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2010-02-09张宏彦
张宏彦
(山西财经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力度加大,“引进来”的外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同时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金融企业已经把国际化战略当作成为国际一流金融企业的必由之路,但面对更为复杂的世界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成为国际化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情况
中国金融企业开始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尤其明显。加大对外投资不仅是金融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共同推动的结果。
(一)金融国际化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首先,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中国资本输出的领域、规模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必须随之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支持和服务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及重大的经营活动。其次,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金融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在逐步推进,这势必要求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要紧紧跟上,这是中国经济、金融融入到全球体系的客观要求。最后,从中国金融企业自身发展趋势看,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也是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内在需求。因此,不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环境来看,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中国金融企业,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
金融开放的结果之一就是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国际化。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地不断深化,金融开放程度地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凭借技术、管理、综合经营等多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量,中国的金融机构想具备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就不能只在国内市场被动地接受挑战,还需要主动“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参与竞争,提升跨国经营的能力,只有在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金融机构。
当前的国际金融态势也为中国金融企业提供了一个向外发展的契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欧美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去杠杆化的阶段,由于现金流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已经被迫收缩一些赢利的经营领域和市场业务。而中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拥有稳健的财务状况以及日益强大的资本实力,这为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中国金融企业普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确实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以上因素,客观上为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二)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企业加大对外金融投资,其经营格局与投资的国际化趋势已初步显现。虽然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但在对外投资过程的初期,由于对国际市场的不熟悉导致中国金融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承担了很大的风险,而收益却不尽人意。先是中国投资公司数笔对外金融投资造成巨额亏损,之后又传出国内多家大型银行因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外币金融资产损失。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投资为例,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从2006~2009年,中国金融企业进行的跨国并购共计11笔,超过10亿美元的有5笔,其中金额比较大的有工商银行对南非标准银行股份的收购,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入股巴克莱银行。如果只从短期收益看,目前,中国金融企业的海外并购大多仍处于亏损状态[1]。
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来自于多个方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和定价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中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在海外兼并、收购过程中,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虽然发达国家总是宣称该国信息公布制度很完善,市场透明度很高,但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金融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计划时的预期。中国金融企业很难充分了解国外金融市场的详细信息,更难以了解金融投资背后的内幕,尽管可以得到详细的尽职调查、审计报告、上市股票指数等信息,但这些信息远远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的实质问题。
第二,对外投资中的风险管理不足。中国金融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管理的经验,除了中国银行等少数较早走出国门的银行外,多数中国金融企业对国外的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是非常陌生的。在不熟悉市场和金融交易规则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外投资,要面临更大的风险[2]。
第三,政治因素所隐含的交易成本。境外金融市场所在国监管当局对来自中国金融企业的严格审查是很难避免的,尤其是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国有金融机构在当地的投资总是持有警惕心。
二、当前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
既然面临很大的风险,又有多次失败的投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那么当前很多中国金融企业又为什么仍然热衷于对外投资呢?这就需要分析当前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
(一)通过对外投资试水混业经营
中国的金融市场在逐步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障中国金融企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让所有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处在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下,无论在境内市场还是在境外市场,对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而当前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无论是在境内市场还是境外市场上,中外资金融企业所享受的待遇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多元化经营的国际金融巨头,中国金融企业自身经营领域的局限性就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极大约束。虽然,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政策近年来有放松趋势,但总体原则仍然是分业经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中国金融企业转向在全球金融市场寻求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的机会就成为必然。
对外投资是中国金融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体现,同时也是开展多元化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途径之一。虽然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目前实施坚持分业经营的政策,但部分中国金融企业通过并购和入股混业经营的海外金融企业,就经营实力就可以在允许混业经营的国家得到延伸发展,在国外开始实质性地混业经营。
以混业经营为目的的对外金融投资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入股境外金融企业而达到分享混业经营利润的目标,第二种是依托海外分支机构来进行海外并购。前者最典型例子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入股南非标准银行,这一举措堪称中非大陆两大金融企业的“强强联手”。2007年,在工行收购之前,南非标准银行就已经在38个国家拥有数百家各类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该行在全球实现了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在该行的各项业务中,企业和个人银行业务占到45%,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占到47%,另外,资产管理和人寿管理占到8%。这些业务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业务占比都保持在20%以上。其中,资产管理和人寿保险领域更是成为该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年增长率高达50%。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对标准银行20%股权的收购和交割,成为该行最大的股东,两家银行签署了相关业务合作协议,在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全球金融市场、投资基金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3]。第二种方式的益处显而以见,通过海外机构延伸自身的经营领域,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为后续投资、并购等行为作铺垫。以交通银行为例,该银行的海外拓展战略是通过增设海外分支机构,进行海外并购,以及加大与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的合作等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积极探索符合该行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二)金融危机后“抄底海外”的投机动机
