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纳德·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2010-02-09毛兴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阿西威廉斯功利主义

毛兴贵

伯纳德·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毛兴贵

威廉斯基于个人完整性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指出,功利主义由于使个人与其道德情感、行为相异化,并对个人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从而侵犯了个人完整性,是一种不合理的道德理论。对此,有人认为威廉斯的完整性概念及其地位是值得怀疑的;有人认为功利主义未必与个人完整性相冲突;还有人认为所有道德理论而不仅仅是功利主义都必然侵犯个人完整性,个人完整性不能作为评判道德理论的尺度。这几种回应要么对威廉斯的批评不能构成根本的威胁,要么自身站不住脚,因此,不能为功利主义或一般而言的后果论提供辩护。

威廉斯;功利主义;批判

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被公认为当代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并于1999年因为在哲学上的重要贡献被授予英国爵位。威廉斯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伦理学方面。他承袭了牛津分析哲学传统,但不满于这种不关心现实伦理问题和实质性伦理问题的哲学。威廉斯强调个人的情感、特殊关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强调我们应该从第一人称的观点出发并根据这些东西来进行道德慎思和道德选择,反对把道德哲学的问题从“我应该如何生活”转变为“我应该服从什么样的规则”,反对现代道德哲学以非个人的和不偏不倚的方式来看待道德行动者并为行动者设定规范。在他看来,人不仅仅是道德动物,还要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凡是可以合理地认为对有意义的生活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在伦理上都是重要的,因此,道德要求在人的生活中仅仅是重要的东西之一。由此看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这两大传统道德哲学看似大异其趣,实际上二者同样与人类实际的道德动机和道德心理不相符合,同样歪曲了人类实际的伦理经验,造成了道德的异化。基于这样一种对道德本质的独特看法,威廉斯通过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确立了他在道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威廉斯的完整性概念

功利主义自产生以来一直有许多批评者。20世纪对功利主义最有力的批评者非罗尔斯和威廉斯莫属。罗尔斯强调分配正义和个体权利,认为功利主义是一种对分配正义和个人权利不敏感的道德理论。与罗尔斯不同,威廉斯强调个人的“完整性”(integrity),认为功利主义是一种非常苛刻的道德哲学,时常侵犯个人的完整性。完整性概念在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中起着关键作用。

Integrity在伦理学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理论家们对它有不同的规定和使用。[1]一般而言,它被作为一种美德或品格,一个人具有这种美德或品格,就能符合道德地行动。这种意义上的integrity,即所谓的“正直”。但威廉斯却在该词的古典意义上使用integrity,在这种意义上,in-tegrity指事物的这样一些状态,即“没有被碰过的或完整无缺的”、“没有被破坏的”、“没有被分裂的”;当用于人时,它与个人生活中的整体感或统一感或者自我同一性相联系,它涉及“维持那些塑造一个人的生活、构成一个人的自我的人格、品格、价值和承诺”。[2](P315)这种意义上的integrity,即所谓的“完整性”。

威廉斯用他所谓的“根本计划”(ground projects)来界定完整性。一个人的完整性的保全以拥有“根本计划”为前提。所谓“根本计划”,是指赋予个人的生命以意义、赋予个人以独特身份的那些承诺,它们可能包括一个人的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也涉及一些特殊的个人关系和情感,它们关系到“我是怎样的人”、“我是谁”、“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根本问题。用威廉斯的话说,这样的承诺和追求是“我存在的条件”。[3](P17)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些承诺和追求,便觉得生活有了方向和目标,而自己的生命历程便是一个不断去实现这些目标的完整过程。在这种意义上,一个具有完整性的人能够自始至终不受干扰地去实现其根本计划,他的道德情感和行为都是来自于这种根本计划,否则,我们便说他没有完整性,或者说他的完整性受到了侵犯。由于个人的完整性关乎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认同,所以它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威廉斯对个人完整性的强调与他主张从第一人称的观点出发去看待道德规范、选择道德行为的基本理论旨趣是完全一致的。既然完整性是通过根本计划概念来界定的,那么,一个没有根本计划的人就没有完整性可言,当然也就不存在完整性受到侵犯的问题了(当然,一个没有根本计划的人也不能构成一个道德行动者)。而所谓完整性受到侵犯,实际上是指个人的根本计划受到威胁。当然,这种威胁可能以多种方式出现,我们感兴趣的只是道德要求对它构成的威胁。

