 343.8 mm,7月10日至 11日 48 h降雨量达180.6 mm,内河水位高涨,田间积水难以引排,部分内涝严重的桑田,桑树出现停止生长甚至封顶的现象。
2 影响蚕桑生产稳定的成因分析
2.1 全球气象异常 导致极端天气出现几率加大
在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极端气候增多。近 10年来,如皋市暴雪(2008年 1月)、倒春寒 (2002、2009年 )、干旱(2005、2007年)、龙卷风 (2003年 7月 )、台风 (2007年 9月、2009年 8月)、大雾 (2007年秋、冬季 )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如皋市蚕桑生产带来了桑叶减产、叶质下降、桑病虫害发生偏重、蚕病发生和蚕茧产质量下降的严重影响。
2.2 桑树品种过于单一 降低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桑树新品种育 71-1,以其发芽早、发芽率高、叶形大、叶质优、产量高及抗黄化型萎缩病、抗桑蓟马、红蜘蛛等微体昆虫危害等良好的丰产性能,深受如皋市广大蚕农的欢迎。在 20世纪 90年代末的新一轮拓植桑园的过程中,经大力推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到2003年育 71-1桑园面积已占全市桑园面积的70%,2008年种植面积达6 800 hm2,占全市桑园面积的 95%以上。桑树新品种育 71-1在具备许多优点的同时,应对晚霜气象灾害却十分脆弱。据我们多年的调查,育 71-1桑树在如皋市一般 3月上中旬开始露青、脱苞,3月下旬至 4月上旬前期雀口期开放 1叶,比湖桑 32号的发育早 5~7 d。根据如皋市气象资料分析,每年的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尽管近 10年如皋市年平均气温比前 40年有所上升,但 3月底到 4月初出现 6℃以上降温幅度的概率仍然较大,因此育 71-1在如皋市受晚霜冻害的危害很难避免。1995年和 1998年曾有报道,育 71-1桑品种有不同程度的晚霜危害[13],但是由于当时栽植规模不大,对全市的影响较小;而 2004年、2009年的晚霜冻害,对如皋市蚕桑生产的影响极大,全县鲜茧减产分别达 442 t、926 t。
2.3 新蚕品种推广速度过快 技术措施贯彻不到位
为适应新形势下不养夏蚕、早秋蚕,现有的 3期蚕必须在充分提高桑叶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茧质,以达到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因此,饲养多丝量品种,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是地处长三角地区蚕桑生产的必然。进入 21世纪后,为配合实施“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品种更新”的三新工程,如皋市加快了家蚕新品种的推广,到 2002年基本实现了全年 3期蚕都饲养多丝量蚕品种。以提高茧质及效益为前提而推行的春种秋养,虽然极大地提高了蚕茧品质和蚕农的效益,但优质蚕品种对高温等不良气候环境、不良叶质的抵抗力较弱,再加上蚕农饲养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为发挥新品种特性的技术措施的宣传、普及不到位,“良种良法”得不得有效落实,使蚕茧的稳产得不得有效保障;因此,全年均饲养优质多丝量蚕品种的生产风险较大,特别是秋蚕期的生产风险尤为突出。
2.4 蚕桑预期收益的不确定 放大了气象因素的影响
蚕期布局“5改 3”后,在协调好农田治虫与蚕桑生产的关系后,基本上能避免中秋蚕农药中毒的危害。但中秋蚕期遭遇高温、晚秋蚕期遭遇低温等恶劣天气的几率仍然很高,如果仅仅为了避开恶劣天气,全年只能饲养 2期蚕,桑叶的利用率下降,老化、黄落将更加严重,蚕茧生产的效益更低,蚕桑产业就更缺乏生存优势。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实际在家专心养蚕的人员减少,蚕农在养蚕上的用工投入减少,表现在遇到不良气象环境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遇高温时要稀放稀养、地面喷井水、门窗挂草帘;要根据蚕的发育阶段及天气情况及时开关门窗;遇低温时要加温等。另外,蚕桑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使蚕农主观上也不愿过多投入,放大了不良气象因素对蚕桑生产的影响。2004年春,桑树遭遇晚霜后还有相当一部分蚕农积极采取降干、施肥、摘芯等增叶减灾措施,减退蚕种只占原订种的 10%,而2009年桑树遭遇霜冻灾害后,蚕农很少采取减灾措施,减退蚕种比例高达 16%。
3 稳定蚕桑生产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蚕桑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蚕桑业务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和联系,充分利用好本地的气象资料,研究对蚕桑生产造成灾害的气象条件,在遇到对蚕桑生产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来临前,及早发布蚕桑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要建立蚕桑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做好应急预案,并通过各级政府或相关部门统一协调指挥,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如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加大防灾、减灾措施的宣传,提前做好防灾、抗灾准备,做到家喻户晓。如,3月底时遇到冷空气南下时,桑园要做好灌水、熏烟等防冻措施;发生霜冻灾害后要及时将冻枯的枝条剪除,促进桑树新梢的生长;同时,要加强肥培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减轻灾害损失[14]。
3.2 进一步优化桑品种布局
