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道”、“德”与毛泽东的哲学

2010-02-09余画洋

关键词:对立面老子万物

余画洋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一、老子其人

要理解《老子》一书的内容,就要先弄清楚它的成书年代。郭沫若说:“《史记》称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著上下篇。这上下篇即老子《道德经》。关尹据老聃的遗说,用赞颂式的体裁,加以发明,把它整理(序)出来的。”[1](178,181,184)我大体同意他的观点。

根据马王堆帛书,《老子》上篇即《德经》,下篇为《道经》。我推测老子先撰《德经》,约当公元前500年前后。大约200年后,楚人环渊整理、写定了《德经》;并吸收老子的语录和前人的格言,益以自己的心得,初步著成了《道经》。《道经》最初也许只是《德经》的讲义,《老子》各本《道经》部分的首章和末章有明显的经过改动的痕迹,《道经》中多处重复出现《德经》里的词句[2](3−21),足证《道经》晚出。

此外,《德经》中的“天”字往往是“上天”的意思,虽然并不是人格化的上帝,仍然含有宇宙间最高主宰的意味。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天将建之,以慈垣之”,“用人配天,古之极也”,“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等等。而在《道经》里,“天”和“地”往往相连,“天”字有了更多的自然性,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长地久”,“孰为此者? 天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等等。词义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鼎革。在《德经》时代,虽然奴隶制岌岌可危,领主封建制方兴未艾,但旧的秩序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故人们犹然祈望上天,从那里寻找人世的依据;在《道经》时代,新的地主官僚制业已兴起,必将取代领主封建制及垂死的奴隶制,所以“天”不再是人间的主宰,人们尝试着更积极地探求社会变化和自然变化的规律。

郭沫若认为关尹就是环渊,这种看法恐怕是错误的。其实,环渊乃隐者自称,类于后世的道号。《道经》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里“帝”当指太阳,并非上帝)“冲”的意思就是空,环渊这个名字的含义可以从这段话得到启发。圆环中空,故“环”以喻空,即无心(《吕祖全书》:“对境无心莫问禅”);潭底幽深,故“渊”以喻深,即有智慧。

以下是环渊时代楚国(及齐国)的重要事件: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破齐,苏秦以合纵说之。前328年,楚怀王立。前323年,张仪以连横说楚怀王。前320年,齐威王卒,宣王立。前318年,苏秦再结合纵。前313年,张仪再散楚齐联盟。前311年,屈原受命再使齐修盟。返楚,劝怀王杀张仪而绝秦。怀王复释去张仪。前309年,宣王遣使修好楚国,又合齐。前305年,合秦。前302年,太子横从秦国逃回。前301年,秦攻楚。宣王卒,闵王立。前300年,秦复攻楚,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援。太子横师傅乃慎到,与横同行。屈原复被招用。前299年,怀王往秦,被留。前298年,太子登基,为顷襄王。[3]

据《史记》,环渊和赵人慎到都在齐国稷下游学过。(《史记·孟荀列传》)稷下学宫盛于齐宣王之世。(《史记·田齐世家》)可能慎到在前318年前后再结合纵的时候到了齐国,而环渊于前309年因为楚怀王昏聩无能,失望之极,只好离开楚国,游于稷下。《道德经》大概就结撰于此时。秦国势大,齐楚无力与之匹敌。前301年,宣王卒,稷下学宫衰落,也许环渊、慎到一起离齐赴楚。慎到在楚国作了太子的老师,或许环渊通过慎到将《道德经》呈献给了楚太子,这时他心中仍然存有振兴国家的一丝希望。献书之前,环渊修改《道德经》,“始制有名”(君主登基,就有了莫大的名声地位)云云,等待太子继位;书中不写人名,以避政治迫害。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简本很可能是从太子宫中流传出来的。墓主地位甚低,所以得到的远非全貌,只是打乱了次序的散卷而已。

何新认为屈原在前299年怀王往秦之时作《离骚》,那么《离骚》的写作和《老子》的定稿时间应该很接近。环渊和屈原是同时代人,在《德经》的整理和《道经》的写作中,他同样寄寓了自己对于楚国命运的忧思与期望。如果说,《离骚》的风格是绚丽浓烈,《老子》的风格就是深沉博大。

二、《老子》的“道”与毛泽东的对立统一规律

那么,为什么《老子》被公认为一部智慧书?《老子》所谓“道”“德”究竟是什么含义? 我认为,《老子》里的“道”并不玄虚,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相反相成的法则;而“德”指的是君主与“道”相合的品格。

《矛盾论》的注释(5)里说,“道”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它的意义是“道路”或“道理”,可作“法则”或“规律”解说。[4](92)这个解释大致是不错的。我们列举《老子》中“道”字的含义于下,辞句后面括号里的数字是《老子寻绎》[2]中的章节数。

①道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11)

②方法。“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17.1)

③做法。“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4.2)

