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Ⅷ)——油菜(2)、稻(1)

2010-02-09办公室

种子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病指角果菌核病

办公室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125)

(上接第7期第53页)

6.19 油研818

6.1 9.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9。

6.19.2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6.19.3 品种来源:YD0848A×YD18R。

6.19.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顶叶长圆,叶缘锯齿状,裂叶3~5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复瓦状重叠排列,黄色。种皮黄褐色。全生育期225天,株高148.2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47.3个,每角粒数21.1粒,千粒重3.52g。菌核病发病率14.47%,病指7.28;病毒病发病率5.33%,病指2.7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2.56μmoL/g,含油量 46.53%。

6.19.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5.8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0%;平均亩产油72.90kg,比对照增产11.3%。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5.9kg,比对照减产2.0%;平均亩产油76.73kg,比对照增产6.4%。两年平均亩产160.8千克,比对照增产0.8%;平均亩产油74.83kg,比对照品种增产8.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5kg,比对照增产2.3%。

6.1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18日左右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亩植0.6万 ~0.8万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亩留苗1.0万 ~1.2万株。(2)亩施纯氮15kg以上,氮、磷、钾肥按1.0: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肥重、薹肥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3)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6.19.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0 盐油杂3号

6.2 0.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0。

6.20.2 选育单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6.20.3 品种来源:Y4-2AB×H800-1。

6.20.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叶色深葱绿,叶缘锯齿,叶柄较长,叶裂数2或3对,缺刻较深,越冬半直立。花瓣黄色,长度中等,形态复瓦。种皮黄褐色。匀生分枝类型。全生育期232天,比对照秦油7号迟熟1天。株高156.0cm,一次有效分枝数7.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3.6个,每角粒数21.9粒,千粒重3.91g。菌核病发病率17.10%,病指7.21;病毒病发病率3.96%,病指1.1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饼粕硫苷含量27.25μmoL/g,含油量46.09%。

6.20.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3kg,比对照品种秦油7号增产11.2%;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6.8kg,比对照增产3.7%;两年平均亩产171.1kg,比对照增产7.4%。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7kg,比对照增产10.1%。

6.20.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400~500g,秧龄30~35天,培育壮苗,三叶期每亩施用15%多效唑40~50g,旱茬早栽田块亩植0.6万株,中等肥力田块亩植0.8万株;直播10月上旬播种,亩留苗1.2万 ~1.5万株。(2)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亩施纯氮15~20kg,五氧化二磷6~8kg,氧化钾6~8kg,硼砂1kg;氮肥用于基肥、苗肥、薹肥的比例为5:3:2,磷肥和硼肥一次性底施;钾肥50%作基肥、50%作薹肥。(3)田间开好三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降。(4)加强病、虫、草害防治,重点是苗期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重病田块隔5~7天第2次喷药。

6.20.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1 华油杂62号

6.2 1.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1。

6.21.2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6.21.3 品种来源:2063A×05-P71-2。

6.21.4 以往审定情况:201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6.21.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种。苗期长势中等,半直立,叶片缺刻较深,叶色浓绿,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长江下游全生育期230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47.8cm,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3.1个,每角粒数22.7粒,千粒重3.62g。菌核病发病率20.59%,病指9.35;病毒病发病率4.86%,病指1.7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9.68μmoL/g,含油量41.46%。春油菜晚熟组全生育期140.5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株高157.1cm,一次有效分枝数5.1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31.2个,每角粒数25.53粒,千粒重4.11g。菌核病发病率17.75%,病指8.5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 0.00%,饼粕硫苷含量 29.64μmoL/g,含油量43.46%。

6.21.6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3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12.5%;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5kg,比对照增产4.7%;两年平均亩产172.9kg,比对照增产8.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3kg,比对照增产6.9%。

2009年参加春油菜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0.7kg,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4.2%;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48.8kg,比对照增产6.5%;两年平均亩产254.7kg,比对照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7.8kg,比对照增产3.0%。

6.21.7 栽培技术要点:

长江下游区:(1)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亩植0.8万 ~1.0万株;直播亩留苗1.5万 ~2.0万株。(2)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亩施纯氮12~15kg,60% ~70%基施;五氧化二磷4~5kg,全部基施;氧化钾5~7kg,60%基施;硼肥1kg,全部基施。及时早追苗肥,力争冬至前单株绿叶数达到10~12片;迟栽、土质差或底肥少的弱苗田块要配合中耕松土适当增加苗肥,促早生快发;看苗适当施用腊肥和薹肥。(3)苗期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综合防治菌核病。

春油菜区:(1)4月初至5月上旬播种,条播或撒播,播种深度3~4cm,亩播种400~500g,每亩保苗1.5万 ~2.0万株。(2)底肥亩施磷酸二胺20kg、尿素3~5kg,4~5片叶时每亩追施尿素3~5kg。(3)及时间苗、定苗和浇水。(4)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花角期注意防治小菜蛾、蚜虫、角野螟等害虫。

