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癌18例临床分析
2010-02-09杨俊杰王勇攀唐卫华
王 全 杨俊杰 王勇攀 张 宁 唐卫华
(浙江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314100)
甲状腺微小癌亦称隐匿性甲状腺癌,因其肿瘤体积小(直径<10mm),又无特殊症状而很少被临床发现,漏诊率高。现将我院1998年至2007年间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18例甲状腺微小癌的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甲状腺疾病患者326例,经术中术后病理证实直径<10mm的甲状腺微小癌18例(5.5%)。18例中,男2例,女16例;年龄33~68岁。12例患者经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6例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确诊。18例患者均为单侧癌,2例患者病灶2处, 16例为单灶。乳头状癌17例,滤泡状癌1例。1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合并腺瘤,1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1.2 治疗 18例均行甲状腺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行患侧甲状腺叶次全切或部分切除术者,3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证实为微小癌,即刻改行甲状腺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微小癌,行二次扩大手术。1.3 结果 16例(16/18)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年。1例(1/18)死于其他疾病;1例(1/18)复发,经二次手术后存活至今;其余健在。
2 讨论
2.1 病因 微小癌的真正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清楚。张德恒认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结节在长期患病期间经历增生、坏死、炎症等病理过程,以及长期促甲状腺素的作用,甲状腺药物和碘化食盐的服用等,肿大的甲状腺摄取碘增加,细胞周期延长,滤泡上皮细胞产生异倍体,结节逐渐恶变,往往以微小癌的形式表现[1]。甲状腺微小癌多为良性疾病发展而来,本组18例均合并良性疾病。
2.2 诊断 由于甲状腺微小癌病灶小,临床检查多数触摸不到结节,且多合并良性疾病,加上CT、MRI、ECT等难以检出,故术前确诊率非常低。而高分辨彩色超声可以检出2mm的囊性结节和3mm的实质性结节,使得甲状腺微小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有:结节为实质性,多为低回声型,无包膜,内有细小强光点,甚至有较大的钙化灶。尤其发现结节内有细小强光点,应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能,此细小强光点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特有的沙粒体的声像表现[2]。本组18例中,术前B超发现甲状腺肿块内有细小强光点者3例,2例发现有细小钙化灶,表明B超确有其诊断优势,但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治疗 甲状腺微小癌采用手术治疗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其手术切除范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甲状腺部分切除由于复发率高,已基本上被放弃;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甲状腺全切加颈部淋巴结清扫,各家报道不一。有研究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多为乳头状癌,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预后好,即使复发,再次切除后预后也良好,因此建议应该缩小手术,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甚至仅行患侧腺叶切除即可;也有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同样存在远处转移的问题,不能仅限于一侧腺叶切除而需要扩大手术范围[3-4]。本组18例,术后仅1例复发,与上述文献报道接近,表明甲状腺微小癌仅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是足够的。
结合文献,笔者总结甲状腺微小癌的处理原则:①对于诊断明确的单侧腺叶微小癌,未侵及包膜,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仅行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即可。②对于因良性病变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者,如果术中术后发现微小癌,不管癌结节周围组织有无浸润或侵犯被膜,建议行补救性手术,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是合理范围。③双侧微小癌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④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不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但对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应加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1] 张德恒.当前我国甲状腺疾病外科治疗适应证的延伸[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32.
[2] 李发炎,郑安瑜,陈大良,等.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附34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5):275-277.
[3] 王深明.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0):583-584.
[4] 于建军,周东华.甲状腺微小癌1089例手术病例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