由此可见,与正直相比,威廉斯的完整性概念除了主要涉及一个人与他的自我的关系或者一个人不同部分的自我之间的关系以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方面,完整性虽然具有道德价值,但它“根本就不是一种美德”。它与美德的区别在于,美德可以推动一个人去行善,但是完整性“并不像美德那样与动机相联系”,具有完整性的人只不过“从他深深地具有的倾向和动机来行动”罢了。[4](P72)另一方面,完整性概念本身不涉及规范性约束,只要一个人具有根本计划并能够忠实于这种计划,他就具有完整性,而无论他的根本计划具有什么样的内容,也无论他用什么方式去实现这种计划。

二、功利主义对个人完整性的侵犯

在威廉斯看来,功利主义之所以会对个人的完整性构成威胁,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理论内部的最大化结构。这种道德理论将最大的总体福利确定为一个从不偏不倚的角度来看是最好的事态,然后根据一种行为对这种事态的贡献来对这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这样,个人总是有义务去选择那种能够促进最大福利的行为,否则,他就犯下了道德错误。

由于有这种最大化结构,功利主义感兴趣的只是包含最大福利的事态,而不关心这种事态是由谁造成,也不关心是如何造成的,因此,它必然包含威廉斯所谓的消极责任学说。威廉斯将这种学说表述为:“如果我知道要是我做X,O1就会发生,要是我不做 X,O2就会发生,而且我也知道O2比O1更糟糕,那么,要是我自愿地不做 X,我就对O2负有责任。”[5](P108)消极责任学说其实不过是对功利主义道德要求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功利主义要求我们用行动去促进总体上的最大福利,这实际上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去做,就对最大福利的未能实现负有责任。

要反对消极责任学说,一般来说可以走两条路线。第一,直接否认不为或允许与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或者至少认为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不如行为或做与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强。第二,强调行为与不为之间的区分所具有的道德意义。威廉斯没有选择其中的任何一条路线。一方面,他并没有否认不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他认为,虽然行为与不为之间的区分的确很重要,但是“我们正在思考的这种道德困境是否可以通过简单地运用这种区分而得以解决”。[6](P109)威廉斯是基于完整性的重要性来批评消极责任学说的。他认为,功利主义的这种消极责任学说不仅忽视了“我的能动性”和“他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个人的完整性构成了威胁。

为了展现功利主义的最大化结构和消极责任学说对个人的完整性会构成威胁,威廉斯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在第一个例子中,一个叫乔治的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生面临着养家糊口和找工作难的双重压力,一位热心的朋友为他介绍了一份从事生化战争研究而且待遇不菲的工作,乔治因为反对生化战争而拒绝了。但是,他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他不从事这份工作,另外一个对生化战争抱有极大热情的人就会抓住这个机会。乔治该做何选择?在第二个例子中,一个叫吉姆的外地人碰巧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遇见了一个军官枪毙20个无辜的印第安人,军官给吉姆一项特权:如果他亲手杀掉其中的某个印第安人,其余19个人便可被释放;如果吉姆拒绝这样做,则20个印第安人都将被枪毙。吉姆该做何选择?

功利主义者当然会要求乔治接受那份工作,要求吉姆接受军官的建议,而且会认为这种选择显然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乔治拒绝了那份工作,吉姆拒绝了军官的建议,他将对未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总体福利负有责任。在功利主义看来,这里根本不存在道德困境,因为哪种行为能够更大地促进总体福利是显而易见的。威廉斯认为,功利主义为第一个例子作出的选择显然是错误的。而它为第二个例子所作出的选择尽管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它的推理无疑过于简单了,这种推理忽视了人丰富的道德经验和道德情感,也忽视了个人的完整性,甚至“使得完整性作为一种价值或多或少是不可理解的”。[7](P99)

首先,功利主义使行为者和自己的道德情感相异化。乔治和吉姆之所以拒绝作出在功利主义看来是正确的那种行为,是因为自己坚持了一些道德原则。如果他们违背这些原则而行动,便会产生消极的道德情感。对此,功利主义可以提出,他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纵容,甚至是一种怯懦,他们“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来关心自己的完整性、纯洁性或者美德”。[8](P65)而且,他们因此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实际上是不理性的,在功利计算时不具有任何重要的分量,也不应该鼓励这种情感。威廉斯指出,功利主义对道德情感的这种指责和贬低不仅与功利主义自称要考虑所有幸福与不幸相矛盾,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会让非功利主义者在违背功利主义考虑而行动时紧张不安,会使他无法认同自己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情感。然而,“从纯粹功利主义的观点把这些情感看做是我们的道德自我之外所发生的事情,就会丧失一个人的道德同一感;在最准确的意义上说,会丧失一个人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功利主义使一个人和他的道德情感相异化。”[9](P104)

