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府·冥通记》“道义”条辨误

2010-02-09王耀东敏春芳

关键词:道义道教

王耀东,敏春芳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梁代陶弘景(456~536,今南京人)、周子良(496~515,今余姚人)师徒皆信奉道教。周二十岁时自杀,生前曾写日记叙述他与神仙真人梦中交谈的情形。这些日记后来经陶弘景整理加注而成《周氏冥通记》四卷(简称《冥通记》)。《汉语大词典》:“道义 4:谓一同修道的义友。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周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义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谓欲染邪气,亟相蹙问。’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1]笔者以为,黄生此说甚疑。

《中华道藏》①中“道义”共有 88例(人名不计②,内容重复者以1例计),分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词义与“同事道法之义友”完全无涉,共有71例:

4-8③真人时自诵经,帝未弘道义幽赜之理。

4-88-12所以导初学者,令知道义之宗耳。

4-96-8臣等虽有向道之心,未明道义。

4-96-10世若有人自言得道,深明道义。

4-96-10是诸仙人深明道义,洞晓存形无生之道。

4-98-10我者,即是道义;常者,是法身义。

5-31-1;9-23-5道义主无,治物有病;德义主有,治世无惑。

5-31-5即有故非空,即空故非有,非空是中道义。

5-31-6如无非有,如有非无,是中道义也。

5-31-0;5-31-7;5-31-7;5-31-7三界义,五道义,混元义。

6-92-1资玄门,道义之门。

6-92-8夫子曰:“道义悦心,自无他趣。”

6-94-7;11-1-11;12-6-2;17-2-1 ;26-27;27-28-14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9-2-0;29-1;46-2斯实道义之门,非徒相反而已。

9-23-5道是德义,德是道义……德义取有体无为言,道义取无通有为说。

10-9-1凡缺员,乞试《道德》《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

10-9-2口谈道义曰方,非谓其形四方也。

12-1-2无我则风化行于不可见,无物则道义示于莫能知。

12-2-0;12-2-11《四子古道义》。

13-2-17此结释前纯素之道义也。

14-1-1倘非烛理洞明,道义战胜,虽居至贵、至富,亦有所不免焉。

14-1-19古之所谓友者,道义相资,成德就业,急难相济,生死不渝者也。

14-1-39为臣子者以顺君为事而不能以道义绳之。

14-1-63唯颜子优入圣域,……有以见拳拳于道义之间。

15-8-5;15-9-7不遇不以为耻,悔何有焉?所存道义,岂若贫贱哉?

15-22-0黄帝阐弘道义,务欲救人。

16-9-2坎外阴而内阳,……为道义之门,黑中之白也。

17-4-1下愧服则道义之威不猛而自洽。

17-6-4次四:唐无适,道义之辟。

24-2-1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

24-2-4或曰:“先修饰道义,以和其众。”

25-2-0(《抱朴子外篇》)目录《道义》本原缺,今据正文标题补。

25-2-2孙卿所尚,道义既备,可轻王公。

25-2-22观道义而如醉,……违道义以趦趄。

25-2-25君子之交也,以道义合。

25-2-32;25-2-44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25-10-6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方。

25-10-10一于道义而没世不忘者,初非有所勉慕而强为之也。

25-10-24葛宫弟密奕世儒学,以道义闻。

25-10-26君子则不然,所守寸道义。

25-10-26此其道义显著,后世鲜能及也。

25-10-35夫子之交也,道义而已矣。……见古人之道义切磋。

25-10-35贫者日谄,势利益盛,道义益微。

25-10-40是以道义流于无穷,功业著于悠久。

25-10-45此所以虽获一时之令名,而乏千古之道义。

25-10-56尊荣比蝉翼,道义俾崇山。

26-19-4何薄于道义,趋于流俗者皆然。

26-19-4;27-28-14三山有侣人情淡,四海无家道义深。

26-19-5繄自书契,稽于典坟,彝伦由序,道义之门。

27-43-1三教同开道义门,心心相契共谁论?

29-6-5夫十二部道义,通于三乘。

31-14诸人展诵来因,传生道义。

31-65-13一脉源流,闻道义门阴隲。

31-67-1一乡之中,陶为道义;十室之邑,薰为忠信士焉。

32-17人君至德,道义常行。

32-21-2亥位见天祥,精明道义扬。

32-21-3有名无贪酷,终存道义心。

34-2-6道义冲真天,帝郁篮仙。

37-151一不传无道义者,二不传好淫乐娼者。

38-195故《道义八景真玄经》云:北斗八星,即八卦也。

40-2-2《午朝行道义》。(按:即《午朝行道仪》)

42-28则人伦不废,道义两全。

44-25-8侮圣人言,笑大道义。

45-13-5上令中书令张说访以道义,宦官扶入宫中,与语甚悦。

45-13-4卿侍上皇,中为朕师,今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资卿道义。

47-1-2师但漠然不应,以道义释之。

47-8-9由我者吾而道义是守,不我者天而得丧俱亡。

47-9-37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畜道义,何以及此!

