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多发伤的救治护理体会
2010-02-09王秀丽巩继红
王秀丽 巩继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急诊科 乌鲁木齐 830017
我们通过制订护理抢救分工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措施,保证了多发伤患者的及时救治,现将急救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科2007-01~2009-10共收治严重多发伤 45例,男 30例,女15例;年龄5~73岁,以青壮年男性居多。34例为交通事故,4例为高处坠落伤,4例为刀伤,3例为其他伤;就诊时间:伤后<3 h 25例(55.56%),3~12 h 16例(35.56%),>12 h 4例(8.89%)。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伤情评估 (1)气道是否通畅:观察呼吸节律、频率情况、有无异常呼吸、呼吸困难、发绀等;(2)循环状况:观察血压、脉搏、肤色、血管充盈时间、四肢末梢及尿量等;(3)神经系统: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活动,意识障碍以及昏迷程度;(4)暴露身体:充分评估病情,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体温过低[1],加重休克;(5)急诊多发伤伤情轻重不一,为了引起医护人员重视,能够及时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表现出情绪激动、大声喊叫等行为,可能与实际病情不符,所以,当发生3人以上群体伤员时,我们在检伤时不能被表象所掩盖,要认真进行甄别,遵循国际救助优先原则,在患者左胸或左上肢根据伤情贴黑、红、黄、绿色标识识别,避免延误对危重伤员的抢救。
2.2 救护措施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至关重要,立即清除口腔和咽喉部血凝块、黏液、异物、呕吐物及泥土,检查有无义齿或假牙并取下,防止误入气管,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出现舌后坠时用舌钳将舌体拉出固定,或使用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呼吸困难者,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观察胸廓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根据血氧饱和度了解缺氧的情况,随时调节氧气浓度及通气量,使机体尽早获得良好的氧供,减少因长期缺氧或低氧引起的机体和器官的损害。
2.2.2 开放静脉通道: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进行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血管尽量选择近心脏的大静脉如上肢静脉、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有腹部伤时忌选用下肢静脉通道,也不能在受伤肢体远端输液,以免输入的液体在损伤部位分流加重充血水肿,而不能纠正低血容量[2]。选用18~22号静脉留置针,提高输液速度,快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根据中心静脉压或尿量来掌握补液量及滴速,在血容量补足的情况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2.2.3 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泵功能。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协助医生进行心脏电击除颤,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促进心脏复苏。
2.2.4 控制活动性出血: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出血快、失血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3]。我们采用敷料填塞、压迫、包扎、止血带、抬高患肢等方法止血,来迅速控制伤口出血。同时注意保温和准备输血设备。本组开放性出血24例,我们采用了指压法止血,并加用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抬高患肢,出血明显减少。
2.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尿量、出血量、有无恶吐、血氧饱和度和肢体运动情况,颅脑外伤者严密观察瞳孔、意识变化、有无喷射状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本组合并颅脑外伤33例,其中3例入院时颅内压增高明显,有发生脑疝的危险,及时输入20%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药,迅速降低颅内压,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为下一步检查救治争得时间。
2.2.6 完善辅助检查:在伤情允许前提下做放射检查,如拍颈椎片、胸片、骨盆片及CT和 B超等检查。在检查、转运过程中要确保病人安全,包括准备必要的抢救器材和药品;保证途中运输工具迅速平稳;保持侧卧位,头颈部不可过度扭曲,避免气道阻塞;途中防止附加损伤,尽可能固定骨折的伤肢,防止骨折断端移动再次损伤临近血管、神经,加重骨折部位软组织的损伤等。
2.2.7 心理护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心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我们把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救护过程中,在抢救时保持沉着冷静,动作轻柔敏捷,相互间协调有序,主动和患者及家属真挚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其信任,稳定其情绪,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治疗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 结果
本组45例多发伤中,除1例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经抢救后均住院治疗,抢救成功率达97.8%;未发生1次延误手术时机,保证了“黄金 1 h”的充分利用。
4 讨论
4.1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对严重多发伤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应抢在伤后的黄金1 h内处理。所以抢救护理措施要急而有序,忙而不乱。我们对危重创伤患者组成3人的抢救小组,1名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另1名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配血,按医嘱及时用药,1人负责记录并协调各科之间抢救工作。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分工制度并有效运行,使抢救由被动转为主动,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救治,使病人在急诊科真正感受到生命绿色通道。
4.2 提高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一支人力充足、反应迅速、技术精良的救护队伍,是完成紧急救治任务的关键[4],急诊护士经常碰到一些应急情况,产生应急心理。我科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师负责,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使护士对抢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心电图机、吸痰器、注射泵、洗胃机熟练掌握,每年进行3~4次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及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模拟演习,提高全科护士的整体技术水平,培养护士最佳应急心理状态,从而使抢救工作达到稳、准、快的要求。同时我们将院内急救逐步延伸到院前,将医院搬到现场,最大努力的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3 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 由于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及经济条件的不同,患者对治疗反应也不同,同时休克或应激反应也在不断变化,若患者伴意识障碍,则病史收集困难对隐蔽的症状与体征容易被忽视,只注意到局部的创伤,而对局部创伤可能引发的全身应急反应及合并症重视不够,所以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去动态观察病情,收集资料,为医生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可靠的依据。
4.4 做好心理疏导 急诊多发伤多数为交通事故所造成,由于突发意外,患者及家属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难以接受,造成患者及家属与肇事者之间相互不理解,发生争执、相互指责,使矛盾不断升级;同时家属在病人面前不能保持冷静态度,因异常和急躁行为而影响病人的思想情绪。这样均不利于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护士要运用沟通技巧协调双方关系,进行心理疏导,缓冲矛盾冲突,使双方换位思考。通过我们的努力,双方都能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质量。
4.5 增强法律意识 多发伤有以下特点:(1)来势凶,伤势重,发展快,病死率高;(2)诊断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3)伤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高,给急诊抢救带来高难度、高风险。所以,在病人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稍有不当,极易引发各种护患冲突与护理纠纷,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目前护士安全意识淡薄、护理风险认识不足、防范风险能力不强,我们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注意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抢救护理过程,在特殊检查、操作和治疗前履行告知义务,签定知情同意协议书,外出检查和转运途中必须要有医护人员陪护。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护理安全,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刘淑媛,陈永强.危重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55.
[2]夏必顺,徐春福.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的抢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65.
[3]景炳文.急症急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4]姜杨.借鉴国外护理经验谈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J].南方护理报,2005,12(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