其次,功利主义要求行为者不要从个人计划的角度作出决定和行为,这使得行为者与自己的行为相异化。功利主义不仅规定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行为,而且还规定了行为者应该如何进行道德慎思。行为者应该思考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选择当中哪一种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总体福利,而且在做这种思考的时候,他必须从不偏不倚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福利和他人的福利,而不能赋予自己的计划和承诺以优先性和特殊的重要性,行动者也不能有更多的理由去促进自己的利益。这样,他的决定和行为就不再是出自自己的计划、信念和承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根本计划来作出决定和选择,来安排我们的生活,而不可能时时刻刻想着总体福利的最大化,这本身也正是完整性的保持所需要的。这样,功利主义实际上就用非个人的功利计算和总体福利的追求取代了个人实现根本计划的行为动机,“这就在一种真实的意义上把他与他的行为相异化,把他与他的行为在他自己的信念中的起源相异化,就把他变成了每个人(包括他自己)的计划的输入和最优化决定的输出之间的一个渠道;但是这忽视了一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行为和他的决定必须被看做是来自于他最紧密地加以认同的计划和态度。因此,这在最准确的意义上是对他的完整性的一种侵犯。”[10](P116-117)

第三,根据功利主义,行为者有无限的道德义务去追求总体福利的最大化,行为者的一切行为都要服务于这一道德目标,“对于一个具有根本计划的人来说,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中,如果那个计划所要求的东西与功利主义的要求发生了冲突,那么,功利主义就要求他放弃他的根本计划要求他做的事情。但这个要求是很荒唐的”。[11](P20)伊丽莎白·阿西福德(Elizabeth Ashford)以罗杰·克里斯普(Roger Crisp)所举的安娜的三种生活为例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12](P427)在第一种生活中,她有一份收入丰厚的职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她没有为减轻遥远的陌生人的痛苦做出任何贡献。在第二种生活中,她为援助机构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金钱,但也留下了足够的闲暇和金钱去发展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其他生活目标。在第三种生活中,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援助工作中去,没有给自己留下闲暇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帮助他人,自己连足够的营养和健康都无法维持。功利主义者会支持第三种生活,但它显然剥夺了安娜几乎所有的个人计划,这种生活是绝大多数人不想要的,除非是一个具有圣徒人格的人。

通过对威廉斯所举的吉姆的例子稍加改变,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功利主义对我们根本计划当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亲密关系的敌意:假设军官向吉姆提出的建议不是杀掉其中一个印第安人,而是杀掉吉姆心爱的妻子。[13](P221-222)功利主义显然也会要求吉姆这样去做,因为杀1人救20人从总体福利来看是划算的。

值得注意的是,威廉斯强调个人的根本计划不能受制于功利计算。虽然塑造我们的生活和自我的根本计划对我们的生活意义和自我身份的确至关重要,但一个人之所以不能放弃他的根本计划,原因并不在于“放弃它对他来说是非常不愉快的,会带来功利的极大损失”。[14](P116)如果这能成为原因,那就意味着,只要根据功利计算,放弃个人的根本计划能够带来总体上更大的福利,那么他仍然应该这样做。这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功利主义的视角,个人的完整性仍然时刻受到潜在的威胁。仅仅声称行为者可以赋予自己的计划以足够的功利从而来维护自己的完整性是不够的,因为“即便他赋予他的计划很大的分量,他可以继续这些计划也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的事实”。[15](P421)

威廉斯批评功利主义的基本思路是:因为完整性对个人生活的意义来说至关重要,以至于侵犯完整性的道德理论是不可接受的,而功利主义会时常侵犯个人的完整性,所以功利主义是不可接受的。威廉斯的批评受到了塞缪尔·谢夫勒(Samuel Scheffler)的重视,他几乎完全接受了威廉斯的批评,并试图在此基础上修正功利主义以及一般而言的后果论,以便让它与个人的选择权和完整性相容。①Samuel Scheffler.The Rejection of Consequentialism.Oxford:Clarendon,1994.但是,经过谢夫勒修正以后的理论已经不再是后果论,谢夫勒自己称之为“混合理论”。但是,更多的学者试图通过质疑威廉斯的两个前提从而对他的批评加以回应。在本文的剩余部分,我将考察几种主要的回应。

