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82例
2010-02-09张淑香原红艳
张淑香 原红艳
回顾分析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2例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我科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2例(119只耳),其中男性55例,女性27例;年龄3~74岁。单侧45例,双侧37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行常规及专科检查,同时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及鼻内镜检查,依患者病情行鼻咽部活组织检查5例,鼻-鼻窦、鼻咽部、颞骨CT扫描检查31例,3例同时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伴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32例,慢性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15例,萎缩性鼻炎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鼻咽癌5例,鼻咽癌放疗后2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例,鼻窦低分化鳞癌合并脑转移1例,右咽旁间隙纤维瘤1例,左咽旁间隙、翼腭窝内皮型脑膜瘤1例,颅脑外伤颞骨骨折1例,无伴发其他疾病21例。纯音测听检查表现为传导性聋78只耳,混合性聋18只耳,23只耳听力正常;纯音测听:12~76 dB。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图为B型96只耳,C型23只耳。
1.2 方法 均采用药物治疗。给予抗生素全身用药,口服糖皮质激素、标准桃金娘油、抗组胺药等。对鼓室压图为B型的96耳行鼓膜置管术。对经颞骨CT和MRI检查考虑鼓室、鼓窦、乳突气房内为炎性肉芽组织的10例行鼓膜置管术的同时加乳突切除术。对伴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者行扁桃体切除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行双下鼻甲等离子刀减融术,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行鼻内镜手术,鼻咽癌及鼻咽部恶性淋巴瘤、鼻窦低分化鳞癌并脑转移患者行放疗及化疗,右咽旁间隙纤维瘤及左咽旁间隙、翼腭窝内皮型脑膜瘤行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耳闷胀感消失,去除引流管1个月鼓膜形态恢复正常,声导抗检查为A型曲线,患耳同侧引出镫骨肌反射,听力恢复正常或语频区平均纯音测听提高大于20 dB;好转:耳闷胀感减轻,去除引流管1个月内鼓膜稍混浊,活动尚可,声导抗为AS型或C型鼓室图,语频区气导听力提高10~15 dB;无效:鼓膜置管自行脱落后鼓膜愈合,临床症状无好转,1个月后各项检查无改善。
2 结 果
82例患者中治愈53例,3个月至1年脱管或拔管,咽鼓管功能改善;好转19例;无效8例,因咽鼓管功能不改善,长期带管;2例死于原发病,其中鼻窦低分化鳞癌并脑转移1例,左咽旁隙、翼腭窝内皮型脑膜瘤1例,总有效率为89%。
3 讨 论
目前多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包括机械性阻塞和功能障碍两种。机械性阻塞因素主要包括: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病变(如腺样体肥大[2]、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和鼻窦疾病(如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巨大鼻息肉、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肿瘤等)[3-4]。本文报道的病例均为经保守治疗无效或伴发疾病者,另外还包括右咽旁间隙纤维瘤及左咽旁间隙、翼腭窝内皮型脑膜瘤各1例,曾在外院多次行鼓室穿刺不缓解,鼻内镜检查见咽鼓管口外下方膨隆,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侧颅底纤维瘤及脑膜瘤。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首选非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治疗包括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长期反复不愈,经CT扫描和MRI检查怀疑中耳乳突腔有肉芽组织等不可逆病变形成,应尽早行乳突切除术和上鼓室开放术,以清理病灶,术后放置鼓室通气管。对鼻咽、鼻腔疾病及扁桃体肥大等予积极手术治疗。我科对96只耳行鼓膜置管术,10例患者行乳突切除术加鼓膜置管术,对伴发疾病均进行了相应治疗(手术和放化疗),总有效率达89%。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具有一定的自愈率,临床医师应严密观察尚无危险的患儿,从诊断之日起3个月,每隔2~4周随诊一次。观察期间确定有无引起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评估患儿的听力和言语能力,如果存在感音神经性聋、颅面部发育异常、神经和认识障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和腭裂等危险因素,应考虑及时干预[5]。我科收入院治疗的儿童患者均伴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鼻窦炎,均获得很好效果。
[1]张艳芳,张荣强.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6):364-365.
[2]汪文斌,王云杰,潘春辉.成人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30例[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105.
[3]王金山,蔡波,盛健峰,等.渗出性中耳炎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6,21(1): 135.
[4]冷辉,孙海波,马仲平.以分泌性中耳炎为主要表现的鼻咽恶性黑色素瘤一例[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2):167.
[5]张亚梅.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2):962-964.