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及帮扶途径探索*

2010-02-09李旭鹏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教育

李旭鹏

(中北大学校团委,山西太原030051)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及帮扶途径探索*

李旭鹏

(中北大学校团委,山西太原030051)

为增进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和生理上的困境,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具体表现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提出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的具体帮扶途径:准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完善帮扶的思想引导体系;积极落实助、贷措施和开发社会资助渠道,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完善帮扶的经济资助体系;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帮扶的心理疏引体系;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协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帮扶的环境净化体系;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建立帮扶的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这既为提高青年一代的整体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给高等教育自身带来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和诸多挑战,如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和高校毕业生不断扩大的矛盾,信息的开放性和教育管理手段的单一性矛盾等等。作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经济贫困、心理存在障碍、学习存在困难等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只有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的重要性,究根循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存在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育人,才能切实维护好大学校园的安定,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1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表现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专题组将大学生弱势群体定义为:“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弱势突出表现在贫困、心理方面”[1]。由此可见,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压力较大、心理存在障碍、人际交往不善等类型的学生群体。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贫困,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出现了自卑多疑、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2];有的甚至存在羞于贫困、盲目攀比的心理,导致不切实际地消费[3],进一步加剧了生活与学习的艰辛,带来一系列问题;更有甚者,为了盲目攀比,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诈骗活动,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个人自立和自制能力差[4],意志薄弱,受外界不良环境和其他同学的影响大,导致学业荒废,譬如当前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就是典型的表现。

第三,由于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5],存在着自私,固执、任性、蛮横、孤僻等不良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善与身边的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中[6],导致生活、学习、交往中产生较大失落感。

第四,感情较为脆弱,无经受挫折打击的自我调控能力,因为失恋、家庭变故、其它偶然事件等,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消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采取形形色色的方式逃避现实、逃避责任,从而对自身学习生活、甚至家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五,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由多变型向成熟型过渡的期间,完善的价值评判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面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时,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甚至钻牛角尖导致思想行为偏激而丧失生活信心[7]。

第六,缺乏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在就业、考研究生,甚至是日常课程结业考试过程中,对成绩或未来的期望较高、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焦虑心理[8],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精神失控等不良状况的产生。

2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

由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具体表现可见,大学生弱势群体可分为:经济困难类、心理障碍类、学习困难类等类型。究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个体自身、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个体心理原因

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小社会,环境具有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9]。个别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调适能力,不能及时适应与高中差异很大的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学习效率急剧降低,学业成绩也极不理想[10]。甚至个别学生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自信心急剧降低,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厌学、逃学,产生“学不好不想学、不想学学更难”的恶心循环,白白浪费了大学期间自我发展的良好机遇。另有学生由于对高校专业不甚了解或屈从家长意愿,由家长包办决定了所学专业,使得学生进入大学了解专业后,由于对专业的不喜欢而产生反感和排斥,甚至对所学专业厌恶之极,对生活学习失去动力和目标,导致学业存在困难。

一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与身边的同学、老师日常交往中存在羞涩、笨拙、尴尬、局促不安等异常行为;另有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我调适和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正视困难、面对波折的危机意识和应对挑战的竞争意识,依赖性较强,自立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大,但心胸却相对狭隘,在实际情况与自身期望存在差距时,不能及时调控自我,从而导致在个人情感、心理和认知方面与社会正常认同状态发生偏离,出现障碍;极个别学生因为身体缺陷原因,导致产生悲观、伤感和自卑感。

2.2 家庭经济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两极分化逐渐加大,贫困地区相对更加贫困、下岗职工的生活压力更大。而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都经济困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比例接近25%。应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贫困学生都能正确面对生活的贫困,保持积极的进取意识,努力学习。但一部分学生还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自卑,从而导致自我的多疑、敏感、自我压抑或自我封闭;其中一些学生心疼父母,不愿意让自己再增加父母的负担,承受不住学习和经济压力,甚至中途退学或荒废学业外出打工,更有甚者为缓解一时经济压力偷盗、抢劫。

大多数学生父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普遍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学习,过着紧张、单调的中学生活。步入大学校园后,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目标实现,自我放松而影响了学业;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独立意识较差,面对大学生活,缺乏自主的能力,学习跟不上,产生巨大压力,担心父母的责骂,将学习当为沉重的负担,出现莫名的焦虑、心理失调等现象。

也有个别家庭因为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破裂或父母长期不良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得大学生心理、性格趋于畸形、顽固、自恃和消极状态,表现为苦恼、愤怒、失望、悲观与厌世。在大学生活学习中不能正确面对问题、挑战或心理存在障碍。因为父母离异造成子女成长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事例是屡见不鲜,北京动物园“硫酸泼熊事件”就是其中典型之一。

2.3 社会原因

社会变革带来的竞争、挑战和不良风气,使大学生们在获取便利信息的同时,也经受着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个人主义逐渐侵入校园,而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够,从而对其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时刻影响、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引发了大学生价值取向、思维理念、人生态度、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改变,对社会文化、人生目标认识出现错位,如果不及时引导,将使其逐渐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陷入认知误区,形成躁动、功利、贪婪、冷漠等畸形心理,成为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甚至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方式,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而社会攀比风气、吃喝风气、哥们义气等不良风气,也在影响着青年一代,消耗着宝贵的学习机遇,使得部分学生沦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