三、对个人完整性及其地位的质疑

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威廉斯的完整性只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不涉及规范性约束。这就意味着,即便一个人的根本计划极具侵犯性,只要他忠实于他的根本计划而行动,他仍然是具有完整性的。就算一个人的根本计划是合理的,但他实现自己根本计划的行为明显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这时如果我们对他的行为加以制止,仍然可以说他的完整性受到了侵犯。因此,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质疑道:“如果说,由于某个人构造了一种因果场景(causal scene),使得更大功利的实现依赖于另一个人放弃他的根本计划而去做别的某事,我们便要求他放弃他的计划是荒谬的,那么,要求他放弃一个会直接造成同等数量负功利的计划就同样是荒谬的。”[16](P266)

对完整性概念更具说服力的质疑来自伊丽莎白·阿西福德。她区分了两种完整性,即主观的完整性和客观的完整性。根据阿西福德的论述,具有客观完整性的人的自我同一感“必须建基于他过着一种在道德上真正恰当的生活这一事实”,而且这种完整性必须被认为是有价值且合理的。相反,主观的完整性仅仅意味着我们拥有一种一致的或者统一的自我观念,而无论这种观念是否建立在错觉、欺骗或操纵的基础之上,也无论其包含的根本计划是否合理。阿西福德断言:“要想具有说服力,基于完整性的批评就不能建基于仅仅被看做行为者当下统一的自我观念的完整性的价值,它必须借助于我所谓的客观的完整性。”[17](P424)她认为,威廉斯的错误就在于把完整性是否受到侵犯作为一种道德理论是否合宜的标准,但实际上,一种完整性是否合理,要看它是否违背基本的道德义务。不过,阿西福德也认识到,这一指责对于威廉斯的观点来说并不是致命的,因为威廉斯完全可以修正自己的完整性概念,为根本计划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加上规范性约束,也就是说,接受阿西福德提出的客观完整性概念。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在阿西福德那里,指出威廉斯完整性概念的问题只是她回应威廉斯的第一步,而且也并非关键的一步。

其实,这种回应不仅仅可以针对威廉斯的完整性概念,甚至可以针对他的整个理论基础。威廉斯强调第一人称观点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义务必须在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具有重要性的那种东西中寻找基础,但威廉斯却并没有为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具有重要性的东西划定界限,因为并非所有被一个人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是他应该或可以去追求的。

还有人对威廉斯个人完整性的地位提出质疑:威廉斯以为完整性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无论个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完整性会有什么后果,他都不能牺牲自己的完整性,这是不合理的。比如,约翰·哈里斯就指出:“或许一个人的确不能完全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功利网络,但是,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了功利而牺牲他的计划这种看法却是不对的。”[18](P267)哈里斯还用了一个例子来表明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深爱着他的工作和他的妻子,用威廉斯的话说,他对这两者都有着深层次的承诺,当他正坐在办公桌前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或正在帮他的妻子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争吵时,他能忽视一个即将淹死的小孩儿的呼救声吗?不过,这种质疑是基于对威廉斯的误解。我们很难想象谁会坚持如此显然有悖常理的观点,威廉斯也不会。威廉斯并没有否认一个人的根本计划或完整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牺牲的,他也没有说不管后果如何都不能牺牲完整性。实际上,威廉斯明确指出,如下两种观点是不同的:一种观点是,“不存在这样的事情,无论后果如何它都是正确的”;另一种观点是,“每一件事情都取决于后果”。[19](P93)换句话说,否认任何行为的对错都取决于其后果,并不意味着承认,存在着无论后果如何总是正确的行为。正如罗尔斯所说:“所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伦理学理论在判断正当时都必须把后果考虑进去,不这样做的伦理学理论完全是不理性的、疯狂的。”[20](P26)威廉斯明确指出,应该培养人一种倾向,即不要以功利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根本不能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思考——这种说法就算是可以理解,但也完全是愚蠢的”。[21](P133)如果威廉斯真的持有哈里斯所以为的那种观点,那么在吉姆的例子中,威廉斯就会得出结论说,吉姆为了个人的完整性而不接受军官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威廉斯并不这样认为。