6.2 1.8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还适宜在内蒙古、新疆及甘肃、青海低海拔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1505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2 中油88号

6.22.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2。

6.22.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22.3 品种来源:86A×P8025。

6.22.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叶片形状为裂叶型,叶片中绿色,花瓣黄色,中生分枝类型,种子褐黑色。全生育期230天,比对照秦油7号早熟1天。株高155.6cm,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74.9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3.48g。菌核病发病率24.24%,病指12.28,病毒病发病率5.43%,病指2.0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7.83μmoL/g,含油量45.66%。

6.22.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1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1%;平均亩产油73.88kg,比对照增产9.7%。2010~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161.6kg,比对照增产0.4%;平均亩产油74.82kg,比对照增产6.1%。两年平均亩产162.9kg,比对照增产3.9%;两年平均亩产油74.36kg,比对照增产7.9%。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3.4kg,比对照增产8.8%。

6.22.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移栽,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地块1.0万 ~1.2万株,肥力水平较高地块0.8万 ~1.0万株;直播10月初到10月中旬播种,亩留苗1.5万 ~2.0万株。(2)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kg;追施苗肥,苗期亩施尿素10~15kg;底肥亩施硼砂1~1.5kg;初花期喷施浓度为0.2%的硼砂溶液。(3)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亩用100g菌核净兑水50kg喷施。

6.22.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3 沪油21号

6.2 3.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3。

6.23.2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6.23.3 品种来源:9714×9711/84004×8920。

6.23.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双低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叶缘有波状缺刻,蜡粉较厚,花瓣鲜黄色。中生分枝类型,角果较长,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36天,比对照秦油7号迟熟2天。株高139.5cm,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8.6个,每角粒数19.8粒,千粒重4.78g。菌核病发病率14.8%,病指6.23;病毒病发病率4.71%,病指1.5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2.43μmoL/g,含油量43.70%。

6.23.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9.5kg,比对照秦油7号减产4.4%;平均亩产油66.93kg,比对照减产7.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5kg,比对照增产3.7%;平均亩产油69.30kg,比对照品种增产0.9%。两年平均亩产156.0kg,比对照品种减产0.3%;平均亩产油68.12kg,比对照品种减少3.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5kg,比对照品种增产0.5%。

6.23.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25日左右播种,11月上旬移栽,苗床与大田比例1:6,3片真叶期喷150mg/kg多效唑,亩植7500株;直播10月20日左右播种,每亩留苗1.5万 ~2.0万株。(2)基肥重施,苗肥早施,薹肥轻施,花角肥少施,增施硼肥。春前、春后用肥比例为85:15。(3)人工收割要求全田90%左右角果呈现黄色,机械收割要求95%以上的角果呈现黄色。

6.23.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4 中核杂418

6.2 4.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4。

6.24.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6.24.3 品种来源:Y204A×069032。

6.24.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子叶肾形,苗期长势稳健,叶色较深,有蜡粉,幼苗半直立,长柄叶2~3对缺刻,叶缘齿状。花瓣黄色,大小中等,呈侧叠状。全生育期235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49.5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86.2个,每角粒数19.8粒,千粒重4.12g,种皮黄褐色。菌核病发病率22.5%,病指10.02;病毒病发病率5.34%,病指1.7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5%,饼粕硫苷含量 24.65μmoL/g,含油量47.03%。

6.24.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7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2.3%;平均亩产油78.98kg,比对照增产6.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8kg,比对照增产3.8%;平均亩产油77.30kg,比对照增产6.5%。两年平均亩产166.2kg,比对照增产3.1%;平均亩产油量78.14kg,比对照增产6.7%。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3kg,比对照增产3.7%。

6.24.6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早栽,江淮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移栽苗龄不超过40天;直播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淮南和江南地区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推迟5天左右。(2)种植密度,中等肥力田块,移栽亩植0.8万 ~1.0万株,直播亩留苗1.5万 ~2.0万株,每穴留双株。(3)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亩施纯氮17.5kg,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50%作底肥,30%作年前苗肥,20%作蕾薹肥,年后抽薹前施用。切忌薹期偏施化学氮肥;缺硼田块每亩底施750~1000g硼肥,如遇长期干旱天气,蕾薹期再喷施1次。(4)注意及时防病治虫除草,开好三沟,防止水渍。

6.24.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5 徽油杂1号

6.2 5.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5。

6.25.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6.25.3 品种来源:油AB×9003。

6.25.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蜡粉中等,叶片长度较大,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较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平展,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褐色。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58.7cm,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393.3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74g。菌核病发病率19.72%,病指8.59;病毒病发病率3.93%,病指1.2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95%,饼粕硫苷含量20.45μmoL/g,含油量43.69%。