48-14放(按:宋人种放)以道义来,官禄非所问也。

48-14-5师生高掠二山名,千载谁云道义轻。

48-21一边萧艾一芝兰,利欲关头道义关。

第二种情况,是词义似“同事道法之义友”而非者,共有9例。其中,邵雍《伊川击壤集》“道义”有7例:

25-8-5道义相欢岂易亲,古称难处是知人。

25-8-6温凉气候二八月,道义宾朋三五人。

25-8-10四乐见太平,五乐闻道义。

25-8-10交情日更深,道义久相尚。

25-8-12方惜久离阔,却喜由道义。

25-8-17经纶事体当言用,道义襟怀只论诚。

25-8-18未知道义,寻人为师;既知道义,人来为资。

按:邵雍为北宋理学家,精于《易》,其作品入《中华道藏》,但他本人未曾入道教。《中华道教大辞典》“道教人物”[2]无邵雍即是明证。邵雍平生所交,亦非道士。《宋史·邵雍传》:“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有人指出:“在他的《伊川击壤集》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酬唱诗,时间上横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对象则上自富豪,下至普通士人,而又尤以官僚阶层为最多。”[3]《伊川击壤集》提到朋友39次,多用“友”“友人”或“贤友”等指称。北宋理学也叫道学,邵雍诗中的“道义”是理学之道义,试析三例:

①《十六日依韵酬福昌令有寄》:“道义相欢岂易亲,古称难处是知人。”

按:“福昌令”是朝庭命官,邵雍和他“相欢”的是北宋盛行的理学之义。

②《谢傅钦之学士见访》:“方惜久离阔,却喜由道义。”

按:傅钦之,即傅尧俞,据《宋史·傅尧俞传》载,钦之终生居官,未涉道教之事。

③《闲适吟》:“为士幸而居盛世,住家况复在中都。……温凉气候二八月,道义宾朋三五人。量力杯盘随草具,开怀语笑任天真。”

按:“为士幸而居盛世,住家况复在中都”“量力杯盘随草具”等句,绝非描述道士生活。

其他2例,一见于《上清升化仙度迁神道场仪》:

且夫修道升仙,非师不度;超凡证圣,非友不成。师犹父母也,同学为兄弟也,得不敬孝友爱,承顺和悦,以遵其教乎?师资同学,既离亲戚,栖庇山林,骨肉远矣,亲爱疏矣。一旦有疾,惟门人同学为其选备方药,营修药饮以疗之。其或修短有常,奄从沦化,即当诵经行道,拜章上表,忏罪谢愆,以相迁度。生死道义,惟此为先。师友沦没,弟子同学皆当齐集,以高德者为法师,其余依位次第,沐浴更衣,可设坛出官,关启行事。

按:据语境分析,“生死道义,唯此为先”意为:(师资同学)生病时或去世后,(门人同学)应该做的,首先是这些事。

一见于《冥通记》:

君勃然曰:‘凡此事莫轻示人。吾昔与裴清灵去来华侨处,受其言语,令以示许。侨宿本俗民,性气虚疏,不能隐秘,告其一法,回而加增。逢人不问愚贤,辄敢便说之。如此既多,便回受于扬耳。侨乃流沉河水,身没异方,得脱以来始十四年耳。今犹在鬼伍,昼夜辛勤。诸如此事,可不慎乎!尔勿示人此事也。’”陶弘景注:“此条中,多说上落及宣漏诸事,全是欲严相诫防,恐脱言说,便致谴黜。既如此,伊何由敢显?虽复王威加逼,金帛满堂,亦当杜口道义等。

按:从原文和陶注看,道人对于“道义”,不能“逢人不问愚贤,辄敢便说之”;要“虽复王威加逼,金帛满堂,亦当杜口道义”。如若不然,“便致谴黜”,“华侨”就是反面例子。故此处“道义”指道教玄机。

第三种情况,是词义未能确定,共有2例:

法服如科,神童侍卫,不得法者,鬼反害人。朝礼读经,斋戒祈请,问讯师宗,皆得着之;朝廷往来,吊丧问疾,园苑遨游,混浊之处,路陌之间,并不得着;出家山居,终身着之;暂出人间,亦不须变。无忌秽淹,不择忧劳;弊则更新,补接唯净;同学共志,亦得相给;或故作新好,供奉师友,及诸道义门徒,赐乞随时,先应启告。(《法服诀》)