四、功利主义与个人完整性相容

针对功利主义时常侵犯个人完整性的批评,以格利高里·特里安诺斯基(Gregory Trianosky)为代表的学者试图调和二者的冲突。威廉斯及其支持者认为,要致力于我自己的计划、保持我的完整性,就必然要求我赋予自己的计划相对他人的计划以优先性,而功利主义与这种优先性不相容。对此,特里安诺斯基指出:“按照行为功利主义的要求去思考和行动并不是与保留自己的承诺不相容,至少与保留一种承诺是相容的。”[22](P280)他进一步解释说,威廉斯及其支持者对功利主义的批评到底有没有说服力,取决于他们所说的根本计划的具体性质。威廉斯曾经区分过功利主义的低阶计划和高阶计划,低阶计划涉及每个人对自己福利的直接追求,而高阶计划涉及对总体福利最大化的追求,各种低阶计划的存在是功利主义得以可能的条件和前提。[23](P110)根据特里安诺斯基的观点,如果我们的根本计划是低阶计划,那么,它当然不能和功利主义相容;但是,如果我们以高阶计划为根本计划,那么,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根本计划时,个人的完整性也就自然能够得以保全。说得直白一点,这种观点认为,行为者的完整性之所以会受到功利主义的侵犯,就在于他没有认同功利主义。“并不是行为功利主义要求破坏他们的人格,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行为功利主义的信奉才导致了这种后果。”[24](P282)如果乔治和吉姆是功利主义者,他们就不会面临任何道德困境。

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可以回应说,我们很多人并不关心福利最大化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功利主义者,而且也不愿意成为功利主义者,如果一种道德理论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认同的,那么,它就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苛刻的。特里安诺斯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进一步提出,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在道德要求和行动理由之间的关系上预设了一种康德式的观点,即把道德要求视为从我们之外强加给我们的绝对命令,它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兴趣和欲望。正是基于这一预设,这种回应才会认为,一旦功利主义是正确的,它就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根据功利主义而思考和行动的理由,从而必然对非功利主义者的完整性构成威胁。但是,特里安诺斯基借助于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的观点认为,我们为什么要接受道德作为绝对命令这一预设呢?一旦我们放弃了这一预设,那么,“即便行为功利主义是正确的道德理论,一个人也没有任何理由以它为根据进行思考和行动,除非他有某些利益可以通过这样思考和行动而得到满足”。①Gregory Trianosky.“Moral Integrity and Mo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Value Inquiry,1986(20).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这种说法原本是想为功利主义和一般意义上的后果论不具苛刻性辩护,却和一种反对后果论的观点如出一辙。比如,保罗·赫莉(Paul E.Hurley)最近就批评后果论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它的“过”,而在于它的“不及”,因为它只是一种道德标准理论,而不是一种理由理论。也就是说,它只是提出了行为对错的标准,但并没有提供决定性的服从这些标准的理由。因此,它看似要求太多,实际上是没有任何要求。Paul E.Hurley.“Does Consequentialism Make too Many Demands.or None at All”,Ethics,2006,116(7).这个回答虽然解决了刚才那种回应所提出的问题,却又引出了更大的问题。首先,福特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站得住脚的②限于篇幅,这里无法讨论这一问题,可参阅John McDowell.“Are Moral Requirements Hypothetical Imperatives?”.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Supplementary Volumes,1978(52);Frankena.“The Philosopher's Attack on Morality”.Philosophy,1974(49).;其次,即便只有我们的某种利益能得到满足,我们才有理由去按照道德要求思考和行动,功利主义者也不会对此感到满意,因为功利主义本身也是要把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作为绝对命令的。如果每个人只是从自己利益能否得到满足的角度来考虑要不要服从功利主义要求,那么,福利最大化就完全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种为功利主义辩护的思路实际上反而严重削弱了功利主义,是不会被功利主义者认同的。