6.25.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4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0.6kg,比对照增产8.3%;两年平均亩产168.5kg,比对照增产6.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3kg,比对照增产4.5%。

6.25.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壮苗,苗龄控制在30~35天,10月下旬移栽,亩植0.8万 ~1.0万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用种200~400g,每亩留苗1.8万 ~2.5万株。(2)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kg、硼砂1.5kg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5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应在薹期喷施0.2%的硼肥。(3)防治病虫,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6.25.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6 华油杂95号

6.2 6.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6。

6.26.2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6.26.3 品种来源:S-1300×浙油18号。

6.26.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自交不亲和两系杂交种。苗期半匍匐,叶片缺刻较深,叶色浓绿,幼茎绿色。花瓣相互重叠,黄花。籽粒中等大小,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22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36.8cm,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5.2,每角粒数21.9粒,千粒重3.84g。菌核病发病率19.96%,病指9.57;病毒病发病率为5.76%,病指3.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19.44μmoL/g,含油量46.88%。

6.26.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0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9.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3kg,比对照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4.7kg,比对照增产10.5%。2010~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5kg,比对照增产8.6%。

6.2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亩植1.0万 ~1.5万株;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每亩留苗2.0万~3.0万株,晚播田每亩留苗3.0万 ~5.0万株。(2)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基肥亩施复合肥70kg、硼砂1.5kg左右,适量追施苗、薹肥。(3)苗期防治菜青虫和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6.26.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7 扬油9号

6.2 7.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7。

6.27.2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6.27.3 品种来源:F5078/选40//宁1136/加拿大2号。

6.27.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叶色较淡。花瓣黄色,较大,种子黑色。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52.2cm,一次有效分枝数7.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2.1个,每角粒数22.3粒,千粒重4.65g,菌核病发病率16.97%,病指7.26;病毒病发病率5.49%,病指2.4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17.46μmoL/g,含油量42.65%。

6.27.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2kg,比对照减产0.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1kg,比对照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63.2kg,比对照增产3.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7kg,比对照减产4.5%。

6.2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早栽,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亩植0.8万 ~1.0万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留苗2.5万~3.5万株。(2)施足基肥,补施腊肥,重施抽薹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做到氮、磷、钾、硼肥相配合。(3)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移栽前用油菜专用除草剂作土表处理,苗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6.27.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8 绵新油78号

6.28.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8。

6.28.2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6.28.3 品种来源:037AB×21C。

6.28.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微具蜡粉,叶二裂琴状。花朵大,花瓣侧叠,种子黑褐色。全生育期221天,比对照秦油7号早熟1天。株高145.3cm,一次有效分枝数6.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8.6个,角粒数21.4粒,千粒重3.79g。菌核病发病率14.02%,病指6.76;病毒病发病率5.14%,病指1.87;菌核病抗性鉴定为低感。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20.31μmoL/g,含油量46.18%。

6.28.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1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5.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8.5kg,比对照增产5.8%;两年平均亩产166.8kg,比对照增产5.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1kg,比对照增产6.9%。

6.28.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下游区育苗移栽9月5~25日播种,移栽每亩0.7万 ~0.8万株;直播9月25日至10月25日,每亩留苗1.0万 ~1.2万株。(2)亩总施肥量纯氮10~11kg、纯磷9kg、纯钾10kg、硼砂1kg,其中底肥占50%,苗肥占20%,薹肥占30%,缺硼地区应增施硼肥。(3)稻后油菜田应注意开沟排水。(4)苗期、花薹期、青荚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6.28.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9 陕油0913

6.29.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9。

6.29.2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29.3 品种来源:Z9A×Z716C。

6.29.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叶缘锯齿,无蜡粉,叶片少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全生育期平均246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50.0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0.3个,每角粒数23.0粒,千粒重3.44g。菌核病发病率10.79%,病指8.52;病毒病发病率0.0%,病指0.0;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1.57μmoL/g,含油量40.71%。

6.29.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0.6kg,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9%;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30.3kg,比对照增产8.1%;两年平均亩产210.4kg,比对照增产6.6%。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1.1kg,比对照增产0.7%。

6.29.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区9月5~10日播种育苗,苗床每亩用种400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5,苗龄30~35天,培育壮苗,10月上中旬移栽,每亩种植0.8万株;直播9月15~20日播种,每亩播种400~500g,每亩留苗1.0万 ~1.2万株。(2)施足底肥,大田每亩底施复合肥40~50kg、尿素8kg、硼砂1kg左右;育苗移栽田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3)直播田2片真叶时及时间苗,5片叶时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12月下旬及时冬灌。(4)苗期注意防治跳甲、菜青虫和蚜虫,返青期预防茎象甲,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29.7 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30 青杂7号

