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团式重建经验
2010-02-0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陷入“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十年间,科技特派员以其特有的旺盛活力,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在我国科技成果产出和应用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一边有着喷涌的科技成果,一边却又存在着科技知识的极度贫乏。解决这个矛盾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让最具价值的科技成果与创造财富的劳动有效嫁接。
科技特派员制度正是在这样具有迫切需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通过自身制度和机制优势,以发展利益共同体为核心,把现代市场要素和创新资源有效植入“三农”,最大限度释放并激发了科技人员和农民创业热情,实现技术、资金、政策、信息等多种优势资源在农村的高效配置,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
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去的不仅仅是人,更带去科技知识,投入成本最低,却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他们把先进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到农业生产体系中,让农民亲眼看到科技成果应用的成效。通过发展利益共同体,科技人员的劳动与企业和农民利益同向,共同承受市场的潮起潮落。这一机制产生的效益,效益衍生的活力,使科技特派员成为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强力胶”。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科技部高度重视,启动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科技支撑专项行动。在专项行动中,科技特派团成为地震灾后重建的一支生力军。
科技部选派20个对口支援省(市)、11个国家部委直属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科研人员组成了科技特派团,深入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重灾县,发挥技术优势和机制优势,集成全国最顶尖的农村科技资源支撑恢复重建。
两年来,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科技特派员们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为灾区基础设施重建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围绕灾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深入灾区开展科技培训,为灾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进驻农业企业开展创业与服务,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
两年来,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创业行动,与四川当地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全国农村科技资源与四川特色优势资源结合发展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