五、道德理论和个人完整性不相容

还有另外一种对威廉斯的回应和大多数回应不一样,它承认功利主义会侵犯个人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苛刻性,但它并不认为侵犯完整性的道德理论是不可接受的。相反,这种观点认为,所有道德理论(包括威廉斯的理论)都与个人完整性不相容,个人完整性受到侵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这是一个问题的话,它也并不是功利主义所特有的问题。这种回应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斯宾塞·卡尔(Spencer Carr)就说道:“一个人通过忽视自己的原则而遵循一个信奉他自己所拒绝的一套道德规范的人的建议,就失去了完整性,这种说法总是正确的。因此,这并不是功利主义者所特有的一个问题。”[25](P243)卡尔的回应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即便任何一个人在面临自己所拒斥的道德要求时其完整性都会受到威胁,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道德理论都会在同等程度上对个人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如果一种道德理论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它就会对大多数人的完整性构成威胁。所以,除非能够证明功利主义是最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道德理论,或者至少证明其他道德理论和功利主义会在同等程度上威胁到个人的完整性,否则,这种回应就是软弱无力的。

谢夫勒提到过这种回应的另外一种版本。他指出,如果认为“由于功利主义使得是否允许行为者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根本计划当中取决于从一种非个人的立场来看的世界状态,所以它使行为者与他的行为相异化”,那么,“毫无疑问,除了彻底的利己主义,任何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侵犯行为者的完整性。因为几乎任何理论都会使得是否允许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计划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从一种非个人的立场来看的世界状态”。[26](P8)但威廉斯显然不是以此为理由批评功利主义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他认为,否认任何事情的对错都取决于其后果并不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考虑其后果。正如谢夫勒所说,威廉斯针对的并不是功利主义认为个人完整性可有可无,而是功利主义和一般意义上的后果论所特有的一种正确行为标准及其不偏不倚性。因此,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并不像其反对者们所认为的那样,相反,它并不仅仅适用于功利主义,而且适用于所有的道德理论。①当然,威廉斯并不认为只有功利主义才侵犯到个人完整性,他对康德主义伦理学也持有这种批评,对此,可参阅 Rogerson.“Williams and Kant on Integrity”.Dialogue,1983(22):461-478;Herman.“Integrity and Impartiality”.Monist,1983(66):233-250;Jensen.“Kant and Morality Integrity”.Philosophical Studies,1989(57):193-205.但是,他所指出的功利主义侵犯个人完整性的方式却是功利主义所特有的。

与这两种版本相比,阿西福德的回应更为详细而有力。她从威廉斯关于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的论述中发现,威廉斯的道德理论仍然会像功利主义一样侵犯到个人的完整性,同功利主义一样苛刻。威廉斯把道德义务分为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前者如不伤害的义务,后者如帮助义务。威廉斯并不否认,我们有严格的道德义务放弃我们所关心的事情乃至放弃个人的根本计划去帮助处于紧急情况中的人,但是,由于“人们需要帮助但是并非始终需要帮助(除非他们很小、很老或严重残疾),他们始终需要的是不被杀害、攻击或任意地干涉”[27](P186),这就意味着,行为者的根本计划只会在很少的情况下受到积极义务的威胁,一旦他在适当的时候履行了自己的积极义务,他仍然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根本计划,这样,个人的根本计划实际上并不会受到根本的威胁。但是,阿西福德指出,威廉斯显然低估了积极义务的范围,“一旦我们把全世界那些其长期贫困状态严重削弱了他们实现最基本利益的能力的人都包括进来,他提出的对人的重大利益的威胁只是偶尔出现这种假定似乎就是错的”。[28](P430)这就意味着,在当前这种世界性极端贫困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威廉斯提出的紧急情况下帮助他人的积极义务也会和功利主义一样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根本计划。阿西福德还讨论了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Scanlon)版本的契约主义,认为它的苛刻性也并不会比功利主义更弱。

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指出,侵犯个人完整性的道德理论并非是不合理的,而且完整性受到侵犯在世界的当前状态下也是不可避免的。她认为,苛刻性并不是道德理论本身的错,相反,功利主义承认我们的个人承诺和道德承诺之间的冲突在世界的当前状态下是不可调和的,个人的完整性必然会受到威胁,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一个优点。“道德的极端苛刻性的根源”并不在于道德理论本身,而在于“世界的当前状态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紧急情况,连续不断地有一些人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而且鉴于现代的通讯设施,相对富足的人总是不断地有能力帮助他们”。[29](P430)因此,阿西福德认为,解决个人完整性受到威胁的根本办法在于消除世界性极端贫困,从而消除积极义务发生作用的紧急情况。