按:此处“道义”不知所指为何。如指“道友”,则与前面“师友”矛盾;如指“道教经义”则与后面的“门徒”不搭配;如指“道友”,而“师友”指“师(亦友)”,则很勉强;如“道义门徒”是专名,特指某类门徒,那它就不会在《中华道藏》中只出现一次。

具法位臣姓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再拜上言:谨案文书,某以顽疏,奉道多违。虽忝法职,宣化无效,民物离散,救疗逋迟。或知而故犯,意短不及;或因真行伪,前却法剬;或领化民户,恐动百姓;或吞脏啖罪,私用法物;或口恭心慢,轻傲师法,或称教妄语,驱合虚诈;或追人求钱,以轻作重;或宗室骨肉,不相和顺;或门内父子,更相逆戾;或道义妒嫉,淫乱秽浊;或暮晨骂詈,声干清正。(《道士解过章》)

按:“道义妒嫉”与“淫乱秽浊”应语意相连,但无论“道义”是何意,这句话都难以讲通。

第四种情况,是与“同事道法之义友”义同,共有6例。但据我们分析,可能是传写错讹,误“道友”为“道义”所致。先看《冥通记》中的3例:

46-16-1周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义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谓欲染邪气,亟相蹙问。

46-16-1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

46-16-3其姨母……十岁便出家,随师学道,……至年三十五,公制所逼,诸道义劝令其作方便,出适上虞朱家。④

按:《冥通记》“道义”另有意义,如“虽复王威加逼,金帛满堂,亦当杜口道义等。”我们认为,上面三例中的“道义”实为“道友”之讹。前两例出《周子良传》,后一例出卷三注文,均为陶弘景所写。但陶氏把“道友”写成“道义”的可能性极小:一方面陶氏为道教高人,熟谙道教用语;另一方面该书要上呈御览,他整理时格外谨慎(书前附有“陶贞白进《周氏冥通记》启”和《梁武帝诏答》)。

陶弘景创立了道教茅山宗,其《冥通记》是道教重要文献。由此我们推测:茅山道士在辗转抄刻《冥通记》的过程中,受吴方言(茅山在江苏句容、金坛境内)影响而误“道友”为“道义”。因两种明本(见下文)所误已相同,所以可能误于中古时期。题名沈约的《韵经》旨在说明古韵,但却能反映中古吴方言。原因有二:一是题名沈约,作者可能是吴人;二是中古吴方言存留古音。《韵经》:“纸韵[叶]:仪,语倚切……友,羽轨切。”[4]可见当时吴方言中“仪”“友”二字韵相近,声母又同为舌根浊音,所以容易混读。著名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之谱是梁代丘明传下来的。谱前有序云:“《碣石调·幽兰》一名《倚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嶷山。……隋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5]“幽兰”一名“倚兰”,是吴方音所致,与“道友”读为“道义”类似。因为“幽”(幽韵)和“友”(尤韵)中古音同为流摄开口三等,而“倚”和“义”同为支韵。在现代苏州方言中,“仪(义)”的白读和“友”也非常相近。[6]道士们一般使用方言,很容易读“友”为“义”,进而误写。

《冥通记》有《正统道藏》⑤(《中华道藏》的底本)和《秘册汇函》⑥两个版本系统。就《周子良传》而言,两个版本都有错讹,如:误“亟”为“函”(《道藏》本),误“上”为“止”,误“移”为“衣”(《秘册》本)等。汪维辉先生说:“这两种版本互有优劣,都没有经过很好的整理,有一些明显的错字。”[7]

其他各外3例误“道友”为“道义”者,可能也与茅山道士有关。“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影响日益扩大,至唐宋时期,走向兴盛。……茅山宗从齐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成为道教主流。”[8]因而茅山道人抄刻道藏经典的机会最多,其所藏经书也成了权威版本,后世恪守而相沿不改。

①5-7-2;28-1-7 ;28-4-3 ;42-1-1一者道义嫉妒可畏,二者诽谤可畏,三者贪欲可畏。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一者道义嫉妒可畏,二者诽谤可畏,三者贪欲可畏。道义嫉妒则经法不行;诽谤法师则使人信道不浓;贪欲财色,人所弃薄。此三者,二在外,一在内。除此三患,乃可传道,当勤奉学。太上于是仍作歌曰:‘嫉妒恶胜己,诽谤于贤明,贪欲嗜财色,不得传吾经。’”