6.30.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30。

6.30.2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

6.30.3 品种来源:144A×1244R。

6.30.4 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缩茎叶浅裂、绿色,叶脉白色,叶柄长,叶缘锯齿状,蜡粉少。薹茎叶绿色,披针形,半抱茎,叶片无刺毛。花黄色,种子深褐色。全生育期132.3天。株高136.5cm,一次有效分枝数4.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139.1个,每角粒数28.3粒,千粒重3.81g。菌核病发病率13.07%,病指为3.13%。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19.25μmoL/g,含油量48.18%。

6.30.5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春油菜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9kg,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9.0%;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20.3kg,比对照增产9.4%;两年平均亩产203.6kg,比对照增产9.2%。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7.5kg,比对照增产8.9%。

6.30.6 栽培技术要点:(1)4月初至5月上旬播种,条播为宜,播种深度3~4cm,每亩播种400~500g,每亩保苗3.0万 ~3.5万株。(2)底肥亩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3~5kg,4~5片叶苗期每亩追施尿素3~5kg。(3)及时间苗、定苗和浇水。(4)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花角期注意防治小菜蛾、蚜虫、角野螟等害虫和菌核病。

6.30.7 审定意见:适宜在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海拨、高纬度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6.31 秦杂油19号

6.31.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31。

6.31.2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6.31.3 品种来源:YD18A×P563。

6.31.4 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化学诱导型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裂叶型,叶色绿,叶片较大。花色黄,花瓣中等。角果直生,成熟角果微紫。春油菜生育期114~126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株高160.7cm,一次有效分枝数5~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08.3个,每角粒数26粒,千粒重3.90g,种子褐色。菌核病发病率为17.45%,病指7.8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2009年为低感,2010年为低抗。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22.28μmoL/g,含油量49.49%。

6.31.5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春油菜低海拨地区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7.4kg,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6.9%;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241.7kg,比对照增产3.4%;两年平均亩产254.5kg,比对照增产5.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6.8kg,比对照增产4.1%。

6.31.6 栽培技术要点:(1)力争早播,日均温稳定在2~3℃、土壤解冻5~6cm时抢墒播种。(2)直播每亩用种300~400g,每亩留苗1.5万 ~3.0万株。(3)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4)注意防治病虫,尤其要注意防治跳甲、茎象甲、油菜露尾甲、小菜蛾、蚜虫等。(5)注意预防倒春寒危害。

6.31.7 审定意见: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拨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7 稻品种

7.1 荣优9号

7.1.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1。

7.1.2 选育单位: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7.1.3 品种来源:荣丰A×R9。

7.1.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天,比对照金优402长0.2天。株高89.5cm,穗长18.8cm,亩有效穗数22.6万穗,穗总粒数113.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7g。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稃尖紫色,穗顶间有短芒,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1%,长宽比3.1,垩白粒率30%,垩白度6.3%,胶稠度42mm,直链淀粉含量21.9%。

7.1.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3.7kg,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38.0kg,比对照增产7.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8kg,比对照增产5.9%,增产点比率90.0%。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7kg,比对照增产5.2%。

7.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1.5~2kg,抛秧每亩大田用种2~3kg,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适宜抛秧或小苗带土移栽,一般塑料软盘育秧3.1~3.5片叶抛秧,水育秧4.5~5.0片叶移栽。栽插规格13.3cm×20.0cm或16.7cm×16.7cm,每穴栽插2粒种子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补穗肥。耙田时亩施25%水稻专用肥40kg,移栽后5~6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15~20kg,每亩施氯化钾5~10kg作为孕穗肥。水分管理做到干湿相间促分蘖,当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晒田,孕穗时以湿为主,后期干湿交替壮籽,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1.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2 中2优280

7.2.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2。

7.2.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7.2.3 品种来源:中2A×中恢280。

7.2.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6天,比对照金优402长1.2天。株高95.3cm,穗长20.9cm,亩有效穗数20.1万穗,穗总粒数144.1粒,结实率74.7%,千粒重27.4g。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3%,长宽比3.0,垩白粒率19%,垩白度4.0%,胶稠度81mm,直链淀粉含量13.6%。

7.2.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8kg,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4%(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30.3kg,比对照增产6.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5kg,比对照增产3.8%,增产点比率70.0%。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0.9kg,比对照增产3.9%。

7.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每亩大田用种1.5~2kg,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适宜秧龄移栽,栽插密度17cm×20cm,每穴栽插2粒或3粒种子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每亩施用纯氮10~12kg,配合施用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前中期做到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搁田;后期采用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2.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南、江西中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病指角果菌核病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诸葛菜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不同播期、密度和肥效对陇葵杂4号菌核病发病规律的影响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空心病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