对于阿西福德的回应,我认为,首先,威廉斯的积极义务概念并不会像阿西福德所认为的那样苛刻,威廉斯也不会主张这样一种苛刻的积极义务。在提到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的基础时,威廉斯诉诸的并不是总体福利的最大化,而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要过”。[30](P186)因此,帮助者也“有一个生活要过”,威廉斯是不会要求行为者为了履行积极义务而放弃自己的生活的,也就是说,威廉斯提出的积极义务是有限度的,而基于功利考量的积极义务是没有限度的,除非履行它会减少功利总量。其次,从逻辑上说,就算威廉斯的积极义务、斯坎伦版本的契约主义积极义务都像功利主义道德要求一样苛刻,这本身也并不能证明功利主义就是合理的道德理论,因为威廉斯可以修正或放弃自己关于积极义务的观点,同时认为契约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不合理的。第三,功利主义并不会仅仅满足于消除世界性极端贫困,即便消除了世界性极端贫困,功利主义仍然会对个人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原因在于,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富裕者让渡一个单位的功利给贫困者,总会产生大于一个单位的功利,这样,只要有贫富差距存在,富裕者就总是能够通过牺牲自己的财富去救济相对贫困者从而增加总体福利。阿西福德的下述说法是不符合功利主义精神也不会得到功利主义者赞同的:“相对富足的行为者也有一条相反的理由不作出太大的牺牲以至于破坏了他们个人的根本计划。”[31](P435)在这一点上,威廉斯提出的积极义务要弱得多,即便在世界的当前状态下威廉斯提出的积极义务真的会像阿西福德所说的那样侵犯个人的完整性,但是这种侵犯到世界性极端贫困消除的那一天也就截止了。

总之,威廉斯基于个人完整性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立足于个人生活对自己的根本重要性,这种批判可以说是切中了功利主义的要害。尽管这种批判本身或许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但是迄今为止,各种针对威廉斯的回应都是站不住脚的,并不能为功利主义和一般而言的后果论提供根据。

[1]Mark S.Halfon.Integrity:A Philosophical Inquiry.Philade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9.

[2]Robert Noggle.“ Integrity,the Self,and Desire-Based Accounts of the Good”.Philosophical Studies,1999,96(12).

[3][4][8][11]伯纳德·威廉斯:《道德运气》,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6][7][9][10][14][19][21][23]Bernard Williams.“A Critique of Utilitarianism”.in J.J.C.Smart and Bernard Williams.Utilitarianism:For and A gain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12][17][28][29][31]Elizabeth Ashford.“Utilitarianism,Integrity and Partiality”.The Journal ofPhilosophy,2000,97(8).

[13]C.L.Ten.“Jim's Utilitarian Mission”.Philosophy,1979,54(4).

[15]Gerald Dworkin.“Review of Utilitarianism:For and Against”.Philosophical Review,1975,84(7).

[16][18]John Harris.“Williams on Negative Responsibility and Integrity”.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74,24(7).

[20]John Rawls.A Theory of J ustice.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9.

[22][24]Gregory Trianosky.“Moral Integrity and Mo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Value Inquiry,1986(20).

[25]Spencer Carr.“The Integrity of a Utilitarian”.Ethics,1976,86(4).

[26]Samuel Scheffler.The Rejection of Consequential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7]Bernard Williams.Ethics and the Limits ofPhilosoph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责任编辑 李 理)

Bernard Williams vs.Utilitarianism:Critiques and Responses

MAO Xing-gu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Bernard William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ity in ethical life.According to Williams,utilitarianism will violate personal integrity,and it is a kind of too demanding and unreasonable ethical theory in that it makes individual alienate from his or her moral feelings and behaviors.In response,some theorists believe that Williams'concept of integr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are dubious;some theorists holds that utilitarianism will not be in conflict with integrity necessarily;others argue that not only utilitarianism but all other moral theories will violate personal integrity and that we cannot evaluate moral theory in terms of integrity.These responses are neither a deadly objection nor an undefensible response,and therefore cannot justify utilitarianism in particular or consequentialism in general.

Bernard Williams;utilitarianism;critiques

毛兴贵: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100871)

猜你喜欢

阿西威廉斯功利主义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On the Necessity and Teaching Method of English Education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妈妈的红沙发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阿西是个防损员
草 戒
纸官
两种功利主义的划分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