同时,应试教育的弊病在大学校园仍然存在,没有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使得教师、学生教学、学习过程中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素质、重灌输轻引导,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心理养成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对弱势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滞后、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单一、陈旧,也导致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断形成;而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费用的攀升,也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难弱势学生群体的产生。

3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途径

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针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方

法和形式,又要有针对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不断教育引导,

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开展:

3.1 准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完善帮扶的思想引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社会、校园和谐的政治高度认识加强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责任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对弱势群体问题的预见性,未雨绸缪;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用心与人,及时发现、及时化解弱势群体的各类问题,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将思想引导作为弱势群体工作的切入点,将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从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引导、课外素质拓展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要不断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实践活动,如“成功大讲堂”、“合作互助组”、“素质拓展营”等,进一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使广大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充分认识社会,不断增强心理素质,激发成才激情,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积极应对存在的困难与经历的挫折,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适应社会,成就自我。

3.2 积极落实助、贷措施,开发社会资助渠道,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完善帮扶的经济资助体系

助学金、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主要渠道。学校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立规范稳定的资助保障体系,确保经济弱势学生的生活困难得到解决。在全面做好“奖、贷、助、补、减”的同时,强化激励机制,把资助重心从原来的以“补”为主转到以“贷、助”为重,积极争取国家助学贷款,为贫困生解除学费、生活费的后顾之忧;要与社会各届广泛联系,大力弘扬助学帮困的传统美德,倡导企业、个人尤其是成功校友,把帮扶弱势群体、扶助贫困学生作为服务社会、体现公德的一种重要形式,争取多渠道、全方位的贫困学生资助。将国家助学金、奖学金、银行贷款、学校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有机结合,构建起国家、社会、学校多方协作的经济资助体系,切实做好经济弱势学生的资助工作。在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挫折教育等,使得贫困学生经济困难有缓解、思想意识有提高。

3.3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帮扶的心理疏引体系

弱势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心理压力大、自我调控能力差。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可帮扶减少现弱势群体的数量,又可有效避免新弱势群体的产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普及活动,把“心灵的钥匙”教给学生,使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存在的心理压力和障碍,主动做好自我调适。“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要通过构建校院系班立体化的心理健康网络,做好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队伍养成,建立起高效学生心理危机普查和干预机制,增强预见性,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态势,通过专家咨询、个别辅导等形式,及时予以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月、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构建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体系,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疑虑,化解他们存在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大学生。

3.4 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协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帮扶的环境净化体系

环境影响人、环境也决定人。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家庭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弱势学生的帮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良好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健康的氛围、多彩的文化,不仅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社会应尽可能净化不正风气,给学生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缩减学生认识层面的理想与现实、校内与校外的巨大反差;家庭应从学生个体成长出发,打造出温馨、和睦、团结的氛围,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应主动加强外来文化的整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吸引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活动,使学生不受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和不良风气的冲击,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感悟人生、提高思想、深化认识、磨练意志,升华情感。

3.5 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建立帮扶的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的和谐安定、学校的稳定发展,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更应得到学校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引导他们及早为就业做好准备,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求职方法、技巧,使他们掌握必须的应聘艺术,提高求职的成功率。要针对每个弱势学生的个性特征、特长、潜能,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结合客观实际,应聘能体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工作岗位;引导他们提前分析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行解决方法,实现由学生到工作者的转变,使每个弱势学生都能适应社会需要,成长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人一体就可以做好的。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只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正确引导,才能使他们顺利成长,真正成才。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专题组.弱势群体教育及资助体系综合研究报告[R].中国教育学会简报,2005(3):18.

[2]常瑜.关于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EB/OL].http://www.17net.net/A rticle/802/11357.htm l.

[3]刘金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194-197.

[4]李新,孟红旗,蒲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3-96.

[5]王天贶,裘金飞.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J].校园心理,2009(6):390-391.

[6]林贻卿.大学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J].中国集体经济,2009(34):175-176.

[7]王建光.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就业[J].长春大学学报,2009(12):105-106.

[8]高桂英.试谈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55-56.

[9]陈水德.构建高校网络德育体系的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4):49-52.

[10]马汉武.高校全日制成教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104-106.

The Explora tion of the Form ing Reasons and S upporting Channe ls for the Vulne rable College Groups

L I Xupeng
(Youth L eague Comm ittee,North U 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The problem of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 is one of the challenges that must be responded to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W hether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s of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concerns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good resolution for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 is also a powerful starting point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imed at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 and helping them get rid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difficulties effectively,as well as being based o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form ing causes of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s of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analyzes the specific formation reasons of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 and proposes the specific supporting channels for the vulnerable college groups.

college students;vulnerable groups;supporting channels

G647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2.016

1673-1646(2010)02-0071-04

2009-11-12

李旭鹏(1983-),男,助教,硕士生,从事专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共青团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