④法则。“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27.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31.1)“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31.2)“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33)“功遂身退天之道。”(42)

⑤规律。“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6.3);“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7.1);“非道也哉!”(11);“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13.2)

但“道”字在《老子》的主要意思为“根本规律”。引证如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2)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1.3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3.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11)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4.1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7.2)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9.1)

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9.2)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17.2)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19)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21)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31.2)

以上13条例证,都在《德经》中。《道经》还有20条例证,这里从略。

《老子》的“根本规律”具体是指什么呢?《老子》里第一次出现“道”字在《德经》首章(“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都是“根本规律”的意思。在第二章,则用“一”来代指“道”。因为事物的根本规律独一无二、不同于万物,所以也称为“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已清,将恐裂;地无已宁,将恐废;神无已灵,将恐歇;谷无已盈,将恐竭;侯王无已贵高,将恐蹶。”可见“无已清”、“无已宁”、“无已灵”、“无已盈”、“无已贵高”和“得一”的效果正相反,也就是说那样做违背了“一”,造成了“物极必反”的后果。因此,“一”或“道”指的必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事物相反相成的法则。

“平凡真理最难知”,对立统一规律说起来简单,要理解它、实践它却很不容易。所以《老子》接着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而且在《老子》之前就早已有人指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道是很明白的,看起来却很暗昧;道是进取的,看起来却像是教人退让;道是平实的,看起来却仿佛纠结缠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反也者,道之动也”。(道的运行啊,总是朝向事物的对立面。)道“自有永有”,它不但表现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且表现为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正是道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孕育、滋养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道经》的开头,用“恒道”(永恒的道)来指称根本规律,说它远在万物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万物的母亲。(“万物之始也,万物之母也”。)接下来穷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阐明“恒道”:“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呈现,长和短相互映衬,高和低相互促成,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事物总是这样相反相成的啊。)最后二字“恒也”正好照应了“恒道”。所以,根本规律乃指对立统一规律无疑。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他把列宁的哲学思想继续推向前进。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5]这种看法和《老子》何其相似!这时他仍然更强调“斗争”,他说,“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他继承自列宁的“相对”、“绝对”的区分在《老子》那里则是不存在的。但是,《老子》决没有说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样准确、鲜明的辞句。

毛泽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七年之后,他说,“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五个指头,四个指头向一边,大拇指向另一边,这才捏得拢。完全的纯是没有的,这个道理许多人没有想通。不纯才成其为自然界,成其为社会。完全的纯就不成其为自然界,不成其为社会,不合乎辩证规律。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这就是对立的统一。”[6](86)这时候的表述和“天无已清,将恐裂;地无已宁,将恐废;神无已灵,将恐歇;谷无已盈,将恐竭;侯王无已贵高,将恐蹶”意思很相像。但是“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之类的说法亦失之武断。应该说,事物都是既不纯又纯的,是不纯(多样)和纯(一体)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在哲学上的大贡献更在于他明确提出了“设置对立面”的思想,这是前无古人的。这个观点的提出,和毛泽东格外重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马克思、列宁都是如此)和突变是分不开的。而多少忽视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和突变正是《老子》的缺憾。

三、《老子》的“德”与毛泽东的“设置对立面”

既已阐明“道”的意义,《老子》里的“德”也就好理解了。“德”的含意约有四种,分列于下。

①通“得”。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7.3)“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21)

②品格。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1.1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2)“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3.21)“大小多少,报怨以德。”(20.21)“是谓不争之德。”(25.31)“故有德司契,无德司辙。”(33)

③与“道”相合的品格。如“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3.22)“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12.1)“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13.1)“早服是谓重积德。”(17.1)“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17.2)“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21)

④“道”。如“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9.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9.2)

以上尽举《德经》中“德”字四种意思的例证,《道经》里的例子这里不烦举证。《老子》通篇所推崇的是君主与“道”相合的品格。他写书的对象无疑是君主,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便是“圣人”。圣人的品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总括,那就是“无为”。

我们在下面分述《老子》里“无为”的意义。

①谦虚柔和,不为私利,不突出自己。“上德无为,而无以为。”(1.1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35.2)“爱民治国,能无为乎?”(43)

②秉要执本,知人善任,不事必躬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7.2)

③清静无欲,不扰乱人心,不过于苛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5.31)“为无为,则无不治。”(36)

④慎为,不恣意而为,不超越阶段,不违背事物自身的规律。“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5.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20.1)“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0.24)

《老子》里的领袖之“德”怎样跟“道”联系起来?或者说,怎样才能符合于“道”呢?《老子》里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4.12)“反”,就是事物的反面,即对立面。“弱”即“无为”,是“有为”的对立面。君主地位高,权力大,如果执着于“有为”,则弊害无穷;“有为”的领袖还要懂得“无为”,这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在“道”与“德”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便是“无为”,更一般地说,就是“设置对立面”。

