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蔬菜种子质量关键措施
2010-02-09沈晓晓
陆 英,沈晓晓
(海门市种子管理站,江苏海门 226100)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加之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多个商品性状要求越来越高,直接刺激了良种的需求市场。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优劣关系到蔬菜生产的大局,只有优良的种子配之适宜的栽培技术,才能发挥良种的优势,获得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产品。 因此,提高蔬菜种子质量,杜绝假冒伪劣种子进入市场,对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1 加强新品种及其繁育技术的研究
新品种的选育是种子生产的源头,直接关系到种子的质量和产品的商品性。优良新品种具有遗传稳定性高、种子繁育简单、种子发芽率高、产品商品性佳等优点。所以,首先必须通过强化品种选育来控制种子生产质量,减少或者减轻后续的质量控制措施。具体方法是通过蔬菜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和评价,筛选出质量稳定的亲本材料,选育出品质性状优良的蔬菜新品种,以保证蔬菜种子的内在质量的稳定性。对新育成的品种进行栽培技术和繁制种技术研究,深入研究品种特性,并制定相应的繁制种技术规程,供繁制种技术人员参考应用。育种家应经常深入制种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对制种技术提出改进措施,如对种子生产的轮作、隔离、病虫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制种人员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以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2 加强种子生产过程的控制
保证大面积生产出来的蔬菜种子的质量尤其是纯度的稳定性,是成功推广蔬菜新品种的必要前提。如果蔬菜种子大批量生产时不能保证种子质量的稳定性和种子的纯度,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推广,甚至会过早出现品种退化,失去原有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种子生产部门在种子的整个生产周期内要坚持质量第一、产量第二的原则,对蔬菜种子生产全过程实行程序化管理,做到种子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不但要制定和不断完善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而且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技术充分落实。建立稳定和规范的繁制种基地是繁殖高质量种子的基础。 要求基地素质较高,人员较稳定,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能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用标准化的繁制种技术来获取高纯度的优质种子。 加大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种子大批量生产时的质量稳定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3 种子采后加工和处理
种子贮藏、加工、包装等各采后处理环节对种子的质量、商品性也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应加强种子贮藏、加工、包装等各采后处理环节的研究,对种子严格进行精选,采用合适的贮藏、加工和包装方法,确保在市面流通的每一粒种子都符合国家标准。种子采后加工处理工艺包括种子加工及种子处理两部分,种子加工主要包括烘干、清选和精选分级;种子处理是在种子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种子质量和价值的手段,主要包括引发、造粒丸化、薄膜包衣及种子消毒处理。种子外包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包装的设计应美观有吸引力,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包装上的文字、图案、色彩要能反映企业特点和品种特性。包装内附种子的播种和栽培技术等资料。种子标签标注的内容应符合《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标注的质量指标和产量指标一定要真实。
4 加强种子质量检测
种子质量检验是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按照检验规程标准,运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种子样品的指标进行分级鉴定,这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种子生产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定种子在农业生产上的种用价值。
在种子采后加工和处理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质量检验,检验的项目主要是种子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等。 种子从繁种基地收回后到公司入库之前要通过质量检测,以保证种子的真实性、生活力和健康指标。在种子贮藏、包装、上市之前也要进行测定,以保证上市的种子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防止和控制种传病害,杜绝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
5 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种子质量的关键在于通过培训来提高制种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首先,要对基地制种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制种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技能,更好地指导基地农户的生产。 其次,要对基地制种农民进行培训,包括基本的栽培技术、授粉技术培训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法制观念,使制种的各项措施能得到落实,以便生产出高质量的种子。第三,要全面提高种子质量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检测队伍能及时、准确地完成检测任务,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当好种子质量的监督员。 第四,要使销售人员掌握适宜种植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以对良种达到最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6 加强示范推广
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必须经过试验、示范才能在生产中被广泛地应用。良种选育单位要加强良种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科研人员通过现场示范指导,为农民提供新品种栽培技术,使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 同时加强各种媒体宣传报道,使优良品种尽早被广大菜农认识和接受,从而购买和种植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