每个桑品种都有其局限性,在进行桑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时,不仅要考虑品种的优良特性,还必须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灾害性气象条件对桑品种的影响。为了降低自然风险,减轻不利气象因素的影响,在规模栽植的桑品种安排上,必须控制育71-1桑树品种的种植比例,建议以不超过 80%为宜,要引导农民保留部分湖桑 32号桑品种;这样,在发生晚霜冻害后,在保证种叶平衡的情况下,春蚕的发种量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
3.3 选用高产优质并兼顾抗逆性强的蚕品种
在蚕品种的安排上,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饲养水平及不同季节的气侯特点,区别对待。对饲养水平较高的地区,以提高蚕茧效益为目的,饲养多丝量蚕品种;对于桑园分散、饲养水平较低的地区,要以能养好蚕为目的,安排饲养抗逆性强的蚕品种,稳定蚕桑生产。在新品种推广时,要加大技术辅导与宣传力度,使技术措施充分贯彻到位,良种良法才能确保优良品种发挥最大的优势。要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中长期预报,在提高蚕桑效益、稳定蚕桑生产与规避自然风险上寻找平衡点,合理安排蚕期布局。特别是与中秋蚕套养的晚秋蚕,为避免 10月份的低温影响,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晚秋蚕的出库时间,另一方面在小蚕期要组织好小蚕加温共育,缩短蚕的生长时间,尽量减少因晚秋蚕后期可能出现的低温影响而造成的损失。
3.4 合理安排蚕期生产布局
一般安排蚕期布局时,主要考虑大蚕期的天气条件和桑叶生长情况。春蚕期 5月份外界气温是逐步上升的,因此春蚕的重点是要避免大蚕遇到 30℃以上的高温。如皋市 6月初遇到连续3 d 30℃以上高温的概率高达 31%;因此,正常年份春蚕 4月 24日左右出库,5月 4日收蚁,这样 5月底能上蔟结茧,避开高温的危害。中秋蚕生产集中在 9月份,如皋市平均气温 9月上旬 24.4℃、中旬 22.2℃、下旬20.4℃,9月下旬出现连续3 d 30℃以上高温的概率仅为 4%,外界自然温度逐步下降,很符合蚕从小到大温度由高到低的生理要求;因此,在安排中秋蚕种出库时,主要考虑避开农业治虫用药高峰期并兼顾晚秋蚕。
3.5 确保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蚕桑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蚕农灵活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强与农业植保部门的沟通协作,通报蚕期安排计划,及时了解农田治虫时期、品种,共同研讨对策,减少粮桑矛盾;三是加强对农药销售点的管理,加大对蚕区禁用药的查处力度,规范蚕桑重点地区的农药销售、使用行为,减少农药的污染;四是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产业布局,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要集中 进园区,统一进行处理,减轻环境对蚕桑生产的压力,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为蚕桑生产留下生存空间。
[1]陆小平,张国英,李巧珍.低温与桑叶细胞膜伤害的关系[J].中国蚕业,1999,20(2):9-10.
[2]薛卫东,佘柳涛.今春桑园霜害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江苏蚕业,2004,26(3):30-31.
[3]张秋侠,堵鹤鸣.桑疫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江苏蚕业,1997,19(2):57-58.
[4]如皋市蚕桑站 .桑病虫情报[R].2000—2009.
[5]王卫明,姚新华,吕翔,等.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J].江苏蚕业,2002,24(2):38-41.
[6]许梅,佘柳涛.桑螟爆发与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蚕业,1999,20(4):43.
[7]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养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张步飞,周宝亚.气象因子对蚕茧产、质量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8,39(1):63.
[9]薛卫东,佘柳涛,周勇.家蚕四龄低温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影响[J].蚕桑茶叶通讯,2000,(3):24-25.
[10]易亮,祝新建,陈怀亮,等 .大别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对蚕桑生产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6,37(4):21-24.
[1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桑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5:142-261.
[12]沈玉丽,陆红英,蔡利亚,等.涝害对桑树生长影响的探讨[J].蚕桑通报,2000,31(1):34-36.
[13]季晓琴,冒孙元,范钦来,等.桑品种育 71-1推广中的技术环节[J].中国蚕业,1998,19(4):36.
[14]薛卫东,佘柳涛.如皋市桑树冻害发生的特点及不同程度剪伐的效果[J].中国蚕业,2009,30(4):33-35.
[S88-9]
C
1007-0982(2010)02-0048-05
2009-11-03;
2010-03-04
佘柳涛(1964—),女,江苏如皋,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0513-87655717,E-mail:sheliutao@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