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92例输液反应原因分析

2010-02-09杰,舒波,李

中国药业 2010年17期
关键词:输液注射液药物

张 杰,舒 波,李 毅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四川 南充 637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药物起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尤其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和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但静脉输液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输液反应,一旦发生,轻则增加患者痛苦,重则可危及生命,也极易引发医疗纠纷。笔者对本院近5年来发生的92例临床输液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预防和控制输液反应发生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临床各科室报告或临床药师收集的输液反应病例,共92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92例临床输液反应进行整理、归类,按患者年龄及性别、药物类型、联合用药情况、输液操作方法、输液器材质量、气候因素及药液外观等进行分析。同时,将药品残液和当时输液所用的器材,以及同一批号未开封药品和输液器各2份,由本院药检室进行内毒素检测和细菌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年龄与性别分布:92例患者中,男41例(44.57%),女51例(55.43%),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最小5月,最大85岁,其中5月~12岁 11例(11.96%),13~18岁 6例(6.52%),18~59岁 28例(30.43%),60岁以上47例(51.09%)。

用药情况:92例患者中,单一用药15例(16.30%),两药联用48例(52.17%),三药联用19例(20.65%),三药以上联用10例(10.87%);药物种类为抗菌药物43例(46.74%),中药注射剂29例(31.52%),营养剂如氨基酸、脂肪乳等12例(13.04%),其他8 例(8.70%)。

发生季节:92例患者中,全年各季度均有发生,发生于第1季度 11例(11.96%),第 2季度 28例(30.43%),第 3季度 39例(42.39%),第4季度14例(15.22%)。

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情况:对92例输液残余药液作热原检查,结果阳性7例(7.61%);细菌培养结果阳性4例(4.35%)。抽取同一批号未开封的2份药物(包括输液用液体),作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取发生输液反应使用的以及同批号未使用的输液器具2份,进行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残余药液外观情况:92例输液反应中,残余药液有橡胶状物、棉絮丝状物或玻璃屑等肉眼可见物4例(4.35%);有轻度混浊8例(8.70%),经检查,2例为氟罗沙星注射液使用生理盐水配制,3例为鱼腥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加入到生理盐水中配制,2例为丹参粉针与抗生素类药物同瓶混合使用,1例为奥美拉唑注射液与维生素C注射液混合使用;外观无异常80例(86.96%)。

2.2 分析

2.2.1 患者因素

92例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超过一半。可见输液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无直接关系,与年龄则有一定关系,这与文献[1]报道类似。这可能与老年患者体质衰弱、免疫力低下,对致热物质的耐受力下降,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高有关。因此,应加强对老年患者临床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和监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另外,有5例患者在输注脂肪乳、氨基酸、血浆等营养剂时,为了缩短时间而自行调快滴速,导致出现面色苍白、心慌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低速输注先前未输完的液体,未再出现输液反应。这提醒临床在静脉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向患者说明输液速度的重要性,不要随意自行调节,取得患者的配合和支持。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 EU/(kg·h)[2]。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的内毒素也有可能超过阈值,从而引起输液反应[3]。同时,输液过快也可能加重心脏负荷和引起短暂的低血钾。

2.2.2 药物因素

输液反应主要是由药源性热原、微粒超标所致。大输液的质量是关键,除非出现重大责任事故,进入到临床的大输液一般不会整个批次出现质量问题,但在其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可由于撞击等出现玻璃屑脱落、细小裂痕或瓶口松动造成漏气而被微生物污染。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三查七对”,对药物、液体及器具在配制、使用前进行认真检查。

92例患者的用药以两药及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为主,明显高于单独用药,提醒临床应尽量减少药物配伍的种类及数量,以保证合理用药的预期效果和输液安全。输液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异物微粒也越多,引起输液反应的可能性也越大。合并用药和将输液剂作为溶剂加入一种或多种其他药物,即使这些药物间没有相互作用,输液中的微粒也成倍增加[4]。添加1种药物时,微粒数平均为3.35个/mL,添加5种药物时则平均为38.26个/mL,是添加1 种药物的 11.42 倍[5]。

使用抗菌药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输液反应占78.26%,原因为这两种制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会增多,引发输液反应的机会也会增加[5-6]。如果溶剂选择不当或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一起使用,如氟罗沙星注射液使用生理盐水配制,鱼腥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加入到盐水中,丹参注射液与抗生素同瓶使用,奥美拉唑注射液与维生素C注射液同瓶使用等,则容易出现轻度混浊,引起液体pH和电解质变化、致敏成分产生等,从而易致输液反应。因此,医、药、护人员须加强药理知识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合理配药,从而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2.2.3 输液器材与操作因素

残余药液及输液器材热原检查和细菌学培养试验结果有部分为阳性,而同一批号未开封的药物(包括输液用液体)和输液器具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试验结果又为阴性,这说明所使用的药物和输液器材均合格。但一次性输液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7-8]。因此,输液器具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按“先进先出”原则使用,并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漏气等。热原检查和细菌学培养试验结果还说明,输液反应可能系操作环节污染所致。笔者也发现,个别护士配药时,存在使用一副针筒多次配药、一瓶液体内多次反复加药、配制好的药物放置较长时间才使用等现象,这些因素均易导致输液反应。

2.2.4 气候因素

92例临床输液反应中,全年各季度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第2季度、第3季度(占72.82%),这也提示输液反应可能与季节和气候有关。温度升高,药物稳定性降低,其氧化、聚合、分解、水解等反应速度加快,导致分解产物增多,输液反应也可能相应增多。

3 结语

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素质、药物、输液器材等有关,也与药物的使用方式、输液时操作、气候等因素有关。要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需要各部门的合作与支持,药房、临床医疗、临床护理及医疗器械等各部门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控和管理力度。

[1]朱秀英,傅 锦,李树军,等.对26例老年患者输液反应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2):538-53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5.

[3]王亚平.散在性输液反应与制剂因素的相关性论述[J].中国药房,2006,17(10):785-786.

[4]郑晓阳 .浅析药源性输液反应的原因[J].广东药学,2001,11(4):46-47.

[5]诸葛爱武.22例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药业,2009,18(4):47.

[6]赵广娟.临床输液反应288例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2):61-62.

[7]任福荣,王希昌.一次性医疗无菌用品的微生物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2):119.

[8]曹双全.输液反应 2326 例原因分析[J].中国药房,2003,14(4):237-239.

猜你喜欢

输液注射液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