2008年以来,欧洲及美国多家知名金融机构遭受重创,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势汹涌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市场处于低潮,此时,国内部分金融业人士提出了“海外抄底”这样的口号。在对投资前景过于乐观的判断下,中国的一部分金融机构在对金融危机的“底”判断不清的情况下,追加了对外投资。事实上,直到现在金融危机仍然没有结束,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而某些中国金融企业冒然在西方国家金融市场“抄底”确有“投资冲动”的嫌疑。虽然有的金融企业宣称,对外投资是为了长期发展铺路,不要着眼于短期的盈亏,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抄底”都是一种短期投机术语,以“抄底”的心态去进行长期投资是不适宜的。
对于中国金融企业来讲,对外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就可以利用国际化及多元化途径,发展利润新增长点,同时分散经营风险;处理得不好,中国金融企业将必然面临金融风险的扩大,最终成为金融危机中新的牺牲品。
三、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一)经营管理国际化
对外投资不仅使金融企业面临跨国经营的问题,还可能带来跨业经营的问题。中国金融企业的管理者们不仅要看到对外投资带来了业务领域的拓展和客户资源的增加,同时也要看到对外投资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的金融企业要成为国际投资者,就要按照国际规则进行投资和管理。中国金融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正由新设境外机构为主的阶段,转变到兼并收购和新设机构并举的阶段,对外投资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面对比本国更加复杂的国外政治、经济、法律环境,金融企业需要进行管理模式方面的变革,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跨国管理机制,在硬件方面,要发展全球统一的技术平台;在软件方面,要打造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国际化人才团队。而我国的金融业仍然处在跨国投资的初级阶段,在海外投资方面经营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摸索和实践。
(二)对外投资应关注新兴市场
过去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多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很少关注新兴市场,这就造成了对外投资在地域上的集中,自然也就导致了风险的集中[4]。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关度很高,市场共性也很强,在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投资,所面临风险的相关度也很高。也正因此,美国的次贷危机才会迅速演变成一场世界金融危机。奉行投资分散化原则,就要求中国金融企业在今后的对外投资中应更多关注新兴市场[5]。
事实上,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潜力已经得到了国际金融巨头极大关注。2009年汇丰银行发布的新兴市场透视报告中指出,2010年新兴市场的GDP增幅将达到6.2%,而发达国家仅为1.9%[6]。英国《金融时报》也报道说,投资者正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转向新兴市场,美国的投资者去年对新兴市场基金投入了400亿美元,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几乎是前一年的两倍;在此同时,他们从美国、欧洲及日本的基金中净撤走570亿美元。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们认为,国际投资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证明:发达市场国家因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已经开始逐渐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会将目光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去寻找机会是必然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认定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更加安全,实际上投资的风险总是存在的,但目前发达市场国家的投资风险还在扩大[7],在这种情况下,到新兴市场去寻找风险相对小、收益相对高的投资项目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毕竟发达国家的债务比率高居不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低于40%,而西方许多国家的这一比例超过100%,债务最为沉重的日本该比例甚至高达到197%[8]。
除了债务率低之外,新兴市场经济体还拥有较好的经济增长态势,有些国家较高的利率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例如,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俄罗斯两国的基准利率都在7%以上。所以,金融危机后国际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金融企业在今后对外投资的资产配置中应把新兴市场视为重要的投资领域。
(三)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防范
在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中,价格波动风险和汇率风险是两大必须重视的风险,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规避十分重要,例如套期保值工具和汇率风险防范工具。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于短期投资者风险更大,而套期保值工具的作用就是防范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企业在购买境外金融资产后,如果预期未来有较大的价格波动,可以运用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锁定未来的资产价格,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中国金融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另外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汇率风险,可以用于汇率风险防范的有掉期、互换等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就意味着投资的外币资产折算成人民币后在不断的减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21世纪以来,部分发达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直存在,尤其是美国多次要求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希望通过这种渠道打压中国制造的产品来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之后,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政府又多次在各种场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程度越大,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就越大。
(四)建立动态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有正确的投资动机和良好的投资心态,防范投机风险。在以往的对外投资中,之所以会出现巨额亏损,一方面是对时机选择的错误判断,但不可否认某些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也是重要的原因,用赌博的心理进行对外投资,一味地追求大手笔和高收益,却忽略了风险问题。众所周知,投资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高风险、高收益,高于市场无风险利率的收益被看作是风险补偿。因此,在对外投资中,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往往是以冒更大的风险为代价的。金融企业要防范对外投资的风险,首先就要消除投资策划者们的赌徒心理,审慎投资,理性操作。
其次,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在对外投资中,要建立有效防范和监控对外投资的国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管理制度。而且,还要建立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外投资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和应对止损机制。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尤其要了解当地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能给投资行为带来哪些障碍;在风险预警中,要由专人负责了解当地的政局波动,跟踪市场变动情况。
最后,要建立问责制度。金融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应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加强对违规事项的责任追究,对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责任人,以及在日常监管中未及时进行风险监测或隐瞒损失的责任人,追究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 陈收,李双飞.金融海啸中内地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损失分析[J].管理评论,2009,(2):62—67.
[2] 邱兆祥,秦泓波.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海外投资问题[J].浙江金融,2008,(5):4—9.
[3] 钟津.金融合作正逢时——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出访非洲归来访谈录[J].中国金融家,2009,(8):51—58.
[4] 桑百川,李计广,张晓静.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战略的拓展与深化[J].国际贸易,2010,(8):29—33.
[5] 刘道远,王晓锦.自由和创新:中国金融市场制度变革的内在力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7—32.
[6] 珍妮弗·休斯.新兴市场今年发债规模创新高[EB/OL].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2010-07-17)[2010-06-28].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280.
[7] 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Financial Stability Set Back as Sovereign Risks Materialize[EB/OL].(2010-06-11)[2010-07-07].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mu/eng/2010/02/index.htm.
[8] 大卫·奥克利.去新兴市场找未来[EB/OL].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2010-08-17)[2009-11-13].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