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形势下种子安全问题

2010-02-09曹改萍崔永霞

种子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种子

曹改萍,崔永霞

(1.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太原 030006;2.平顺县农业局,山西 平顺 047400)

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种子作为粮食安全的上游产业,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保持对种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近日,农业部召开全国种子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确保 “四大安全”,即确保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种子产业安全。“四大安全”既是种子安全的基本内容,也是确保种子安全的根本措施。中国种子问题与粮食问题一样,只能依靠我们自身解决,绝不能让国外种业牵着鼻子走,对国外种业的依存度越高,中国种业的安全性就越低。把“四大安全”贯穿于发展民族种业的全过程,是新时期赋予每一个种子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 品种种植安全

品种种植安全涉及四方面内容:

1.1 国外品种种植规模扩张,给国内品种推广带来压力

跨国种业公司最早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为突破口进军中国种子市场,而后开始向粮食作物转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2009年,“先玉335”已占了全国玉米5%的份额,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洋品种”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扩张,给国内品种推广带来了压力。

1.2 国内突破性品种缺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我国目前推广应用于生产的新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受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因素影响,而性状大同小异,同质性较强,难以适应各种自然灾害及生物灾害的考验,作物单产水平难以持续提高。

1.3 品种保护监管不力,致使企业科研创新缺乏活力

品种保护不力,侵权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已经成为企业科研创新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奉行“拿来主义”,简单组合品种以追求短期利益,不重视育种材料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选育的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未审先推、套牌经营等扰乱了种子市场秩序,给农业生产带来隐患。

1.4 转基因品种的种植和推广,给未来农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我国虽然制定了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品种审定需要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转基因品种为了减少麻烦,按照普通品种审定;另外,国外种业巨头控制转基因品种,不惜代价妄图开发我国市场,这些都使未来农业陷入潜在的风险之中。

2 供种数量安全

目前,全国年用种量达1 250万吨,种子年销售量380万吨,销售额约30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种子销售总额的12%,居全球第二位。供种数量由于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保证供种数量难度加大。

2.1 种子储备制度不完善,给种子救灾和调控带来了难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国家建立种子贮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目前共性的问题是,种子贮备数量不足,涉及作物品种面窄,调控手段不完备,一旦发生涉及面大一点的灾情很难应对。

2.2 制种基地不稳定以及气候变化,使种子数量安全处于动态之中

近几年,在西北、西南、华南等种子生产优势区和粮食主产区形成了一批相对集中的种子生产基地,但是由于缺乏保护和扶持政策,种子生产动荡不稳。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因比较效益下降而连年减少,部分地区杂交早稻种子受异常气候影响减产,供应偏紧,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2.3 常规作物良繁体系的瓦解,致使种子供应水平较低

过去,常规作物良种依靠良种场、国有种子公司、特约种子生产基地等生产,相对稳定。现在企业改制,政企分设,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常规作物繁种无人问津,常规作物种子供应在原有水平上开始下滑。

3 种子质量安全

种子质量安全既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抵御国外种子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种子质量状况存在三方面问题。

3.1 种子质量水平与国外种子无法抗衡

国外种子是高价位、高质量,商品种子按粒包装销售,国内种子才开始由散装向小袋包装过渡,仍然维持按斤包装销售。随着种子精量机械化播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子质量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

3.2 标签标注失真,影响种子的可信度

3.2.1 标注内容不合法。品种名称、品种说明或适宜种植区域与品种审定公告不一致,内外标签标注产地和经营许可证编号不一致。

3.2.2 标注内容不完整。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净含量、审定编号、许可证编号、生产年月或生产商信息未标注。

3.2.3 标注内容不规范。在品种名称前增加“新”、“美”等字样,用“千斤王”、“超千斤”等虚假言辞误导农民。

3.3 种子检测结果时效性不强

由于受检测水平和条件的限制,种子纯度等指标不能及时出具数据,往往在种子销售后甚至播种后才公布结果,对种子质量隐患不能有效防范。

4 种子产业安全

当前,种子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正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加速。作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中国种业正在融入并且已经成为全球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业安全作为粮食安全的基石,面临的压力和冲击更是不可低估。

4.1 国内种子企业表现为多小弱,难以与跨国种子企业抗衡

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 700多家,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仅200多家,而美国仅有1 100多家种子企业,其企业的平均规模相当于我国的10倍。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美国前20家种子企业垄断了其70%的市场。

4.2 科研实力悬殊,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种子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不过100多家,这些企业的年研发投入不过几千万元,而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年研发投入数亿美元。2008年美国先锋公司种子销售额33亿美元,科研投入按10%(3.3亿美元)计算,相当于20多亿人民币。同年,中国5家上市公司的种子销售总额才28亿元人民币,仅与美国先锋公司科研投入资金相近似。由此可见,我国种业的科研投入太微弱,与种子大国不成比例。科研投入少,新品种产出少,企业发展后劲就不足。

4.3 国外种业巨头抢占了制高点,给我国种业安全带来隐患

目前,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正成为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子公司在这些领域占绝对优势。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带来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也增大了技术所有者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权。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缺少前瞻性,极有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制于人。据报道,孟山都公司已经研究成功一项“终极基因”技术,以此来保护其品种权益。如果我国种业市场由“洋品种”占据主导地位,将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4.4 种质资源安全受到挑战

我国现已保存38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名列世界第一。但我国种质资源的基因鉴定、研究和利用工作严重滞后,影响了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我国很多种质资源被国外偷取和克隆以后,又反过来成为跨国公司制约我国技术发展的手段。跨国公司投入经费搜集发展中国家的种质资源,分离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请专利。例如,我们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被美国人获取后,他们通过分子标记等手段申请了160多项专利。这样,中国农民种植中国大豆却侵犯了美国的专利,还要向他们交费。由此看来,种质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种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桃种子
幸运的小种子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可怜的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种业名企展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