按:《周易参同契释疑·序言》(16-12-0):“古人上士,始也博览丹书,次以遍参道友。”可见道友在道士修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道友对道士修炼很重要,所以“道义(友)嫉妒则经法不行”。再结合“诽谤法师则使人信道不浓”和“嫉妒恶胜己,诽谤于贤明”来看,此“道义”明显指人。“此三者,二在外,一在内。”“在外”者,是道友的“嫉妒”和别人的“诽谤”,“在内”者,是自己的“贪欲”。然而有些道教人士未睹此秘,对此“道义”望文生训。当代台湾茅山宗道士李贡铭《天眼通第一集·传道规矩》:“道义嫉妒可畏,若解经心生嫉妒则经法不行。道经法科目中琳琅满目,虽皆得传自于三清法脉,天下之大,修人难以计数。但毕竟凡夫入世因缘有别,对经典的体悟深浅及所行粗细有异。在未离俗舍情义及习性诸缘之前,唯恐未得经典理趣,而图名利枉顾私情,错解经典义理,故令心生嫉妒障道不行。甚至,对经典产生异端的偏见,所以务必慎此不偏离道义之解,心生嫉妒畏惧为戒!”[9]李道士对“道义嫉妒”的说解,迂远附会,实难让人信服。如按“道友嫉妒”来理解,则涣然冰释,明白畅达。

②28-7-1严寄之,字静处,丹阳句容人也。轻财好施,拯济困穷,知识道义。

按:语出记述道士事迹的《三洞珠囊》卷一《救导品》。“知识道义”意为结识道友。这一意思,道经中还有另外的提法,如《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5-7-1):“太上曰:‘八当求好友明经学者,以为知识;九当尊经敬师如贫遇宝。’”

③42-1-1凡十方道义,或为法,或缘身,来诣观中,所将人畜,皆别安置。

按:“十方道义”即“十方道友”。《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6-3):“命羽流三七员,而造《太上清静经》一万卷,散施十方道友”。

综上所述,《中华道藏》中的“道义”无“同事道法之义友”之义。在《国学宝典》⑦唐及以前的语料中,“道义”共出现128次,均无此义。我们还对宋元明清的语料作了考察,结论相同。此外,《辞源》《宗教辞典》⑧《道教大辞典》无“道义”,亦无“道友”;《辞海》《中文大辞典》《现代汉语词典》“道义”均不指人。《汉语大词典》:“道友1:一起修道的朋友”。这和它对“道义”的解释基本相同。

黄生《义府》为训诂要籍,《四库提要》云:“生于古音古训,皆考究淹通,引据精确,不为无稽臆度之谈”。然其知因古音求古义,而不知因方音求本字,也没有考虑古书错讹现象。《义府·冥通记》把“道义”一词虽勉强讲通,但未能指明“义”之本字。正如《四库提要》所言:“间有穿凿附会,亦有失之眉睫之前者”。而《汉语大词典》却据黄生臆说对“道义”另立一义,实有盲从古人之嫌。

注释:

①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4版。

②《中华道藏》多处“道义”指北魏道士王道义,详见《中华道藏》第47册第9《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0。

③《中华道藏》册、经、卷的序号,0表示目录或序言。

④正史无载。美国迈克尔·斯特里克曼著,畲仲珏译《论陶弘景的外丹》:“南朝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梁武帝弃道奉佛,诏令‘女冠还俗’。”《中国道教》第15期(1984年10月)摘自《百科知识》1984年5月第5期。

⑤《正统道藏》洞真部0152“翔”字号下,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上海涵芬楼影印。

⑥《丛书集成初编》影印《秘册汇函》本,明沈士龙、胡震亨同校,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⑦尹小林,国学宝典(纪念专版),北京希望高技术集团,2003。

⑧任继愈,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版。

⑨ 《中华道教大辞典》第41页“道家”有罗隐。

[1](清)黄生.义府(丛书集成本)[M].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100.

[2]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Z].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3−186.

[3]唐眉江.邵雍诗歌研究[D].成都: 四川大学,2003:12.

[4](梁)沈约.韵经[M].明万历影印本卷3: 4.

[5](梁)丘明(传谱).碣石调·幽兰(古逸丛书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39.

[6]王福堂.汉语方音字汇[Z].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3: 97:221.

[7]汪维辉.《周氏冥通记》词汇研究[A].汉语词汇史新探[C].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9.

[8]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57.

[9]李贡铭.天眼通第一集(简体版)[M/OL].http://www.vastitude.org/docs/27.html,2005−6−29.

猜你喜欢

道义道教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小野清一郎的“道义刑法”:历史、传承及反思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道家道教研究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身担道义——记淮安市徐溜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许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