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两优888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

2010-02-09唐红生姚立生孙明法严国红朱国永王爱民何冲霄任仲玲孙红芹万林生

种子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稻区籼稻亩产

唐红生,姚立生,孙明法,严国红,朱国永,王爱民,何冲霄,任仲玲,孙红芹,万林生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 224002)

盐两优888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用自育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盐582S与自育恢复系盐恢88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经国家和江苏省多年多点水稻区试、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2009年分别通过了江苏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审定编号:苏审稻200902和国审稻 2009020),2009年 7月盐两优 888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公告,公告号是CNA005472E。

1 产量表现

2004年盐两优888参加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杂交稻新组合品比试验,平均亩产625.6 kg,比对照汕优559增产5.8%;2005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籼预试,平均亩产524.5 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2006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kg,居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0%,比对照Ⅱ优084增产6.3%,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2 kg,亦居第一位,比对照Ⅱ优084增产7.8%,达极显著水平;2006-2007年两年江苏省杂交中籼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9 kg,亦居第一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96%,比对照Ⅱ优084增产7.07%,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籼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5 kg,亦居第一位,比对照Ⅱ优084增产5.9%。

2007年盐两优888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国家水稻试验,亩产510.3~670.8 kg,平均亩产593.5 kg,居所有新参试组合的第一名,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占80%;2008年继续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国家水稻试验,亩产533.0~721.8 kg,平均亩产616.2 kg,亦居第一位,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52%,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占92.9%;2006-2007年两年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天组国家水稻试验,平均亩产604.9 kg,亦居第一位,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3%,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占86.4%;2008年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国家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4 kg,亦居第一位,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1.3%。

2 特征特性

2.1 主要农艺性状

盐两优888幼苗矮壮,芽鞘短粗绿色,叶片短挺,叶色淡绿,分蘖性中等偏强,分蘖发生早而集中,低节位分蘖多。成株株型集散适中,株高115 cm左右,主茎一生出叶17~18张,5个伸长节间,茎秆粗壮。叶鞘肥厚,抱茎程度好,不露节。上部3张功能叶片挺直,受光姿态好,成熟时剑叶上举呈草盖顶,秆青籽黄熟相好。成穗率较高,一般70%左右,亩有效穗16万 ~17万穗。穗形较大,每穗总粒170粒左右,每穗实粒15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28 g。落粒性中等,谷粒呈黄色,饱满度好,米粒透明度好。

2.2 稻米品质优

2006年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糙米率82.0%,精米率72.0%,整精米率61.5%,粒长7.1 mm,长宽比3.2,垩白率23.0%,垩白度2.3%,透明度1级,碱消值5级,胶稠度76 mm,直链淀粉含量16.5%,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适口性好。

2.3 抗逆性强

2006年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结果:抗白叶枯JS49-6致病菌株(3级),抗白叶枯KS-6-6致病菌株(3级),抗白叶枯浙173(3级)和 PX079致病菌株(5 级);对稻瘟病 ZA5、ZB13、ZC5、Z 天 5、ZE3、ZF1、ZG1等7个生理小种均免疫,病级均为0级;抗穗颈瘟(1 级)、抗纹枯病(R)、抗条纹叶枯病(R),抗倒性较强。

2.4 适应性广

盐两优888在江苏作麦茬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7.5天,比对照Ⅱ优084早熟1~2天,属中熟中籼两系杂交稻类型。茬口适应性好,大小麦或油菜茬口均可种植,适宜江苏省及我国长江中下游中籼稻地区中上肥水条件下推广种植。

3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4月底至5月上、中旬播种,水育秧每亩秧池播种15 kg,旱育秧25 kg。秧田要施足基肥,早施断奶肥,追施长粗促蘖肥、送嫁肥,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3.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5天左右,载插规格每亩1.6万 ~1.8万穴,每穴1或2本,每亩基本苗7万 ~8万株,做到浅插、匀栽。

3.3 科学用肥,促苗早发

亩产量650 kg以上栽培,一般每亩需肥量折纯氮20 kg左右。施肥应坚持“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基面肥占40%,分蘖肥占30%,穗肥占30%。

3.4 管好水浆,协调群体

水浆管理宜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要求栽后20天左右发足等穗苗,适时排水搁田,控制亩高峰苗不超过25万株,最后成穗16万~17万穗。后期湿润养老,收割前5天断水,确保秆青籽黄。

3.5 防治病虫,保苗增穗

秧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蚜虫,大田期要做好纹枯病、螟虫、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证稻苗正常生长发育,保苗争穗夺高产。

猜你喜欢

稻区籼稻亩产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2023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从稻名演变看籼稻的起源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杂交籼稻花药基部开裂性状的遗传研究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