《老子》里最著名的设置对立面的例子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道自己位高权重,于是就持守柔和谦虚,来做滋润万物的江河;像滋润万物的江河一样啊,恒德就不会离去,然后复归于无心自然。知道自己内心洁白,可是也不嫌弃外物的污浊,来做养育万物的原野。像养育万物的原野一样啊,恒德才算完全,然后复归于朴实自然。)在这里,“雌”是“雄”的对立面,“辱”是“白”的对立面,“守”就是去主动设置对立面。

其它的例子:“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10.2)“守柔”“复归其明”是设置了“见小”“用其光”的对立面。“多闻数穷,不如守中。”(38.2)“守中(中,中空,无心之意)”相对于“多闻”也是设置了对立面,等等。

而“不争”也是“争”的对立面;领袖只有做到了谦退“不争”,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22)。

因此,人们认识了对立统一规律,就要善于利用这个根本的规律来把世间的事情办好。利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就是设置对立面。对立面的设置,就使“一分为二”(对立)和“合二为一”(统一)结合了起来,就与对立统一规律(“道”)相符了,这便是“德”或“恒德”(得于“道”)的根本意涵。

“设置对立面”,在毛泽东1958年的一系列讲话中,有三种含意。

第一种含意:吸收处于对立面的观点和意见能够使考虑问题更细致、更周到、更全面。1958年初,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教导高级干部要“设置对立面,欢迎对立面”;这样做了,就能“随时都有两种方法可以比较”。[7](14)这是讲对既有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第二种含意:对立面的冲击有助于进步,逼使人创新。“……有的同志忽视整改,又强调大字报,搞双反,这样设置了对立面,出了一亿张大字报,逼得非改不可。”[8]“我是历来主张对立面的,没有对立面,谁也不干的。”[9](381)新生事物都是逼出来的。“……那个时候你说粮食没有危机,我看也可以讲是一个危机……这一压迫,就打主意吧,就搞合作化。”这是讲促使新生事物产生的条件。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中,毛泽东说,“所谓对立面,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才能设置起来。客观不存在的东西,是设置不了的。”这是指设置对立面的前两种含意。

第三种含意:新的创造相对于现存的旧事物、旧秩序,本身就是一种“设置对立面”。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三次讲话(1958年5月20日)中,他说,自然界本来不存在,但有物质条件,可以用人工的办法设置对立面建设起来,如修水坝、开工厂。有物质基础、找到规律就能人为地设置对立面。

毛泽东还一贯喜欢在社会领域、在思想文化方面标新立异,他提倡破除迷信,走出自己的新路、努力推动社会发生突变。这也是设置对立面。因为“有”和“无”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或谓“矛盾”,古人称为“阴阳”),“有”(创新)相对于“无”(不存在)即是设置对立面。

在《老子》那里,设置对立面还是很保守的,主要的是一种领袖人物的“内圣外王”方法,而且“内圣”的成分更多。而毛泽东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哲学的精神实质,一方面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气概来对前者进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熔铸与锤炼。在他那里,设置对立面就成为一种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说过,“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10](326−327)怎样说明呢?我认为就可以用设置对立面来说明,也就是说,辩证法三大规律归结到一点,就是设置对立面。质变相对于量变是设置对立面,量变相对于质变也是设置对立面。否定相对于肯定是设置对立面,否定之否定相对于否定又是设置对立面。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中,毛泽东讲到怎样设置对立面之前,他说,“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希腊的辩证法,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文艺复兴。这是否定的否定。中国也是如此。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是辩证法。封建时代的经学,这是形而上学。现在又叫辩证法……列宁的辩证法,斯大林的部分的形而上学,现在的辩证法,也是否定的否定……这是客观存在的。设置对立面很重要。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11](196)他的确把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相对于各自之前的状况称之为对立面。他的设置对立面思想就是从“事物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个普遍现象领悟而来。这就如同《老子》里说的那段格言“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反”就是这里的“反面”,“弱”就是设置对立面。

我们从《老子》和毛泽东哲学论述中抽绎出对立统一规律和设置对立面,作为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精神瑰宝。老子和毛泽东,人类智慧的双子星座,出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这预示着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整个人类的大融合进程中将担负伟大的历史使命。

[1]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6.

[2]余画洋.老子寻绎[M].香港: 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社有限公司,2008.

[3]何新.屈原年表[DB/OL].http://www.hexinnet.com/documents/200306/quyuan.htm,2003−06−20.

[4]矛盾论[C]//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6.

[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http://www.stuln.com/bainianlvshun/xuexitiandi/2009-4-20/Article_33899.shtml.,2009−04−20.

[6]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C]//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提纲[C]//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7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C]//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4229e66-48d7c1c708a14543.html.,2009−04−20.

[9]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C]//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C]//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11]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C]//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对立面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恐惧的对立面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我是零
你被逼成你的对立面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